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
摘要:圖像時代的來臨真正改變了言語中心的霸權世界,視覺文化與后現代主義、后結構主義等思潮一起改變著人們生活和思維的方式,視覺思維在思維中的重要作用也逐步得以體現,將視覺思維的思想滲透到教育教學中,可以更好地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
關鍵詞:視覺文化;視覺思維;思維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5-0062-03
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人曾預言“世界圖像的時代”即將到來,在后現代主義、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等思潮的洗禮下,視覺所見與真實表征之間不再是現象與本質的區別。圖像時代的來臨真正改變了普通大眾的生活方式,因為“視覺文化脫離了以語言為中心的理性主義形態,日益轉向以形象為中心,尤其以影像為中心的感性主義形態。因此,視覺文化不但標志著一種文化形態的轉變和形成,而且意味著人類思維范式的一種轉換”。視覺思維在思維中的重要作用也得以體現,將視覺思維的思想滲透到教育教學中,可以更好地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
一、思維與視覺思維的內涵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間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認識的高級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規律性的聯系。思維的分類,根據思維所要解決的問題的內容可分為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根據思維活動的方向和思維成果的特點可分為集中(輻合)思維和發散思維;根據思維的新穎性、獨創性可分為常規思維和創造思維;根據思維是否遵循嚴密的邏輯規律可分為直覺思維和分析思維;根據思維是根據日常生活經驗還是科學概念可分為經驗思維和理論思維等。在對思維的分類中我們還不能找出“視覺思維”所對應的類別,當前對視覺思維概念的界定,主要是參照美國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視覺思維》一書的思想。
阿恩海姆指出:“一切知覺中都包含著思維,一切推理中都包含著直覺,一切觀測中都包含著創造。”[1]在此基礎上他又明確地提出了“視覺思維”這一嶄新的概念,并用大量的知覺心理學試驗和藝術實踐的事實材料,對“視覺思維”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視覺思維是指一種包含著情感、象征及其視覺樣式的、想象的、以直覺綜合和感受為基礎層面的思維,與邏輯思維具有相同的價值,它本身可以獨立存在并具有其他意識活動不可替代的價值。這種思維,是在不斷地探索過程中忽然間在知覺上將對象的結構綜合為一個整體來理解,從而迅速獲得一種把握。視覺思維由表及里包含四個方面,即:視覺感知能力、視覺審美能力、視覺解讀能力、視覺表達能力。
視覺感知能力是人來到世界最初的視覺能力,視覺感知在人的經驗形成過程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我們所獲得的知識都來源于感知,如果沒有感知,思維將成為無源之水。感知是客觀事物的刺激作用于人體的感覺器官,并反映至大腦所獲得的信息。如視、味、觸、溫覺等以及軀體內部器官的活動情況,肌肉、關節的運動等。視覺感知能力即是人們對視覺所接觸的外界事物反映至大腦的一種反映能力。視覺感知能力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生活經驗的不斷完備而逐漸增強,視覺感知能力是視覺思維培養的最淺層次的能級目標,它是在腦中形成對外界事物的基礎雛形,這是實物的基本儲備,為創造與想象打下基礎。然而,由于某種事物在大腦中的印象真實性越高,反而可能導致想象力變弱。
視覺審美能力是對視覺對象客觀的評價能力。客觀事物的美與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終斷定取決于兩點:一是事物自身是否具有審美價值,能夠刺激欣賞者的審美情趣和感悟能力;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觀賞者都能讀懂事物的美與丑,這與觀者本身具備的審美情趣和感悟能力高低有直接聯系。因此,觀者應接受一定有效的審美教育。在對視覺對象進行欣賞的過程中,需要觀看者能夠有較強的直觀感知力、判斷力、想象力。
視覺解讀能力是建立在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基礎之上的,視覺對象的表征與表征背后的聯系需要觀者具備一定的視覺素養來解讀,這種解讀能力不僅要了解事物表象,而且還能通過認識事物呈現的機制和規則來認識事物的本質。
視覺表達能力是視覺思維發展的直接外在體現,在教育教學中充分利用各種視覺表征工具,如流程圖、學習地圖、相關圖形計算機軟件等,教會人們使用這些工具,讓人們根據自己對視覺對象的理解,拿起工具描繪視覺對象,用視覺化的形式表達自己對外界事物的認知。這種認知是人們在前幾種能力的基礎上形成的,不受成人世界的干擾與暗示,是他們腦中事物的直接外在表現。而對這種表達結果的評價應當充分尊重人的創造思維,評價標準是發散而又合情合理的。
二、視覺思維的價值
視覺思維以視覺性為特征,高貴的視覺與智慧從遠古時代就有著充分的聯系,而近代的視覺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密切關系無不證明了視覺思維的重要價值。
(一)視覺中心主義
