史志亞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深深地體會到了新教材的靈活性、適用性和進行改革的必要性. 新的課程理念,讓學生從傳統教學模式,走入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中,讓他們在具體的情景中以動手實驗、相互交流、分組討論的方式學習,以共同探索和親身經歷的形式來獲取知識. 開放性的教學內容,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更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為初中數學教學樹立了嶄新的理念,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筆者在近幾年的新教材教學實踐中,深深地體會到了新教材的靈活性、適用性以及改革的必要性. 新教材讓學生從傳統的接受式教學模式,走進了生動活潑、積極參與的數學教學活動中.
下面,筆者結合一些具體案例,從課堂教學和學生學習談一談課改的體會.
一、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知識目標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學生親身經歷為依托,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理解與應用. 因此,在設立教學目標時,應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只有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提高,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才能樹立. 所以,數學課程教學既要關注知識技能,也要關注情感態度;不僅要關注問題解決,也要關注數學思考過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他們一起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
二、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習數學
在新教材的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活動,如運用講故事、做游戲、直觀演示、模擬表演等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比如在講“平面圖形的平移”這一節時,新教材就是從生活實際出發的. 同學們,你在電視機上看過奧運賽場上的頒獎儀式嗎?當我國運動員奪冠后,五星紅旗徐徐升起時,國旗做了怎樣的移動?國旗的大小形狀是否發生了變化?同學們很快就回答出了國旗向上做了平移運動,這樣從生活實際出發不僅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還讓同學們進一步了解了數學的應用很廣,基本概念并不需要死記硬背.
三、動手實驗是學好數學的前提
初中數學的幾何知識比較多,幾何圖形的作法、性質和圖形的證明,對同學們來說是難點. 為了讓同學更好地學好數學,我們必須讓他們多觀察、多動手,從中發現圖形的性質. 新教材就給同學們創造了這一條件. 在講解“平行四邊形的性質”這一節時,就讓同學們在課下動手做了兩個全等三角形,并且提出要求:把兩個三角形相等的邊重合,拼成不同形狀的平行四邊形,讓同學分成小組討論圖形的性質. 同學們經過拼圖、觀察、分析、討論,很快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平行四邊形對角相等. 上完這節課后,筆者感到同學們總結得很好,學得很快,記得也很牢固,感覺很成功、很理想,切實體會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
四、建立小組合作,交流,師生共同學習、共同探索的平臺
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是師生、生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共同發展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的. 傳統的教學以社會化為重,旨在改變學生,促進學習,形成態度,培養性格和促進技能,學生的目標離不開規定的學習任務,對自身能力的培養不利. 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首先要轉變觀念,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靜態的知識占有者轉變為動態的研究者. 其次,它還要求我們摒棄師道尊嚴,與學生建立真正的平等關系. 講臺已不能再成為師生的分水嶺,要讓講臺成為學生的舞臺,教室成為師生互動的平臺,要彎下腰來,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與交流,和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充分發揮他們的自覺能動性,敢于思考,勇于質疑.
五、選用開放性教學內容,拓展教學外延
新課標強調,數學學習已不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現實的和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也要成為數學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開放性的教學指的是開放題的應用. 開放性題目作為學習的載體,可以拓展課堂容量,也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創新的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 例如:某中學搞綠化,要在一塊矩形空地上建花壇,現征集設計方案,要求設計的方案成軸對稱(可以用圓、正方形或其他圖形組成),如何設計?
這道結論開放題,有助于考查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精神. 不過,在使用開放性題目時,應注意題目中包含的事件應該為學生所熟悉,內容應有趣味性,不然,就起不到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作用.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有效保護學生探究的熱情,并給予有效指導和恰如其分的鼓勵.
六、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要把現代技術作為學生數學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把學生從繁瑣、重復的運算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現代信息技術為初中教學開創了一個良好的實驗平臺,為學生“做”數學提供了必要工具與手段,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及動態感方面的不足. 比如講“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以前都是用剪紙、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讓學生直觀感受. 但由于實際操作會出現誤差,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現在利用“幾何畫板”隨意畫一個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個內角并求和,然后拖動三角形怎么變,三個內角的和總是180°.
以上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和反思,同學們學數學的興趣有所提高,學習態度有所轉變,學習思路清晰. 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但在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以后的教學中還要向其他教師學習,還要繼續努力,邁上新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