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智
就我個人來講,在農村中學教學工作多年,應當有自己的創新.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教學變成一種開始時承襲他人,到后來重復自己的機械運動. 如何走出這一怪圈,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和個人教學風格的形成就成為困惑自己、讓自己思考的問題.
一、對教學反思的認識
由于教學反思有不同的內涵,也就有不同的解釋,其中一種就是反思教學在數學中的應用. 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學習”與“學會教學”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及教學效益. 其主要特征表現為:
1. 以教學實踐為邏輯起點,并以教學實踐為歸宿.
2. 以探索和解決問題為基本點,在教學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顧教學情況,而是探究教學過程中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并針對問題重新設計教學方案,通過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3. 教學反思以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為動力,可作為提高數學教師的科研意識和科研水平的一種策略.
4. 以兩個學會為目標,要求學生學會學習的同時,自身學會教學(本文主要談教師),并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作為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自身成長的一種途徑,反思的過程應不斷循環,故教學能力是螺旋上升的過程. 通過研究可以看到日常教學反思習慣的養成有助于培養教師敏銳的問題意識,增強行動研究方案制定的合理性,提高數據解釋的力度和深度,從而提高行動研究的質量,因此說,教學反思是行動研究的保障.
二、由教學實踐得到的啟示
本人通過實踐,加深了對教學反思的理解與認識. 以下是對教學反思的再學習、再認識.
1. 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教學反思能力
隨著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僅體現在專業知識和能力結構上(能力中應具備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視),更重要的要求教師具有開拓、創新精神. 而要想開拓創新必須對反思有所體驗,養成反思的習慣,形成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的最重要目的是改進未來的教學,而在這一點上,閱讀理論性文獻、學習數學教育與教學理論是極為關鍵的一個環節,不可或缺. 未來社會的知識結構是信息化結構、集約化基礎結構、直線化前沿結構,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 中學數學教師首先應通過自學,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或一些培訓班學習,提高自身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隨時隨地教學反思,收集資料,充實自己的實踐知識,并將這種學習反思內化為教師自身的“自覺行為”. 更為重要的是,閱讀教學理論,可以使我們理智的看待自己教學活動中“熟悉的”、“習慣的”行為,能夠從更深刻的層面反思題目,進而使自己的專業發展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2. 教學反思從教學設計做起
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上課而作的準備工作,它是教師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積累有關資料、設計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制定教學計劃等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素質的有效途徑,是教師有效上課的重要前提. 教學設計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堂課的教學質量,是上好課的必要條件. 教學設計反思不是一般的回歸教學設計情況,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對不合理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進行變革. 反思教學設計就是對教學設計的各環節進行再思考. 教學目標設計是教學設計中一個最基本的要求,是事關一節課整體的重要問題,是教師備課的目的所在. 因此教師必須對教學目標設計作深刻的反思,扭轉一些錯誤的想法與做法,才有可能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不斷糾錯、調控,才會使自己的教學出現生機.
作為教師必須在設計教學內容前切實了解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情況和學生認知上存在的困難,而不是主觀想象地組織教材,滿堂灌,出現學生聽不懂、“對牛彈琴”的狀況(錯不在牛,而在彈琴者). 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之前,應先了解學生對將要學的內容的現有知識水平,從而設置更高一級的知識水平才能使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求,突破重點、難點.
3. 重視對課堂教學細節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講解、提問、演示、指導學生練習、記筆記等,都要適當分配時間與調控. 因此實踐結構把握不好,就會出現下面問題:
1. 表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是先緊后松. 由于一節課的前半部分浪費了寶貴時間,教學任務來不及完成,只好在后半節課快馬加鞭,本來應由學生回答的問題也由教師代勞了,本應安排的探索過程也省掉了,由教師直接給出結果,有的干脆拖堂.
2. 表現在上新授課時是主次不明. 新授課要處理好新知識和舊知識的關系,對舊知識的復習內容過多、過細、實踐拖得太長,那么勢必會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究,在實踐布局上顯得主次不分.
3. 表現在一節課上是用同一種調子、同一種速度. 同一種調子、同一個速度是主次不分,不分強弱,故應對非重點內容要加快速度,對重點、難點內容要放慢速度,加重語氣.
4. 課堂語言瑣碎,重復的話反復地說,到最后也不知自己想說什么,學生也聽得“一頭霧水”. 精練課堂語言,無用的少說,減少說話的頻率,講在關鍵點上,否則就不講,把實踐留給學生思考,真正做到讓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只是起到“配角”的作用.
教學反思有助于教師的專業成長. 波斯那曾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顯然,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認識. 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是對經驗進行思考,不將經驗升華到理性認識的高度,那么,這些經驗永遠不能真正發揮作用. 對于在職教師而言,更應該把教學反思融入教師的專業生活,在反思活動中訓練反思. 一個教師是否具有反思意識、反思能力決定于這個教師的自身素養的高低.
一個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師德高尚、講究奉獻精神的教師對自身的要求較高,不會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績,對數學教學精益求精. 這樣的教師不會因循守舊,他們的敬業精神使他們渴望成功,這種實現自我的需求會成為他們不斷進行教學反思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