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等先哲們開始逐漸構建的“視覺中心主義”不斷發展,影響數千年。柏拉圖在《蒂邁歐篇》這一充滿詩意想象的對話作品中,借助神學的理論,充分論證了在身體的眾多感官中,居于最上方的視覺被看作是理智活動的可見的同伴。亞里士多德的感官等級制在《形而上學》開篇的著名幾句話語中顯露無遺,亞里士多德宣稱:“求知是人類的本性。我們樂于使用我們的感覺就是一個說明;即使并無實用,人們總愛好感覺,而在諸感覺中,尤重視覺。”[2]視覺被視為五官之首,從而引領了數千年的有關“高貴的視覺”的研究。視覺常常被看做一種可用于真理性認識的高級器官,并且在人們的日常語言和哲學言說中,常常用視覺隱喻來意指那種具有啟示意義和真理意義的認識。視覺并非“無知”,視覺與思維有著必然的內在聯系。
(二)視覺思維與創造性思維
然而就思維而言,在西方文化史上,從古希臘到中世紀,人們普遍地接受知覺和思維的“二分”觀,即使認為感性知覺對于認識活動是不可缺少的,但它也是低級的、混亂不清的,只有創造概念、積累知識、聯系、區別和推理等等才是大腦中高級的認識活動,這種推理活動具有概念的清晰性和明確性。到了17、18世紀,感性主義哲學家們盡管一直堅持著對原始感性領域的訴求,但在不同程度上也仍然把獲取感性材料的活動說成是一種低級的“粗活”;而理性主義哲學家的笛卡兒們更是以一句“我思故我在”而否定了認識活動中感覺經驗的可靠性;甚至就連提出關于感知的新原理,具有“感性學之父”美譽的鮑姆嘉通也沒能越出這種傳統的知覺觀。
美國藝術心理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提出的“視覺思維”的概念,彌合了當代哲學心理學中出現的感性與理性的思維裂痕。他認為視覺思維在知覺與思維之間重建了一座橋梁,而思維活動中的視覺意象正好起到了這樣一座橋梁的角色和作用。由于“視覺思維”是一種以視覺意象為運作單元(中介)且具有理性功能的視知覺,他還認為這種以視覺意象為中介的思維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它無論對科學還是對人文藝術都是不可缺少的。正是因為在知覺中包含著思維成分,在思維活動中也包含著感性因素,所以“才使人類的認識活動成為一個統一或一致的過程——這是一個從最基本的感性信息的‘捕捉到獲得普遍的理性概念的連續統一的過程”[3]。
三、視覺思維培養的必要性
(一)視覺思維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從阿恩海姆的視覺思維理論來看,教育是一種基于對陌生事物感知、滲透理性內容而又回歸“感性”的生命體驗的教育,其中任何割裂感知與思維、感性與理性、藝術與科學之有機聯系的行為對人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來說都是致命的。
創造性思維是指有創見的思維。它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種思維的綜合。它是發散思維和集中思維的統一,多有直覺思維出現,創造想象參與多,有靈感出現[4]。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特別是越到高年級,我們的教育執滯于與鮮活的感性生活(學生感知體驗)相剝離的抽象知識和概念,忽視了對學生視知覺能力的培養。學生對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的感受能力沒有得到及時而應有的開發和訓練,學生對周遭事物所激發出來的鮮活的感受常常被各學科抽象的知識所淹沒,最終勢必會影響到他們的創新能力的生長和培養。新課程改革提出的學科知識應當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給予他們更多發散思維和創造想象的空間,正是體現了培養學生從感性經驗過渡到理性認識的視覺思維能力的必要性。
(二)視覺思維培養的必要方法
人類認識生活的一個重要途徑是通過直觀視覺。人們在觀察物象時,對物象的第一印象總是這個物象的某一專屬特征,以便強行記憶。因此,通過視覺獲得該物象的抽象造型。當然,這種高度的抽象藝術形式,并非是人們有意識的創作活動,而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隨著知識結構的不斷完善,這種無意識就逐步向有意識轉變,新事物與腦中已有的物象逐漸取得聯系,所謂“見多識廣”,其中思維活動的成分也逐漸加重,便產生了創造性活動。因此,如果我們在教育中不斷有意識地啟發和引導學生首先去注意觀察和區別各種物象的具體特征,通過直觀感受發展認識,提高視覺思維能力,把人們從死板的概念化的表現中解放出來,使人們由無意識地呈現發展為藝術表現,創造個性藝術。具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訓練培養和提高學生視覺思維能力。
在視覺文化的研究中,現象學、符號學、解釋學等相關研究方法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識別所見與所見背后的關聯。在可視化圖示學習方面,運用思維導圖等圖示表達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表現自己的思維過程,這些在目前的數學推理訓練和語文寫作學習過程中已經有了成功的案例。學生創造性的發明與創造正是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得以凸顯。因此,如果將視覺思維的培養滲透到各個學科,以圖示化、視覺性的外在和內隱的圖像幫助學生形成視覺思維,將把技能的訓練和理性的認識結合起來,尋求符合各個年齡段學生心理特點的視覺表征工具,讓學生自主形成各科知識的視覺網絡圖像,充分發揮視覺思維在知覺與思維之間的橋梁作用,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學習和記憶,不僅能夠達到減輕教學負擔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參考文獻:
[1]【美】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法】拉康.視覺文化的奇觀:視覺文化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美】阿恩海姆.視覺思維[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王雁.普通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