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守超
摘要新課改的目的就是要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追求目標的課程體系,讓學生主動地去求知,去探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本文以當前形勢下思想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作為分析的邏輯起點,在此基礎上探討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方式方法,進而建構性地提出若干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路徑。
關鍵詞主動性主體作用可行性路徑
中國教育部門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著重指出了兩點要求,一是教育的對象應是全體學生,必須有效面向全體學生;二是一切教育工作都必須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教學是一個動態性的,不斷變化的過程,教材承載著所蘊含的固有知識,對于這些知識的掌握,需要教師和學生在彼此尊重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和體驗,學生參與到教學中成為一個主要的互動模式之一。在這種模式之中,需要學生通過親自感受、親自參與、切身體會,理解知識所蘊含的道理的產生規律和過程。在這個意義上而言,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才是理想的高中政治教學模式。
1 教師具有民主開明開放教學思想
中學生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思維敏捷,反應迅速,開始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對事物和事件往往有自己獨特的看法。然而,與此同時,他們由于年級較輕,社會閱歷不夠豐富,特別是一些偏激思想的不良影響,對于老師的正面的思想教育和書本上科學的內容,往往不以為然,甚至認為過時落后。在此情況下,老師如果采取裝聾作啞或批評的做法,不僅難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還有可能帶來逆向的效果,引起學生的反感。所以,這就要求老師掌握民主教學,平等溝通,與學生進行深度的思想交流,給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機會,甚至是與教師和教材相悖的思想和觀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正確引導學生,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課堂上學生的興趣在哪兒,往往比教師講授什么內容更重要。所以,對于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盡可能的設計有吸引力、開放的問題和論題,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開放性的思維環境,鼓勵學生的進行發散性的思維活動,允許學生有“不同所想,異想天開”,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不要總希望學生能夠回答的跟實現設計好的標準答案完全一樣,不要過早的把思維進行限制,單單朝一個方向引導,要對學生的思維“手腳”進行全方位的解放,允許鼓勵學生大膽作出自己的假設、解釋,只要合理就行。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布,使學生能想到更多、更遠,在學習中不求唯一答案,教師對學生的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回答應有積極反饋,并給予鼓勵甚至獎勵,讓學生在求異思維中體會到快樂,體驗到思維閃光的愉悅,盡情的讓學生在思維的海洋中遨游。只有如此,學生才能不迷信教材書本,不迷信名家師長,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才能有助于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促進其思維的發展,開闊學生的思維角度。
2 教學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狀況,貼近當下的現實生活
每一個時期都有著不同的特點,教學活動也是如此,一切教學活動都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最后落腳到學生所生活的實際狀況之中。葉圣陶曾指出,“怎樣啟發學生,使他們自覺動腦,是所有老師備課重要的內容和思考。這個工作做好了,老師才能在教學中真正起到主導作用。”而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自始至終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在課堂上最大可能地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著力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
教師要下放一些特權,樹立師生人格尊嚴的平等性,由居高臨下的權威向“平等中的互學”轉變。在新一輪的課程課改中,課堂不再由教師主宰,講臺不再是教師的專席,說教不再是教師的特權。傳統中教師課前查閱許多資料,課上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卻聽得昏昏欲睡。對此,教師不免感嘆:現在的學生難教了,現在的政治課課難上了!其實問題不在學生,而在教師。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從備課開始就把自己放在了高高在上的角色,沒有考慮到教育對象的真實情況,所以學生對教學內容難以產生興趣。
因此,明智的做法是把更多的空間讓給學生,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如:講到“市場配置資源”這一框中的“市場秩序”時,帶學生走出課堂,小組分工,明確職責,合作學習,一組學生采用觀察、詢問、采訪采集的方法去市場調查,一組去走訪有關部門,去收集一些照片、文本資料,最后把講臺讓給學生,讓這些組員分角色匯報,即站在消費者、經營者、市場管理者、和政府官員的不同角度向大家闡述。在這堂課中,講臺已經不在是老師的“寶座”,教學也不在拘泥于教室,教師的原有的權力得到解放,把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走出課堂,培養了他們的主體意識,既鍛煉了他們的能力,也調動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3 教學與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特點相適應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培養學生不同的獲取知識的方法,以達到學生能自主、自學的目的,并使他們開心地發揮出各自的優勢和特長。教師要尊重學生于主體地位,調動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呵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幫他們樹立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意識,保護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努力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良好的環境。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才會真正的迸發出來,才能勇敢地面對新世紀的挑戰,才能真正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創新人才。
4 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一個道理,如果一個人主觀上愿意做、又非常感興趣的事,就會努力去做,最后往往會做得很好。如果他沒有興趣,而且感到很枯燥無味但情勢所迫又不得不做,他就不會付出多大的努力,其結果也可想而知。學習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學生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和重視,有自己的選擇權了,可以自己選擇做一些喜歡做的事情,就會有很高的興致,也會取得好的成績。因此,我們應當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由發揮的空間。
讓學生做自己想做的、感興趣的事情。只要不是有害于身心健康和成長的事情,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給予他們更多的自由。通過他們自己的選擇,做了一些事情之后,學生自然會有體會和領悟,他們便逐漸在做事情和過程中認識到哪些事情如何做才最有效率,哪些事情做了之后才對自己產生積極的價值,對自己的成長有利。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判斷也會逐漸成熟,健康的人格會得到塑造,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也會得到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