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瓊
摘要在這個浮躁和功利的時代,大學也不能獨守一方凈土。種種跡象都反映著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機。大學,作為人才的搖籃,學術與精神的殿堂,社會的良心和向導,于自身,于社會,都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回歸。人文精神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觀照,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中華源遠流長的文明表明我們傳統的人文精神也是博大深厚的,應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
關鍵詞人文精神大學失落回歸
1 現狀: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機
在科技與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資料越來越豐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對于精神層面,在我們當下社會,人們想到最多的詞語是浮躁、功利、人心不古等等。正如一位學者所說:“這是一個極易引發道德義憤的時代:不斷擴展的世俗化,精神家園的荒蕪化……是一個充滿了危機的時代。”①自然的危機、社會的危機、人性的危機……誠信下降與不信任感增強的同時,憂慮也變得越發強烈。近期一個名叫“大家說網調地帶”的網站進行了一項對當前社會道德現狀的網上調查,統計前310名參與者(其中大專以上學歷占90%,本科以上學歷占66%)的看法,近百分之七十的人認為中國的道德現狀是道德淪喪,只有18%的人選擇“古風尚存”這一項。超過半數的參與者表示很擔憂中國道德狀況的前景。從各種媒體報道、網絡博客和問卷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民眾抨擊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的敗壞,表達出對社會風氣和人文教化的失望和擔憂。
社會現狀如此,大學也不能獨守一方凈土。在這個快餐文化和功利主義橫溢的時代里,很多人已不把追求純粹知識和真理當作樂趣和目標,大學的實用化功利化傾向有目共睹。學術禁不起道德上的考驗:在量化考核指標的教育評估體系下,很多大學都面臨著誠信危機和道德風險。②近年來,學術造假、買賣論文等事件屢見報端,各種槍手網站也在充斥著互聯網。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中,批量“生產”出來的大學畢業生們頭上早已失去了“天之驕子”的光環。在求職競爭愈來愈激烈的壓力下,學子們求學的目的也僅限于為畢業后找工作做準備。另一方面,高科技給人類生活和學習帶來無窮便利的同時,也滋長了人的惰性。網絡資源豐富快捷了,自己的思想卻少了。計算機的堅硬的語言方式,不利于大量非電腦的語言的人文知識的傳播,人類漫漫歷史中積淀的人文智慧的傳承大大滯后于自然科學的發展。種種跡象都在反映著人文精神失落的危機。
大學,作為人才的搖籃,學術與精神的殿堂,社會的良心和向導,于自身,于社會,都迫切需要人文精神的回歸。
2 人文精神之于大學的意義
2.1 人文精神的涵義
人文精神的基本涵義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精神的價值。③人文精神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觀照,人文本體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何謂人文本體,它有何特征?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們關于“人應當如何生活”,“人之為人的價值標準”等一系列命題的自我意識,這便是人文本體。人文本體是決定著人文世界向正確方向發展的客觀依據。”④而人文本體也是不同時代和歷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內涵有所區別的關鍵,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人們的價值觀、人性觀、時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既然人文精神具有時代性,不同時代的人文精神的特點和重點有所不同,又何談“回歸”?這就要從“人文”說起,從文化和哲學的角度說起。
這里引用科學網博客轉載的葛紅兵對則說:人文思考從根基處說是一種對存在的抽象玄思。實際上,Humanity(“人文”在中國并沒有詞源學基礎),它的根本性觀念是從類的角度來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會有下述超越性問題: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關系、人和神的關系、人和人的關系。因為它把人作為類來思考,所以我們說它的思考是超越具體人倫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⑤葛紅兵談的對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們常說的終極關懷。因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與關懷之極,所以其形成與變革無不深刻影響著一種文化和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因為人文精神是對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質,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靈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作用。而人文精神因為這一基本的內涵,獲得了具有哲學意蘊的豐富深刻的內涵。具有了超越歷史、時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因此,人文精神更具繼承性。雖然現在處處以“創新”為時髦,但就人文精神來說,沒有很好的繼承,何談“創新”? 本應該繼承而失去繼承的,就該是“回歸”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學,”⑥真正提高全民的普遍人文素質要靠大學。大學,肩負著人文的理想。
2.2 從大學的本質出發
“大學是什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們從各個角度進行了論述。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大學既是“大學校”,更是“大學問”。《大戴禮·保傳》云:“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即大學是十五歲開始的終身教育,學習大學問,履行高尚的節操。又有《大學》開篇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其意在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并身體力行弘揚它,影響、教化民眾,改造眾生,從而使社會達到一個非常美好、仁愛的境界。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大學不僅傳授學生各種知識,而且十分注重培養人的道德修為。現代意義上的大學雖源于西方,但大學作為知識殿堂這一最基本的本質是不變的。由于大學是教育中的最高層次,決定了施行的教育不是一種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要啟發人的心智,培養人們掌握較復雜的知識,解決較復雜的問題,并在今后的一生中可以自覺地進行自我教育自我開發的能力。
從大學對社會的示范、引領作用上來看, 在組織分類上,大學雖然是一個普通的社會組織,但卻對整個社會發揮著巨大的影響。可以說大學自其出現始,就因為其在文化傳承和社會進步上的特別作用而有別于其他組織。被譽為人類的精神家園和社會發展的燈塔。隨著時代發展,大學的職能也在變化發展著。現代大學承擔著教學、科研和服務的職能,這三大職能根本的落腳點是“育人”。從大學畢業走向社會的人應作為一個具有獨立、健全的人格的人而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 肩負民族興旺的重任,對社會發展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因而大學培養什么樣的人,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2.3 作為“兩翼”之一
