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芳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代大學生的婚戀觀念發生了新的變化。網婚、試婚、閃婚等現象頻頻出現,這些現象的出現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戀愛婚姻觀念,折射出當代人的責任意識。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婚戀觀的教育和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健康的婚戀觀和責任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婚姻觀念責任意識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c)-0253-01
當代大學生多數是“90后”,他們思想前衛,觀念時尚,他們的戀愛婚姻觀念和責任意識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現在年輕的人越來越多擇偶更講究現實,他們的思維方式也隨著現在當代社會的發展隨之改變,思維方式變得越來越成熟。隨著消費意識的增強,不僅考慮到現在的生活的現狀,而且對未來生活也有一定的設想。當代大學生對人品和對地位很在乎,以功利為首要擇偶條件的趨勢日益明顯,所以社會上所出現的拜金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網戀、網婚、試婚、同居、閃婚等現象成為大學校園內學生們熱衷討論、日漸流行或有過體驗的主要婚姻意向。
1 校園里流行的婚姻意向
1.1 網婚
“網婚”即網絡婚姻。它有兩種形式—虛擬婚姻虛擬婚禮和現實婚姻虛擬婚禮。虛擬婚姻虛擬網絡是網婚的主流形式,它在網游中比較常見,男女人物角色通過結婚來滿足個人在網絡中對愛情的需求。還有一種是天涯社區發行的天涯婚禮堂,擁有其獨特的網婚文化。模擬現實婚姻生活的游戲,是指男女雙方網上同居、結婚、建立家庭、申請撫育孩子等。其最本質的特征是“婚姻生活”的完全虛擬化。因此,網婚以模擬現實婚姻的內容與形式吸引了部分在校大學生,同時,對傳統婚姻家庭和倫理道德觀念提出了挑戰,危及到了現實婚姻生活的根基。據人民網的一份調查顯示:在我國國內近40%的網民有過“網戀”、“網婚”的經歷。但是網婚始終是虛擬的,真正的感情還是要在現實中找到。而現實婚姻虛擬婚禮時雙方將網婚作為現實婚姻的過渡,雙方通過體驗虛擬的生活,為婚后婚姻生活打好基礎。網婚有許多不盡人意的現象發生,很多人因為這樣的愛情上當受騙,其中很大一部分的女性很容易被所謂的“完美愛情”所迷惑。所以無論以什么樣的方式都要把握一個度。
1.2 試婚
“試婚”即不存在法律承認的婚姻關系的男女雙方,為了驗證婚姻關系的可能性,嘗試在還未得到真正的法律認可下一起共同生活。它已經得到了很多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的認同。由于受到西方思潮和性觀念的影響,他們不僅在觀念上接納了它,而且還將其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身體力行地去踐行。大多數父母可能對于這種現象不能給予支持,他們可能認為是對婚姻的不尊重。但還是根據個人的觀點和態度來判斷。因為試婚所謂就是同居,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不能不提的就是性生活對雙方的影響,這可能是父母不支持年青大學生試婚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其實根據調查也是如此,其中60%的大學生認為,沒有一個女生認為男方吃虧。所以在現在社會中試婚仍是一個頗受爭議的一個話題,因為它沖破了傳統的道德思維,道德倫理。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試婚現象確實是社會進步婚姻自由的反應。但由于試婚是男女雙方自愿的事情,常常是“民不舉、官不糾”,在我國現行法律中仍是一個盲點,沒有明令禁止。
1.3 閃婚
閃婚即閃電式結婚。從認識到結婚時間相當短,有的只認識一天就結婚的或不到3個月都算是閃婚,多發生在時下青年男女身上。按媒體的描述“他們幾秒鐘就可以愛上一個人,幾分鐘就能談完一場戀愛,數小時內可以決定終身大事,一周內便能踏上紅毯”是一股快餐式的愛情和婚姻的潮流。其實閃婚可能導致婚姻關系不穩定,兩個人未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和相互了解就建立婚姻關系,似乎面對的結果就是離婚,這是目前離婚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同時,結、離婚登記手續的簡化,新人享有更大的隱私權和自主權,也給閃婚提供了很大方便。閃婚現象,在當今社會不能一味否定。閃婚,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現代青年的婚姻觀。
1.4 丁克家庭
丁克是英文DINK的諧音,它是Doublei ncomenokids的縮寫,意思是“雙收入無子女”。漢語解釋是指那些具有生育能力而選擇不生育,除了主動不生育,也可能是主觀或者客觀原因而被動選擇不生育人群。丁克家庭形成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流行于歐美發達國家。在我國傳播以及備受大家討論則是上個世紀末的事情。在中國的各大城市里,“丁克家庭”的數量正穩步上升。現在普遍人群尤其是白領階層完全被丁克所引領,其成為某個特定階層的時尚婚姻。大學生雖然在校沒有正式結婚,但對于熱戀的情侶或已經確定婚姻關系的雙方向往這種家庭模式,因為,丁克家庭的生活方式,代表了輕松、自由、叛逆、膽識以及勇氣。大多數熱衷選擇DINK的大學生,追求的是自身的生活、發展和自我實現,以及個人現實生活的幸福。在他們看來,生兒育女并不是婚姻的唯一選擇和必然目的,與道義、責任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
2 大學生婚戀觀和責任意識變化的原因
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學生婚姻意向折射出他們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是比較開放、自我和隨意的。呈現出婚戀觀的多維度、價值多元化和婚戀形式的多樣性。反思其現象,大學生婚戀觀嬗變的原因是極其復雜的。大學生婚戀觀的正確與否,關系學習﹑生活和身心健康,關系以后家庭幸福,乃至和諧社會的構建。
2.1 大學生自身原因是關鍵
大學生思想活躍、開放,樂于接受新事物,任何一種反傳統婚戀觀的行為都容易贏得他們的認同,甚至把這些具有挑戰意味的大膽行為當作彰顯個性和標示成熟的標桿,對傳統道德所蔑視的行為往往還給予追捧和效仿。首先就不能沖動﹑愛情與個人學業事業同等重要,要學會控制個人感情。他們認為婚戀行為是個人的私事,排斥學校等外來力量的干涉,在思維上對一些不良的婚戀行為很少給予理性的判斷。所以要對愛情有一個正確的定義,才能樹立起大學生愛情責任意識。如網婚,主要是大學生基于好奇心理在現實中不能實現才涉足,而試婚或未婚同居與傳統婚戀觀是矛盾的,但得到大部分學生的認可。
2.2 社會大環境是誘因
大學生的婚戀觀受社會婚戀觀的影響,不僅是社會文化、社會心理的寫照,也是社會問題的反映。大學校園作為東西方文化的交匯點,受西方思潮的沖擊更為強烈。社會的一些不良思想、西方社會的性解放以及自由開放的婚戀觀日益沖擊我國傳統的婚戀觀,這些難免會對心智發展尚未健全的大學生帶來強烈的沖擊。大學生的婚戀責任意識不但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個體幸福,而且對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道德風尚有很大影響。校園“急嫁族”群體漸趨龐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就業形勢嚴峻,外來文化不斷沖擊的社會背景下,備受社會關注的問題。同時也反映了大學生婚戀的功利性和對婚姻責任意識的淡漠。試婚、自助婚、走婚、隱婚、丁克家庭等被一些崇尚個性的青年大學生認同,同樣是經濟變革和社會發展大環境影響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