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偉剛
摘要寬恕是指個體受到他人的侵犯后逐漸降低憤怒、憎恨等消極情緒并放棄報復行為的內部過程。文章介紹了寬恕的積極心理效應并對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關鍵詞寬恕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受到他人的侵犯,他人的冒犯是重要的生活壓力源。合理應對這一壓力直接關系到個體的身心健康。寬恕,近年來被視為應對他人侵犯的一個方式。一般認為寬恕發生在冒犯行為產生之后被冒犯者對冒犯者的親社會動機轉變過程。①研究者認為寬恕對維護健康有積極的心理效應。
1 寬恕降低患病風險
個體受到冒犯后,普遍會產生憤怒、憎恨、譴責或者敵意等消極情緒,尤其當冒犯的程度比較嚴重時。這些過激的反應往往會帶來健康風險,持續、強烈的反應會降低身體免疫系統的功能。
一項對287名心臟病患者的調查發現,經常譴責別人的患者患心臟病的概率要遠遠高于較少譴責他人的個體,②保持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提高免疫力,減少心臟病、高血壓和呼吸疾病的發病率。③國內研究也表明,寬恕能夠降低受害者的生理喚醒、情緒喚醒及認知喚醒,從而改善睡眠質量。④也有研究者指出寬恕促進生理健康主要有兩種機制:(1)寬恕作為一種積極情緒,有助于調節外周生理反應,維護生理健康;(2)寬恕可以改善不良的生活習慣、促進健康行為,以抵御疾病入侵。⑤可見,個體受到冒犯后,合理采用寬恕的應對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病風險。
2 寬恕緩解消極情緒
寬恕的另一個作用是緩解個體的消極情緒。例如,一項對24名老年人的寬恕干預研究發現,寬恕干預能提高受害者的寬恕意愿,降低他們的焦慮和抑郁情緒。⑥國內研究也表明,寬恕能幫助受害者消除憤怒、減輕痛苦,修復心理創傷,寬恕干預能明顯減少來訪者的憤怒、抑郁、焦慮等消極情緒體驗,增加積極的心理體驗,如希望和自尊。⑦李湘暉對大學生的調查發現,大學生的寬恕水平與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之間呈正相關,傾向于寬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也較高,傾向于報復的學生其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也低。⑧
另外,寬恕還能降低人際困擾。李兆良等人對493名大學生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寬恕與人際關系行為困擾總分、人際交談困擾、人際交友困擾、待人接物困擾、與異性交往困擾均呈顯著負相關。⑨
3 寬恕提升主觀幸福感
寬恕可以促進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進而增強人們的主觀幸福感。Hapiro⑩的研究發現,那些報復欲強,寬恕水平低的被試所體驗的主觀幸福感較低。李湘暉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寬恕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寬恕水平越高的學生主觀幸福感越高,寬恕水平越低的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越低。豘張建育和胡雪琴的研究也證實了寬恕水平對主觀幸福感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提高大學生的寬恕水平可以更好地增強其主觀幸福感。豙寬恕對主觀幸福感的提升過程可能是通過緩解消極情緒體驗、消除心理痛苦來直接實現的,也可能是通過其它中介或調節因素來間接實現的,如人際調節因素。其作用機制還需進一步研究。
4 小結與展望
目前關于寬恕與健康關系的研究已取得了較多成果。盡管大部分研究者認為寬恕對于健康起著積極的作用,但部分研究者,如Katz等人指出,當個體受到比較嚴重的身體傷害時,寬恕冒犯者或許不能為冒犯者帶來內疚感或自責感,有可能慫恿其濫用這種行為,讓其認為可以經常化地對受害者做出傷害行為。豛這樣一來,對冒犯者的寬恕就會對寬恕者和冒犯者帶來許多問題。因此,對寬恕的健康促進機制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化。
未來的研究應該綜合考慮各種影響因素,如侵犯事件的性質,傷害的嚴重程度,受害者與冒犯者的關系,受害者原先的健康水平、個性特征等在寬恕促進健康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