人文精神是科學海洋中屹立的燈塔,為科學啟示方向。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作為大學的“兩翼”,共同構成一個全面素質教育。科學是對客觀實際及其本質與規律的探索和認識,是求真,質言之,是“是什么”。然而,科學本身并不能保證科學技術發展的方向正確, 而能造福于人、有利于社會、引導這一發展方向的是人文。它所追求的目標主要是滿足精神世界需要與社會需要的終極關懷,是求善,質言之,是“應該是什么”。⑦人文是“為人之本”,人文使得科學技術獲得人道方向,只有以人文為引導才能使科技這柄雙刃劍造福世界,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人文與科學是一個整體,各有其位、各司其職,不可相互取代和分割。那么,兩者相互交融就是“主客一體”、“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精神狀態,就是極高明的人文精神。不但歷史事實而且現代科學也已證明: 主客不可分開,天人不能割裂。天人合一的精神狀態,是處理天人關系、人我關系時的最佳精神狀態,這狀態可以為運用科學以解決天人關系、人我關系的實際問題,啟示最佳方向。大學教育需要培養的正是具有“天人合一精神狀態”的人。
3 回歸,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
3.1 人文精神的傳承性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羅素曾說:“中國與其說是一個政治實體,還不如說是一個文明實體—— 一個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中華源遠流長的文明表明我國傳統的人文精神也是博大深厚的。我國本自古就重視人文教化,古有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⑧含義是,人文區別于自然,有人倫之意,區別于神理,有精神教化之義;區別于質樸、野蠻,有文明、文雅之義,區別于成功、武略,有文治教化之義。區區數字,就深刻揭示了人文的內涵。古代流傳下來的詩歌典籍,以及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中處處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和不朽的人文精神。這些原本是我們應該倍加珍惜的。然而令人扼腕的是,近百年來,中國搬來了西方的科學,卻把中國人文精神否定殆盡。對此,涂又光先生指出:“中國自己有幾千年的人文, 管靈魂, 管德育, 管得怎樣呢? 至少不比西方教會管得差。所以不搬西方教會, 是對的, 因為中國自己早有一套,這當然不是否定互相學習。中國自己的人文,我是說人文“精神”,是中國民族、中國文化的“靈魂”,總也應當是“中國特色”的靈魂。”⑨我們一直以民族復興為目標,而中國的傳統的人文精神里包含了凝現為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民族文化,包含了支撐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正是我們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所需要的精神指引和支柱,使人免于迷茫,使社會免于浮躁。
談到中華文明,一些國人們只想到古代四大發明、宋元以前遙遙領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卻沒有想到這些輝煌成就背后所賴以支持的是怎樣的人文理念。《禮記·中庸》說:“致中和,天地位焉, 萬物育焉。”這是“和”的人文講法。“和”的科學講法,就是環境科學了。⑩先人們很早就看到了人同自然是一體的,事物是普遍聯系和發展的,并將這種思想運用到改造自然界的活動中。建于公元前256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該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在一談到開發就一定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今天,殊不知先人們早已給我們作出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榜樣。中華文明,不應成為我們炫耀的資本,更不應成為我們落后的借口。找回失落的人文精神,似乎是我們更應該做的。
3.2 真正的回歸要靠身體力行
這些年,大學里人文精神回歸的呼聲確實越來越高。伴著大學文化建設重視程度的提高,很多大學積極開展各種人文講座和人文課程,倡導大學生們閱讀人文書籍,國學大師走上講臺講授各種古典名著等等。這些舉措,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增加人文知識,有助于人文精神的修養。
但獲得了人文知識并不等于獲得了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是“知道”,人文精神是“體道”;前者是知,后者是行。人文知識, 體之行之,才成為人文精神。所以即便是人文科班出身的人,即使能嘴上說來長篇大套,但做起來是另一回事,那還是等于零。何況人文知識不適用于速成法,要吃透就需要深厚的積累和用一生去踐行。人文精神的踐行,就在日常生活中。王守仁《別諸生》里的兩句詩:“不離日用常行內,直造先天未畫前。”意為,一些大道理或者是高深的精神境界,就在人們日常生活和行為習慣里。大學的課內課外、師生的一言一行,校園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滲透著濃厚的人文教育。從小做起,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學生的誠信、仁愛、自律等素養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培養起來。“觀其行而知其人”一個人的道德品行,精神境界都反映在了他的日常行為舉止之中。只有身體力行,知行合一并進,才能修養人文精神,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人才。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要真正使人文精神回歸大學,進而化民成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相信只要我們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走下去,這一天會盡早到來。
注釋
①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
②王建華.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道德危機與道德保證.
③見周建平教授在國家行政學院的講演.
④徐志堅.人文精神的時代內涵與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⑤葛紅兵.論人文精神的實質——兼及大學人文教育問題.
⑥《學記》語.
⑦楊叔子.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交融——兼論全面素質教育.
⑧周易.《賁卦·彖傳》語.
⑨涂又光.論人文精神.
⑩取自楊叔子在清華大學人文系列講座第一講中的演講詞.
參考文獻
[1]涂又光.中國高等教育史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23.
[2]王建華.高等教育質量管理的道德危機與道德保證[J].中國高教研究,2009(6):15.
[3]楊叔子.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交融—兼論全面素質教育[N].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院慶.論壇專輯,2005.10.
[4]胡顯章,曹莉.大學理念與人文精神[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0.
[5]葛紅兵.論人文精神的實質—兼及大學人文教育問題[N].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