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要】在所有美國藝術家中,關于安迪·沃霍爾的書和文獻是最多的。他比同時代文化人對所處時代的認識高出一籌,他把藝術放入了無從討論和消解標準的范圍內,并懂得如何把思想通過藝術的語言和生活解說出來。今天人們對藝術與商業文化、藝術與流行文化關系的認識,很多都來自安迪·沃霍爾。他的藝術思想包含了很多可能性的種子,可以在各種土壤中生發出奇異的東西。
【關鍵詞】大眾傳播;復制;跨界
如果在20世紀的藝術市場上需要記住兩個名字的話,那必定是巴勃羅·畢加索(Pablo Picasso)和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在連續7年時間里,他們都是國際藝術市場最受歡迎、身價最高的藝術家。2007年,當代藝術的價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沃霍爾的年度總成交額甚至超過了畢加索1億美元。眾所周知,安迪·沃霍爾以波普藝術(POP Art)聞名,作為藝術史上的標桿性人物,他的作品大多描繪名人或生活消費品,且始終保持復雜又晦澀難懂的個人風格,深受西方上層人士喜愛。除了是波普藝術最著名的領袖和倡導者之外,他的身份還包括電影制片人、作家、搖滾樂作曲者、設計師、出版商,不過,總的來說“畫家”仍然是他最恰當的頭銜。
在1984年創作的一幅邁克爾·杰克遜的肖像作品中,具備了安迪·沃霍爾經典作品的所有特質:1.作品為印刷品,表面還帶有油畫筆刷的痕跡;2.創作過程基于照片而非取材本人;3.色彩艷俗且形象扭曲;4.作品有一系列多個不同版本;5.作品甚至不是由藝術家親手完成的。在這幅作品中,他簡化了一切,細節被強烈鮮艷的顏色所取代,杰克遜的臉幾乎被簡化成了一個面具,完全是卡通的效果。這幅作品有超過20個不同的版本,其中的一幅最近剛以280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他的另外一些著名作品像《坎貝爾番茄湯罐》、《布里洛盒子》、《瑪麗蓮·夢露》等也一直被奉為現代藝術的圣典,價值連城。不管你喜歡與否,安迪·沃霍爾這個名字就像時尚品牌一樣,從范思哲到Pepe牛仔褲,他的形象在今天的世界不停地循環出現。
安迪·沃霍爾的影響廣泛,從電視真人秀到Facebook,從明星八卦雜志到地下搖滾,從行為藝術到商業廣告,他創作的影像無處不在,米老鼠、毛澤東、死刑電椅、印花墻紙、災難、美元、可口可樂、愛因斯坦……幾乎涉及他的時代所有的人物和事件,這些影像在折射出消費文化引起大眾物質欲望無限膨脹的同時,也潛在地表達了當時人們內心的真實需要和文化追求。按照“藝術反映時代精神”這一點來看,他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具有當代精神的最好的藝術家。
重新定義了藝術家的角色
中國人推崇茶,歐洲人熱愛啤酒,美國人喜歡可口可樂,擁有100多年歷史的可口可樂早已經超越了商品的概念,成為美國文化的一種代表。安迪·沃霍爾想到,為什么一個可樂瓶不能成為一個藝術作品呢?他于是選擇在畫布上繪制了一個可樂瓶,一件商品,并且以整潔、機械、圖形化的方式去呈現。這在當時的藝術界具有絕對的顛覆性,是一種真正意義的再創造,這是他獨有的風格。可口可樂、坎貝爾罐頭、布里洛盒子……這些是任何人都能享用的東西,這些繪畫是關于美國社會的商業主義,關于工業化、大眾傳播文化的產物。最終,安迪·沃霍爾打破了現代藝術殿堂的沉寂,步入了一場全新的藝術運動——波普藝術運動。明快的色調,輕快的感覺,冷酷的畫風,完全相同的主題元素或者不同色相的主題元素在同一個作品中排列、重復出現,就像他晚期大量的作品一樣。這種以工業方式大批量復制而成的藝術品,已不再是過去那種傳統的文化形式,它是文化與經濟聯袂的復合體。[1]它們以幾近相同的圖像被同時呈現,而且是大量復制生產的,象征了安迪·沃霍爾所處的時代。
