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懷念 劉金東 竇錦華
摘要“熟能生巧”的理念包括了“熟”與“巧”兩個方面。“熟”要求量大、反復、苦練和規律;“巧”則表明在“熟”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創新教學中,將“熟能生巧”的理念運用到教學中,不僅能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還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這種做法符合國家教育部關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具有一定推廣價值。
關鍵詞教學熟能生巧人才培養
0 引言
熟能生巧這個成語源于《歐陽文忠公文集·歸田錄》中的《賣油翁》。這是北宋歐陽修所寫的一則寓言故事。原文如下:陳康肅公堯咨善射,當世無雙,公亦以此自矜。嘗射于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康肅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蘆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 唯手熟爾。”康肅笑而遣之。
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對今天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啟發作用。知識和本領不是天生就有的,只有經過勤奮的研習才能獲得,業精于勤。對于任何事情,只要肯下苦功夫,勤練多思,定會熟練掌握它的奧秘,融會貫通,應用自如。
1 熟能生巧與創新
清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在《唐詩三百首》中作序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可見,古人將熟能生巧的教育理念運用在知識教育中是由來已久。正是基于這樣的教育理念,古代私塾培養了無數的名傳千古的文人政客,也傳承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
時至今日,熟能生巧的教育理念仍然對我們的教育具有啟發作用。根據國家教育部的規劃,為適應21世紀經濟發展需要,要建立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創新型人才培養方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研究創新型人才。沒有創新,就沒有進步。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征。創新應是新的生產力代表者,那么怎樣才能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呢?古人熟能生巧的教育理念給今天的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熟能生巧有兩個要義,一個是熟,一個是巧。熟是基礎,巧是結果。只有熟了,才可能巧。而熟就是強化基礎,巧就是創新。
2 熟能生巧與教學
針對熟與巧的辯證關系,結合實際教學,提出如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理念:
2.1 創新教學從量開始
所謂熟,自然需要一定的量,足夠的量。因此,在教學模式上應注重數量。對每一個重要知識點要布置一定量的練習,強化知識點的學習,從而保證學生的學習能夠達到熟練的程度。在2010年舉辦的首屆全國基礎力學實驗設計大賽的比賽結果分析也可以印證這一點,三個小時的賽程,參賽選手感悟最深的就是操作過程的熟練影響了比賽結果,取得優秀成績的選手均表示日常的重復訓練和熟練程度對自己的成績起了決定性作用。
因此,適當的一定量的練習非常重要。這是夯實基礎的有效方法,也是創建創新平臺的基礎。
在課程教學中,每次課后要布置一定量的作業,同時限定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些作業緊緊圍繞著課堂上所學過的知識點,目的是鞏固學生課堂上學過的知識。這樣,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點掌握比較扎實,教學效果良好。
2.2 創新教學需要反復
反復的學習方法很重要。大教育家孔子曾經說過:溫故而知新。所以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點進行反復練習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重大的發明靈感或者感悟往往是在溫故中形成的。反復有很多種,常用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不停得簡單重復,一種是從各個側面或者方面進行溫習回顧。顯然后一種效果更佳。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各個側面或者方面對一些基本的知識點進行講解,讓學生對基本知識點有一個全面的重復性的理解。特別是基本知識點基本概念問題,更需要反復學習。
2.3 創新學習需要苦練
目前,對創新型人才的素質要求有:良好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具有開拓精神、協作精神和創業精神等。這些素質的培養離不開最基本的一條,那就是苦練。任何素質的培養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時間和精力的苦練。只有用足了功夫,才能做到百步穿楊、熟能生巧。人云: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苦練是枯燥的,學習熱情的提升需要培養興趣。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教學中就顯得非常重要。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上也要下苦功夫。能夠在教學中旁征博引,在內容上要形式多樣。讓學生想學而不厭學,讓學生感到所學的知識的用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被逼迫不情愿學習的狀態轉變為自愿學習的狀態。
2.4 創新教學需要規律
常常碰到有的學生在抱怨:我一直在努力的不停學習,但是效果不佳。其實反復學習里面有個重要內容就是要有規律的學習。對知識的溫故要講求一定的規律性,比如對知識的記憶應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制訂學習計劃。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表明遺忘的進程并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漸緩慢。根據這個規律制訂的學習計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結論
“熟能生巧”的理念包括了“熟”與“巧”兩個方面。“熟”要求量大、反復、苦練和規律;“巧”則表明在“熟”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在創新教學中,將“熟能生巧”的理念運用到教學中,不僅能夯實學生的知識基礎,還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創造性,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這種做法符合國家教育部關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具有一定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