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方萌

進一步松動戶籍政策,便利社會福利的異地轉移,將有助于老年人口作出社會貢獻。
一個世紀前,梁啟超寫下《少年中國說》的名篇。就人口結構而言,他在文中指責的“老大帝國”其實非常年輕。清末全國的人口平均壽命不過30多歲,“人活七十古來稀”到民國期間依然適用。
然而,在過去40年經歷了人口轉型的中國正在邁入老齡化社會。梁啟超的問題似乎更切合這個時代:“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問題也。”
老齡化阻礙大國崛起
去年4月,長期關注人口問題的美國學者杰克?戈德斯通在《華盛頓郵報》上對中國的經濟增長前景作出了悲觀預測:由于一胎政策,中國的勞動力規模在未來十年會達到頂峰,而后停止增長,到2040年將降至9%。據聯合國人口機構預測,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中國總人口的比重將從2010年的12%升至2050年的33%。中國的未來如同1990年后的日本——規模縮小,人口老化,一幅夕陽晚景。
更有學者將老齡化問題提升到國家競爭戰略的高度。與同為人口大國的印度相比,中國的人口結構不僅老于印度,而且在加速老齡化。所謂人口紅利,即高比例勞動力導致的經濟增長,會很快被中國分光吃凈。而印度的勞動力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將一直增長到2030年。德國波恩大學埃里希?威德教授去年在《法蘭克福時報》上撰文指出,“印度的王牌是其年輕而且不斷增長的人口。”
中印“龍象”之爭一直是西方媒體關注的熱門話題。無論看好哪國,比較者總喜歡強調某些因素,忽略另一些因素。就人口紅利而言,其實每個國家都有機會享受一次,只是時間早晚問題。盡管印度的工作人口較為年輕,但占人口半邊天的婦女勞動參與率卻遠低于中國。在15歲以上的人口中,2009年中國有三分之二的女性參加工作,而印度只有三分之一。此外,印度工人的教育程度和健康狀況也遜于中國。除非印度提高勞工素質,擴大基礎設施,并開發剩余勞力,否則其人口紅利并不會在未來兌現。
對“老大中國”持悲觀態度的人們則太看重人口因素了。中國經濟過去并不僅僅因人口紅利而增長,未來也不會因這一紅利消失就衰退。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兩位學者估算,人口紅利只解釋了中國經濟增長的16.5%。
中國的增長速度將因人口老齡化而放緩,但并不妨礙它最終成為超級大國。美國經濟學家薩勃拉曼尼亞在《大預測》一書中綜合分析了對中國經濟前景的種種估量,指出即使考慮老齡化因素,中國仍將在2030年取得類似美國在“二戰”后的全球經濟主導地位。
中國像一部四引擎拉動的跑車,盡管人口紅利漸漸消失,還有教育紅利、創新紅利和制度紅利有待開發。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并非人口數量,而在于人力資本。有人認為老齡社會不利于創新,因為年輕人的比例在持續下降。而就中國的情況而言,由于高等教育普及,更多年輕人能接觸先進知識,創新者的數量不降反增。比如,中國科研人員占全球的比例由2002年的14%升至2007年的20%,而在此期間美國和歐洲的份額均有所降低。
老齡社會,大勢所趨
一個新問題出現后,人們往往首先試圖回到過去的狀態。在有關老齡化的政策討論中,有一股強大的聲音要求放松生育管制,恢復人口結構。對此我們首先應看到,老齡化屬于發展中產生的問題,而不是發展倒退的問題。由經濟增長引致的老齡化是人類社會的大勢所趨。發達國家幾乎都經歷了生育率和死亡率的雙重下降,老年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到2050年,即使美國的老年人口也將接近30%。
應對老齡社會,一個國家的政策選擇不外三條:鼓勵生育、吸納移民、提高勞動生產率。發達國家中,唯有美國能通過大規模吸納外來移民,延緩老齡化社會的來臨。鑒于龐大的人口規模,中國不可能采取這一策略。鼓勵生育的政策效果也很有限。即使中國取消計劃生育政策,也不會扭轉老齡化趨勢,因為國人的生育意愿普遍較低。
根據零點公司2010年進行的生育調查,在目前只有一個孩子的中國城市居民中,有56.4%的人希望有兩個孩子。而這些居民年齡偏大,出于健康等因素的考慮,不太可能生育二胎。在尚未生育的年輕居民中,僅有不到一半的人表示希望擁有兩個子女。
有論者認為,解除生育管制有利于緩解“未富先老”的局面。其實,中國的人口老化模式也符合“先富而老”的西方國家經驗。2010年,上海、浙江等發達地區65歲以上人口的比重已超過10%,而青海、寧夏等西部落后地區的老齡化水平只及6%左右。老年人口較多的地區一般勞動生產率也較高,“未富先老”的狀況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
根據上述分析,提升人口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才是中國應對老齡社會的唯一出路。依靠制度改革和技術進步,人口紅利消失后的中國還有很大的經濟增長空間。
老齡化并不是十分嚴重的國民經濟問題,而未來老年人的生存境況卻是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
中國老人的未來前景
美國法學家波斯納曾撰寫過一部研究老齡化問題的著作——《老齡與衰老》。老齡不等于衰老,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人口走勢不可逆轉,我們需要防止國民的衰老化,而不是單純的老齡化。人口學家曹樹基建議中國建立一套老齡化指標體系,這套體系以老年人的身體狀況為依據,而不是僅僅關注年齡。它將比目前的統計方式更真實地反映中國的老齡化狀況。
健康而具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不僅不會成為經濟負擔,還會對社會作出相當貢獻。波斯納做過“動態智力”和“固定智力”的區分。他指出,老年人記憶力雖然衰退,但處理糾紛的公正性卻勝過年輕人,并非所有的工作他們都不能勝任。發達國家近年來紛紛提高退休年齡,一方面為了減少養老金的財政壓力,另一方面也為了利用老齡勞力。
況且,老年人即使不工作,也不等于不勞動。老人們可以在家里為兒女照顧孩子,這樣既減輕了兒女們的養育負擔,也讓老人們在精神上有所寄托。目前中國勞動力流動越來越頻繁,這自然有助于配置人力資源。可由于戶籍制度不配套等原因,老年人常常不得不與子女分居兩地,如此前者得不到照顧,后者又不得不忙于家務。進一步松動戶籍政策,便利社會福利的異地轉移,將有助于老年人口作出社會貢獻。
在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前提下,政府應鼓勵老年人多發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愛好,關注其晚年的生活質量。早在民國年間,社會學家潘光旦即強調老年人的經濟問題固然重要,情緒問題也不可忽視。但目前這一問題似乎還沒有引起學術界和公眾足夠的重視,未來必須重視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問題。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