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安迪·沃霍爾開始放棄手繪轉而逐漸應用工業流程生產作品,他采用了一種被稱作絲網印刷的制作工藝做作品,這是一種由涂染技法發展而來的工業生產流程,主要用于生產墻紙。在這樣一個大量復制的世界里,這是一種很完美的進行大量復制的技術,這種絲網印刷成為安迪·沃霍爾的標志。在繪畫創作上運用商業絲網印刷的做法打破了人們“只有畫家親筆繪制的作品才算藝術”這一固有觀念,他使用這種手法創作出了那些世界上最知名的影像如歐納西斯、奶牛壁紙以及瑪麗蓮·夢露。這種獨特的表現形式和改變傳統的創新思路,積極地引領了藝術新的內在美學觀念和意識潮流。在這些影像中,一種毫無深度感和異乎尋常的平面性構成了作品的基本形式特征,傳統西方繪畫形式語言在他的作品中幾乎完全失去了作用。[2]
一些人認為這是對藝術以及現代消費文化的一個精彩的諷刺,他們認為安迪·沃霍爾正在做一些重要的事情——“技巧于藝術是不是必須的,藝術作品背后概念的意義,對藝術原創必要性的質疑”。達達主義的奠基人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未來的藝術家,他不一定是個畫家,只需要用手指點一下,說那就是藝術,而且那將會成為藝術。至于作品如何出現,是在畫布上或是別的介質之類的都不重要。這句話仿佛是對安迪·沃霍爾講的,沃霍爾用手指對著他的世界點了一下,濃湯罐頭、卡通、災難、電椅等,現實所有這些都出現在他的作品里。他選用的素材都是絕對平凡卑微的物件,這些東西你可以在美國的任何一家超市里找到,他通過這些東西質問藝術的本質。
在作品內涵上,他打破了藝術和日常生活的隔閡以及傳統的審美觀念。對事物的存在不再做價值區別,作品不再是個性表現,而是體現人類生活的廣泛性,具有社會性和大眾化特征。[3]他認為藝術不是要告訴你未來將會發生什么,藝術是要記錄當下的時代里都發生了什么。安迪·沃霍爾打開了一扇門,現在的藝術家們可以完全特立獨行,現在的藝術領域里任何事情都會發生。這是安迪·沃霍爾留給今天的無可爭辯的遺產,這也是為什么《32個濃湯罐頭》在美國現代藝術博物館中占據一整面墻的原因。
跨界的藝術行為
安迪·沃霍爾經常跨越使用多種手段來為自己的藝術服務,如繪畫、設計、印刷、攝影等,他還大膽嘗試凸版印刷、照片投影、木料拓印和金箔技術等各種復制技法。他對新媒介持續的關注逐漸轉化為與多媒體的完美結合,為藝術找到了一個新的契入口。[4]他稱呼他的工作室為“工廠”,“工廠”不僅僅是他創作藝術作品的場所,同時也是紐約狂野的地下文化匯聚的至高圣地,在“工廠”里,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搖擺舞被創造了出來。
1963年,安迪·沃霍爾買了一臺手持電影攝影機開始拍攝電影,就像拍試機片段一樣他開始了電影的制作,拍攝關于人類最無聊的方面,比如人們睡覺。使用電影制作藝術作品是沃霍爾的另一項重要的飛躍性做法,顯示了他與傳統藝術形式更深層的割裂。沃霍爾告訴被拍攝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盯著攝影機,除此之外想干什么都行。被攝者盯著黑洞洞的鏡頭,極其無聊別扭,仿佛完全暴露了自己。攝影機一動不動地盯著被拍攝者,人的面具會逐漸被摘掉,一個人真實的行為表情開始被揭示。從某種意義上說,把平庸和瑣碎變得有趣味可以說是安迪·沃霍爾的天賦,他制作的所有電影都已經成為某種真人秀電視節目的腳本。
1965年,沃霍爾宣布他將完全離開繪畫,因為他在電影中所做的試驗證明了他不必再親力親為地畫畫了,他將專注于一些完全不同的東西。同年,他開始經營地下絲絨樂隊。作為地下絲絨樂隊的制作人,他將音樂、電影和行為藝術融合在一起,為一種新的多重音樂表演描繪了一幅藍圖。有的人認為地下絲絨樂隊的影響力可以和甲殼蟲樂隊相比,直到現在,多數樂隊仍舊參照這一范本。
在沃霍爾生命后期即整個70年代和80年代里,他的活動范圍一直在擴展。他重新撿起了繪畫,而且他仍拍電影,他開辦了一個電視聊天節目,并加入模特經紀公司,從電視臺的商業活動到流行音樂視頻,他同時涉足各種領域。他甚至還創辦了一本名人雜志《訪談》(Interview),它是今天很多名人八卦雜志的前輩,他還為日本磁帶公司(TDK)做商業廣告,通過這些,他不斷在探索品牌以及市場營銷的力量,努力尋求在藝術、商業、大眾傳播之間跨界的可能性。沃霍爾對媒介文化的關注為大眾提供了一種觀察傳播現象的手段和方式,無論他的藝術是否只被看做是名人或現代消費文化的注釋,有一點毋庸置疑的是,沃霍爾用獨到的表達方式詮釋了工業化大生產背景下,西方社會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觀、消費觀及其反傳統的思想意識和審美趣味,他的開拓和革新對于現代藝術的多樣化和互融性起了積極的引導作用。[5]
