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導學案”中學生對“預習·自學”勤思考、善提問這個環節的做法總不盡如人意。為解決這個問題,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教學生如何“問”的方法:從文章的內容“問”,從文章的位置“問”,從不同的文體特點“問”,從不同的角度“問”,從不同的方式“問”。
關鍵詞:導學案;自主學習;文章內容
葉圣陶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要達到“不教”,唯有在“教”中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這一點導學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教學一體的平臺;要達到“不教”,唯有激發學生持續自主學習的興奮點,那就是在“教”中讓他們形成自主質疑的能力,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導學案的“預習·自學”中設置了“你有哪些期待課堂上大家一起解決的疑惑嗎?(勤思考,善提問)”的環節。
但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對“預習·自學”里“勤思考,善提問”這個環節的做法總不盡如人意。一是隨意地問:問不到要點,好像是完成老師的任務,有一個問題就行了;二是抄課文后的思考練習(當然課文后的練習可能是學生不懂的問題),根本不去思考。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學生有時真的不知怎樣“問”。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教學生如何“問”的探討,與各位同行商榷。
如何教會學生“問”,我的做法是:
一、從文章的內容“問”
從文章整體內容問,特級教師錢夢龍提出了“定向提問”方式。所謂“定向提問”要求學生從三個方面依次發問:(1)文章寫了什么?(什么?)這是關于文章內容的探究;(2)怎樣寫的?(怎樣?)這是關于文章形式(寫法與語言)的探究;(3)為什么這樣寫?(為什么?)這是關于寫作意圖及思路的探究。根據錢夢龍老師的定向“問”的方法,在學生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一文時,學生也依次地問:①《爸爸的花兒落了》這篇文章寫了什么?②作者是怎樣寫爸爸的花兒落了的?③作者為什么這樣去寫?其實一篇文章的內容大的方面也就這三個“問”。
二、從文章的位置“問”
1.題目、開頭、結尾
題目:俗話說:“題好文一半。”經常教學生對題目進行“問”有利于把握文章中心和結構。如學習朱自清《春》時,學生“問”,文章的內容都是“春天”,而題目是“春”?如果“春”表達了對春天的喜愛,春天也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如《傷仲永》,學生“問”為什么“傷”呢?
開頭:《風箏》開頭“灰黑色的禿樹丫枝”與“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是文章的情感基調?后文中有體現嗎?
結尾:如《羚羊木雕》中,“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不能全怪我,那怪誰?是爸媽嗎?學習《社戲》時,“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再也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其實戲不好看我們才沒完,豆也不好吃,作者為什么結尾這樣寫呢?
2.重點的句子(關鍵的詞語、優美的語句、過渡的語句)
關鍵詞:如《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為什么用“更”呢?
優美句:《春》文章最后:“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上前去。”表現了春天的什么特點?
過渡句:如《孤獨之旅》“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作者為什么寫這一段,而不直接寫下去?
3.矛盾的地方
如《孔乙己》“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既然是“大約”為什么又說“的確”?
4.反復的地方
如《我的叔叔于勒》父親看到大海船時,總是說他那句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有這只船,那會叫人多么驚喜呀”為什么文章寫了那幾句呢?
如《孔乙己》中掌柜的話“孔乙己長久沒有來了,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么?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為什么要如此重復?
三、從不同的文體特點“問”
1.不同文體有不同的對象及結構特點
說明文可用“對象+特征”“問”。如《綠色的蟈蟈》,寫的對象是什么?有什么樣的特征?從哪些方面寫這些特征?
記敘文可用“誰+做什么”“問”。如《我的母親》,寫誰?她做了哪些事?
議論文可用“提出問題(引)—分析問題(分)—解決問題(結)”“問”。如《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作者提出了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為什么沒有?真的失掉了?
2.不同文體有不同的語言特點
說明文側重平實準確,記敘文側重敘述生動,議論文側重嚴謹。如《中國石拱橋》“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中的“幾乎”,為什么不把“幾乎”去掉?《濟南的冬天》“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雪會害羞嗎?雪是白色的為什么露出點粉色?《不求甚解》中“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觀其大略”與“馬馬虎虎”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呢?
四、從不同的角度“問”
學長式教學法的創始人胡明道老師是教“問”的專家,她在執教《第二次考試》時,采用了利用自讀提示“問”的方法,提出了四種方式的問法:懷疑式、理解式、求證式、探究式。我在教《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時,讓學生模仿著“問”:
1.“艱難的國運”“雄健的國民”是指什么?它們有什么關系呢?(懷疑式)
2.文章是怎樣寫“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的?(理解式)
3.文章寫“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從哪些語句看出來?(求證式)
4.為什么作者要這樣去寫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呢?(探究式)
五、從不同的方式“問”
直接“問”:“寫紫藤蘿瀑布實際是寫誰?為什么要反復描寫紫藤蘿瀑布?
比較“問”:《故鄉》一文,“閏土的少年和中年比較有哪些變化?為什么有這些變化?”
改換“問”:“‘風沙侵襲’中‘侵襲’改為‘侵入’或‘侵占’行嗎?”
假設“問”:“《春酒》結尾如果沒有最后一個自然段行嗎?作者為什么要加最后一個自然段?”
以上只是我教學中傳授給學生的五種“問”的方法,但實際的學習中還有很多“問”的方法,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研究。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我們只有教給學生“問”的方法,學生才能從不會“問”到會“問”;從“問”得淺到“問”得深;在“問”中學會自學,在“問”中解決問題。“問題其實就是答案”。正如英國的蘭·庫珀在《問》一書中寫道:“只有問正確的問題才能得到你想要有一切。”
參考文獻:
[1]竇愛君.錢夢龍與語文導讀法.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3-08.
[2]于漪,王遠.胡明道講語文.語文出版社,2007-08.
[3]蘭·庫珀.問.郭峰,譯.東方出版社,2008-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