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秀娥
摘 要:“中小學優生”雖然備受教師、家長關注,在學生團體中也享有較高威信,但其耐挫力、承擔重任的能力卻遠遠低于我們的預期。正確分析“優生”耐挫力低下的原因,因勢利導,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培養獨立意識,改變錯誤認知,疏導消極情緒,是提高“優生”耐挫力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優生耐挫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c)-0237-01
“中小學優生”一般是指那些由于學習成績優秀、品行優良而備受教師青睞,各方面處于順境的中小學生群體上層。由于現行教育成效評估的誤區使教師往往對取得好成績的學生(優生)期望值偏高,且采用“愛屋及烏”式的評價方式:即由于學業成績的優異而認可其他品質及能力,從而掩蓋其不足。
通過對幾所中小學的普遍調查,我們都發現了諸如此類的事實:
“三好”生因同桌得滿分而自己未得,與同桌絕交;
班干部因為老師偶而點名批評就怒甩“烏紗帽”;
課后大掃除,9名班干部中,竟有5名借故溜走,等等。
以上事例告訴我們,優生在學生團體中雖有較高威信,但其耐挫力、承擔重任的能力完全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完美。如何提高中小學優生的耐挫意識及能力,已成為當前學校素質教育中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1 如何理解挫折
“挫折”指日常生活中的挫敗、失意。在心理學上是個人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障礙干擾,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個人需要不能滿足而引發的一種消極的心理狀態,也就是俗話說的“碰釘子”。人生的航程不會總是一帆風順,有風和日麗,也會有風雨交加,因此,挫折在所難免。沒有挫折的人生是不可能的,既便有,也是不完整的。歌德曾說過:“倘不是流著淚水吃過面包的人是不懂得人生之味的”。挫折不是人生道路上的“絆腳石”,而是人生道路上的“礪石”和“鋪路石”,對于個體的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小學生作為社會化進程中的社會成員,不可避免地會遭受挫折。受過挫折的學生,對即將發生的事情有一種恐怖不安的情緒體驗,表現為緊張、過于敏感,精力不集中、心情郁悶等等,這種消極的情緒體驗如不能得到及時疏導,輕者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重者產生心理障礙,嚴重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影響學校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和素質教育的實施。當然,如果引導及時,方法得當,這些挫折則會變成學生提高心理承受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的契機,成為學生身心和學業發展道路上的助推器。
2 中小學優生耐挫力低下的原因
學校。由于學校教育中升學本位思想的影響,將學生置于過于激烈的學業競爭中。而優生把自己的學業成就看作是感受自身價值、獲得自尊的唯一依據,那么在受到某種失敗的創傷以后,自尊心的嚴重損害就很有可能了。因為這時沒有什么東西可以作為個人價值感的依據了。所以當優生成績突然跌落,便會產生強烈的情緒體驗,即受挫感。
家庭。現代家庭獨特的“4——2——1”結構和社會價值導向促使家長處處設置“溫室”,其直接后果就是使孩子將在生活中形成萬事順利的心理定勢移植到其它活動中。中國幾千年遺留下的文化傳統,反映在當前獨生子女家庭的“溫室”教育。父母對孩子過分照顧、溺愛和嬌慣,對他(她)百依百顧,有求必應。孩子吃父母、拿父母、靠父母;沒吃苦、吃不得苦;依賴性強,缺乏自治、自理、自立、自強精神;從小學到大學,從生活到工作“一條龍”服務,“家長承包責任制”使不少學生性格內向,缺乏責任感和忍耐心,意志薄弱、控制力較差。
教師。教師的權威地位決定了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的重視,教師的過高評價往往會使優生過高地估計自己的活動成果和個性品質,預定出自己身心發展水平難以達到的目標。失敗以后,部分優生會產生過度焦慮,他們大部分注意力可能被有關成績的消極想法和窘迫感占據。從而陷入“受挫——過度焦慮——受挫”的惡性循環之中。
3 提高優生耐挫力的對策
提高優生耐挫力的目的在于使其具有頑強的意志,學會駕馭自身情感,受挫后能冷靜分析,回歸正常狀態。具體來說,提高優生耐挫力的對策有以下幾個層面:
3.1 明確進取目標
教師應根據“最近發展區”原理幫助學生樹立適宜的目標,并在行為過程中不斷給予接受目標的信號鼓勵,使學生動員全部力量來實現目標,不因個別困難而影響整個行動過程,從而增強學生的意志品質。
3.2 培養獨立意識
教師在發揮導向功能的同時,應順應優生的自我意識成熟規律,在班級建立學習小組、生活小組,利用優生在群體的“明星地位”,讓其獨立完成活動。
3.3 改變錯誤認知
中小學生往往缺乏獨立分析的能力,在學習或交往受挫的情況下,極易產生某些消極的心理和行為。教師應冷靜地幫助學生分析受挫的主客觀原因,引導他們改變錯誤認知,提高他們承受挫折和戰勝挫折的能力。曾經有名優生因孤傲導致同學的冷落。這個同學雖感覺不暢,但總認為同學們是因為嫉妒而故意孤立自己,因此離大家越來越遠。班主任老師了解情況后,便同他一起分析原因:“如果一個人對你有意見,可能是他的問題;而現在幾乎所有的人都不歡迎你,你就該想想是不是自己的錯”。經過老師循循善誘,他最終發現自己搞個人英雄主義,將成績歸自己,把責任推給他人。在改變他錯誤認知的同時,老師又幫助他掌握了一些人際交往技巧。從此以后,他不僅和同學友善相處,而且主動帶領同學進行集體活動,被選為班級宣傳委員。
3.4 克服消極情緒
受挫往往會派生出強烈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嚴重時會影響到個體的信息加工能力,使其不能回歸到正常狀態。教師可因人而異,幫助受挫學生走出困境。
疏通法。要求教師真情待學生,耐心誠懇,善于從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可創設情景,娓娓道來,讓學生自如地傾訴自己內心的不平衡。我原先所帶的班級中有一名女生,平時成績優良,但沉默寡言,突然于一個周一逃考。事后,我耐心與其交流,終于了解原來該女生父母對學習成績要求過高,而致使其因害怕而逃避。于是我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與他們交流教育子女的正確方法,使該女生解除了后顧之憂,也從受挫之后的沮喪與恐懼心理中解脫出來。
暗引法。優生有較強的領悟力和自尊心。教師在公共場合如想教育學生而又不愿傷其自尊,可以通過引用一些歷史故事,名句諺語,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述,在講解同時可輔助些體態語言,使其暗暗領悟,不再為受挫感所困。
反激法。對于某些好勝心強的優生,其受挫后,老師則干脆“迎頭痛擊”,告訴他老師認為他沒有能力,肯定不可能在交往和學習活動中取得成功,受到同學的尊敬。如果應用恰如其分,便可大大激發其好勝心,增強克服挫折的勇氣。
冷落法。當然,在這種“冷”教育的過程中,并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必須密切注意觀察學生的情緒狀態,以便更好地讓他們學會自己克服情緒障礙,學會如何自拔。
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必然要求。因此我們在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還要注意培養提高學生的耐挫折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等多種能力,以真正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