當下幾乎所有的藝術現象,都受到過安迪·沃霍爾的影響,比如杰夫·昆斯、馬修·巴尼的藝術,比如觀念、行為、涂鴉和后來的新卡通、試驗電影,都受到他的影響。此外,今天人們對藝術與商業文化和流行文化關系的認識、廣告業的走向等,都與安迪·沃霍爾有關。他的藝術思想包含著很多可能性的種子,可以在各種土壤中生長出異樣的東西來。
最早預見即將發生的全球化名人現象
“每個人都能當上15分鐘的名人”,這是安迪·沃霍爾留給我們這個媒體飽和時代最樂觀的一個預言。1961年時,沃霍爾已被當時的媒體譽為是繼達利及畢加索之后另一位前衛的藝術界名人,他的每一次出場都會引起各種媒體與觀眾激情的圍攻。自從在藝術世界里引起一陣風暴之后,安迪·沃霍爾想要成為一個更大的舞臺上的明星,他知道一個角色將有助于他的藝術和名氣,他想要塑造一個人們都能記住的角色。他的做法就是用時尚的方式把自己做成一件藝術品,他開始穿上他稱之為“安迪裝”的行頭,并且定制了不同的假發,以便在不同的場合佩戴,他還把自己的本名安德魯·沃霍爾拉改為安迪·沃霍爾。幾乎一夜之間,他就完全變成這樣標簽化的、超級酷的、“工廠時期”的安迪,一個重新被塑造的、全新的安迪·沃霍爾。
安迪·沃霍爾把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品牌,可以說他最大的藝術成就,就是安迪·沃霍爾本身。安迪·沃霍爾意識到:“只要有足夠的曝光,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名人,任何能夠設法坐在攝影機前的人都會自動地成為一個名人。”正如他自身經歷過的一樣,沃霍爾發現他可以制造名人。他發明了短語“SUPER STAR”,他能在人群中發現他們,并能夠將他們挖掘出來并且制作得很吸引大眾眼球。他真正地走在了他所處時代的前沿,看到了影像將被媒體如何瘋狂傳播。今天,Facebook的成功就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例證,他最早預見了全球化名人現象。
結 語
安迪·沃霍爾掀起了一場革命,他重新定義了藝術家的角色,他的每件作品都傳達出關于一個媒體飽和時代的強烈信息。他意識到消費購物將使新一代為之著迷,他曾說過,“百貨公司就是新的意義的博物館”。他使高雅藝術變成了品牌,他關于現代消費文化的作品已經成為消費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一個最潮的時尚商標一樣。人們只需看一下他的成就,就會明白他永遠地改變了藝術,今天的藝術將再也不會是循規蹈矩的了。他把藝術帶出了畫廊,帶進了我們生活的領域,進入那么多不同領域比如廣告設計、電視、音樂或電影,甚至出版領域,為我們展示藝術能闡釋這一切。他在21世紀的影響非凡,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屬于安迪·沃霍爾的15分鐘還遠未結束。
[本文為重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圖像時代的中國藝術精神研究”(項目編號:2010SKZ100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楊孝鴻.安迪·沃霍爾與約瑟夫·波依斯[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5.
[2]李家祺.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3]盧慈穎.安迪·沃霍爾的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4]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5]陳建軍.沃霍爾論藝[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
(作者為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講師)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