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娟
摘要:十七大提出了“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戰略任務,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更是強調要“不斷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關鍵詞:大學生;主體性;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重要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250-02
一、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普及的重要意義
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提出是我們黨基于當今世情、國情、黨情日新月異的深刻變化所作出的理性關照與回應。從世情看,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發展、大調整時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作為國家重要軟實力的社會意識形態,越來越成為各國政黨用以爭奪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的重要工具。從國情看,中國正處在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期。隨著改革深化,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在意識形態領域和社會生活領域中出現的拜金主義、道德滑坡等社會問題,對大學生也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從黨情看,黨的建設面臨新的歷史課題。我們黨是一個長期執政的黨,執政黨的歷史地位賦予我們黨雙重任務:既要把黨建設好,又要把國家治理好、發展好。在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同時必須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既對我們造成了壓力,也給我們帶來了機遇,要求我們必須以當今面臨的重大問題為中心,進一步開拓視野,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2.高校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增強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迫切需要。有學者認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是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最重要體現,直接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前途。而現時代,社會發展迅速,各種各樣的思想觀念交融激蕩,各種各樣的社會問題交織纏繞,大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和多變性顯著增強,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一些大學生在精神追求上出現了空虛和迷茫,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也產生了動搖,這迫切要求高校積極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使之成為當代大學生能夠普遍具有的理想信念,成為他們的思想基礎和自覺追求。
3.高校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當前,中國進入了發展的關鍵期、改革的攻堅期、矛盾的凸顯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諸多挑戰,這些挑戰反映在高校層面主要是大學生思想上的困惑、疑慮增多和現實中的就業壓力明顯增加等。這就要求高校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積極關注學生的利益訴求,從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在解決訴求中努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大學生解疑釋惑、解決問題,統一和提高大學生的認識并增強信心、凝聚力量,讓更多的學生選擇和信仰馬克思主義,用科學的理論和堅定的信仰指引自己健康成長。
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與大學生主體性教育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體現大學生自身的主體性,當代大學生思想的自主性源于其主體意識的覺醒,無論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來看,還是從創新人才培養和當今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來看,尊重其思想的自主性是以人為本的必然要求,因而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必須恪守的原則。然而,他們的自主性卻是需要引導的,原因在于作為受教育者,許多大學生的價值理性和實踐理性都還不成熟,應強化其理性發展的向度意識,引導他們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在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中,在傳統與現代的雙重“觀照”下,立足現實,著眼未來,合理定位,在發揮其思想自主性優勢的同時,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導向功能,在提高大學生作為“大眾化”主體自覺性的同時,努力消除他們作為“大眾化”主體和作為“大眾化”對象之間的“角色”沖突,引導他們在“被大眾化”中增強主體意識和思想的自主性,在其思想自主性的增強過程中充分吸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豐富養分。
三、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教育主體性體現
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就是馬克思主義以通俗的、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深入人民群眾的內心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使馬克思主義在人民群眾中達到普及的程度,也是作為主體的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程度。當前,影響高校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因素很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習慣于運用理論“灌輸”,對大學生主體性、能動性作用發揮的不夠:沒有從根本上激發大學生內在的需求,沒有真正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激勵、自我控制、自我實現的能力,也就是說對大學生自我教育作用發揮的不夠。因此,高校有必要引導大學生參加理論社團,提高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有必要充分發揮榜樣教育的作用,積極地審視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主動地糾正偏差,增強學生的先進意識;有必要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以使其在社會實踐中磨煉自己的意志,培養自己的品質。
1.開展社會實踐,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高校大學生在課堂接受的理論知識要借助于社會實踐來加以強化,利用社會實踐來形成新的認知理論。在高校大學生中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目的是要大學生達到知與行的高度統一。而社會實踐則是從理論認知轉化為理論實踐的重要載體和橋梁。社會實踐是高校學生走出校園直接參與社會活動、了解社會的有效途徑。高校學生通過參加社會實踐,理論聯系實際來糾正自己的認識偏差,在實踐中鍛煉提高自己,增長才智。
社會實踐的內容和形式多種多樣。如,通過組織學生參觀各類紀念館、烈士紀念建筑物,參觀博物館等,接受生動形象的革命傳統教育,用革命先烈以身報國的英雄事跡感染青年,使廣大學生了解艱苦的革命歷程,激勵廣大青年學生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自覺把愛國之志化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際行動;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發揮課外活動的導向功能、認同功能和內化功能;通過深入邊遠山區,走近弱勢群體,深化大學生對科學發展觀的理解和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增強憂患意識和大局觀念。總之,要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在各種實踐活動中經受鍛煉,通過實踐去觀察、去思考、去體驗,去發現真理,體會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內涵和真諦,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
2.加強社團引導,提高大學生的免疫力。學生社團是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學習、自我成才的重要載體,不少學生對此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但現在的學生社團活動明顯存在重學術、重交際、重娛樂,輕理論學習和理論研討的傾向。學校要充分利用社團這個載體引導學生加強理論學習與理論研究,主動用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占領學生社團這一思想文化陣地,充分發揮學生社團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中的自我教育作用。
為此,一要積極支持和扶植理論性社團,為社團活動提供必要的活動經費和場所,以保證理論社團的政治方向和健康發展。二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理論社團的制度建設,切實維護會員權益,提高會員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為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長效制度機制。三要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理論社團的培訓,特別是對社團骨干隊伍的培養,充分發揮社團骨干的模范帶頭作用。在這一方面,高校應為其選配好指導教師深入到理論社團,對學生進行具體指導,提高理論社團的整體水平。四要進一步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如定期舉辦學術報告會、理論座談會,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知名人士等參加,通過現實的案例使學生加深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和理解。五要防止自由化思潮侵蝕和占領學生社團這一思想文化陣地,指導和幫助學生社團提高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識別力、抵抗力和免疫力。
3.注重朋輩互動,引領大學生“真學真信真用”。列寧曾經說過,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途徑建設中,我們用身邊的先進典型事跡教育青年學生更能現身說法,比單純講道理更富有說服力、感染力和影響力,更易于為廣大青年學生所接受。
首先,我們必須善于發掘和利用校內外資源,對青年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大學生由于心理方面的特點,盡管主張標榜自我、張揚個性,但還是容易深受環境和他人的影響。榜樣、尤其是身邊鮮活的人和事,將會對大學生產生強烈且持久的影響。在校園中評選道德模范和學習標兵,不僅對當選學生是莫大的鼓舞與鞭策,更重要的是能夠帶動身邊的大學生向榜樣學習,還能通過了解模范事跡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一些“帶頭人”,通過他們的實際行動影響和帶動更多的人,通過他們的光環,照亮大學校園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寬闊道路。其次,在推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中,本著主體多元、層次多樣化的原則,在本科生和研究生、學生干部和黨員、理論學習榜樣和道德模范等不同層次、范圍中樹立先進典型,在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中注重抓主流、發掘正面事跡和典型。同時要重點發揮各級黨、團、學組織的先進學生代表和黨員典型,比如:定期進行“三好學生”、“優秀共產黨員”和“十佳學生”等評選,大力進行宣傳和推廣,特別要充分發揮學生黨員、入黨積極分子和各級各類學生干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和實踐中對廣大青年學生的引領示范作用。
[責任編輯 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