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飛
摘要教師在與學生平視的氛圍下,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氣氛中更能有效的進行道德體驗,促進學生道德發展。本文旨在強調促進學生道德發展更應通過平視、平等情景下的道德實踐系列來論證這一主題。
關鍵詞平視學生道德體驗道德發展
教師在與學生平視與平等交流的氣氛中更能有效地進行道德體驗,促進學生道德發展。這為生動豐富的道德體驗提供了鮮活的氛圍,學生通過積極的道德體驗從而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自覺行動,使教育的效果更加持久、富有生命的色彩。
例:學生某某上課回答問題十分積極,當有一道問題需要回答時,他一邊舉手,一邊激情高昂地沖著老師喊道:“老師,叫我,叫我,他們不會,他們笨,他們笨……”
解決方案:
方案一:不平視學生,師道尊嚴,老師會對他的這種行為加以呵斥,斥責他的不禮貌,出發點是對的,然而會深深地刺痛這位孩子的自尊心。
方案二:平視學生,教師要換位思考,褒其應褒之處(因為他回答問題很積極),潤其該貶之處(不應該有那樣的自我表現),這種教育效果會深深地打動該學生,使其揚長避短,然而問題有出現了:空洞的說教的教育效果能否長久呢?
方案三:在平視學生、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氛圍下創設積極的道德體驗:針對以上情況筆者及時捕捉教育時機,利用班會創設了一次積極的道德體驗:題目為:尊重、歸屬、競爭。
1 班會主題確定的依據
(1)開學兩周來,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較強,特別是在學習上比較積極主動。然而一次數學課上,當老師讓一位同學上講臺寫題時,有些同學為了達到讓老師叫自己的目的,竟然說:老師,她不會,她笨,叫我。(2)在一次課堂分組討論后,老師讓一位同學站起來發表自己的看法時,下邊的同學也跟著說起來。這位同學一氣之下竟然坐下不說了。由此,應該讓同學們學會相互尊重,并在尊重中尋求歸屬感,體會真正的競爭氛圍。
2 班會主題設計的理論依據
(1)尊重是品德發展的核心。“平視教育下平視學生”強調學生積極的道德、情緒體驗下獲得到的感受和道德認知,從而轉化為積極得到的行動,這都必須從尊重作為人得到的面貌的基礎。(2)社會具有同一性是成長的根源;也是尊重的歸屬。(3)每個人既是獨立的個體,又是相互依賴的群體,這就要求每個人都要在尊重中“張揚個性”;同時,也有歸屬感。在此基礎上真正體會競爭的真諦。
3 班會記錄
(1)創設情景:(需求幫助的情景):一張白紙,一架電子琴,一副七巧板,一道綜合競賽的計算題。讓同學根據自己的興趣(目的是為了獲得積極的情緒體驗)選擇這四樣中的一種分小組坐在一起,在規定的時間內合作完成。(2)要求:選擇白紙的組為第一組,設計一張四幅主題為“尊重、歸屬、競爭”的漫畫;選擇電子琴的組為第二組,想出有以本班會為主題的歌曲;選擇計算題的組為第三組,共同討論完成競賽題目;選擇七巧板的為第四組,要求拼出五種圖形。(3)各組派代表出示作品并說出設計思路,要求其它組認真聆聽。在第三組代表講解時由事先安排好的四個同學故意大聲喧嘩,看同學的反映。(4)要求同學對其它組的設計思路和剛才的偶發事件發表看法。(5)要求奇數組互相對調完成對方的任務,偶數組互相對調完成對方的任務。結果時間大大超出原先規定的時間,而且幾乎無創新,第四組幾乎完不成第二組的任務。(6)請第四組邀請第二組同學幫助演奏出周華健的《朋友》優美歌曲,全班同學和老師齊唱。(7)學生討論總結。
4 收獲
(1)這次班會給了我們一次真正得到的體驗,強化了我們彼此間的平等協作,特別是尊重的意識,使我認識到只有互相尊重才會使事情成功變得順利。(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而其歸屬感要求我們共同完成相同的任務,我們每個人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上,所以,都具有同一性。這個完成的過程真的需要相互尊重,這也是對自己的尊重。(3)真正認識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尊重每一位同學,因為他們也是那么的出色。平等的與他們相處,一起合作,從而促使班級形成良好的班集體,并促使班集體共同進步。(4)班集體是我們的歸屬。在這個班集體中,唯有我們彼此尊重,才會在競爭的氛圍中有不斷的發展。
5 會后跟蹤
(1)學生間助人為樂行為增多,班級自發組織互幫小組。(2)班級集體榮譽感增強,每周學校量化考核成績較班會前有明顯進步。(3)班級每個同學都找到了自己的競爭對手和合作目標。
方案三的教育效果是從心感知,心心交流,由心內化,從心行動,這樣得到的體驗符合哲學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識論觀點,克服了孩子的某些生理、心理的特點,如:很難考慮別人的感受,其精神全部集中在自己當下的需要和興趣上,對任何事情只考慮一方面——他們自己的那方面。因為孩子的心理換位思考的能力還欠缺,無以想象別人會有什么想法,有時典型表現為“自我中心主義”,這也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必然過程。單純地試圖去改變孩子的行為并教育他們遵守規則這樣的教育的確有時感到很棘手,而在平視學生的氛圍中將心比心,通過積極得到的體驗從“源頭”抓起,從心深化、用心改善,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這樣的教育也是在耐心和寬容中讓孩子經歷慢慢考慮他人的感受和見解,孩子終究會變得越來越懂事。可見這種教育才是真正根本的教育。
根據唯物辯證法原理,道德體驗是道德認識的發展過程,體現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辯證統一,成為了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飛躍的依據。學生通過切合自身實際的道德體驗,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從而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在此過程中,道德體驗從某方面講是作為非理性因素貫穿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創設積極的道德體驗自然對人的認識過程是一種激發和調控因素,是其推動力。在教師指導下的積極的道德體驗又克服了非理性因素的積極作用,真正認識,真正內化。因此,在平視學生的氛圍中捕捉好教育過程的每一個最佳時機,對于教育者來說,創設好學生道德體驗的整個過程,達到預期的目標是何等重要!
創設道德體驗過程應該多強調共性,比如近期全班共同或大多數具備的一些道德認識,或欠缺的道德觀念,這些可以采用周記、日記、心里話等形式進行了解,這自然又離不開平視學生的教育理念,唯有如此,學生才會給你講心里話,說真實事情。
平視學生,注重學生道德體驗,積極創設道德體驗活動,及時捕捉教育契機,全面促進學生道德發展、做大寫的人。這正是我們所追求的最根本的教育效果。學生的道德體驗蘊涵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需要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適時、適事地利用好,創設好,用敏銳的眼光引領教育的最優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