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娟
摘要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學生成長大到理想道德,個性品德,小到行為習慣,言談舉止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本文從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成才的重要性以及在建設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的角度去探求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成才途徑
1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景觀、綠化美化和建筑等等,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行為準則。
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育人任務的需要。高等學校教育的主要任務就是育人,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優美的校園環境有著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如詩如畫的校園風光,布局合理的校園建筑,鳥語花香的校園景致,整齊光潔的道路交通,美觀科學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設施……無不給學生以巨大的精神力量。
2 當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由于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高校領導沒有真正認識到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認識還沒有形成共識,特別是對新形勢下校園文化活動的特點缺乏專門的研究和部署,還將思想局限在校園文化僅僅是搞搞活動,忽視了校園文化對學生成長的導向、塑造、調適、娛樂等功能,制約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因此普遍存在著計劃不能完全實施、教育效果不明顯等問題。還有就是很多高校在辦學的過程中存在功利性的追求,而過濃的功利性,使大學把更多的資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去研制新型的科學技術、如何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實用性成果、如何帶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上,而對人文精神大為忽視。沒有認識到大學精神是大學校園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對大學的生存以及學生成長起決定性作用的思想導向。
3 校園文化建設實現的途徑
3.1 注重校園環境建設
在校園物質環境的營造中大學院校應注意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則指導下,做到校園建筑的使用和審美的有機結合,力求教學與生活設施相對完善,兼顧校園環境中軟、硬件工程的共同發展,以實現學校的各種建筑和設施布局合理,融實用性、藝術性和教育性于一體,使人從中獲得方便,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啟迪,為校園文化德育功能的發揮奠定基礎。大學院校在繼承和發揚各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的經驗的同時,需注意在校園的設計和布局中應將象征學院特有的價值觀、審美情趣、行為導向的文化內涵融入其中,在色調、造型和組合的交融中,讓人油然感悟到一種理念、一種特質和一種精神。
3.2 加強校園文化制度建設,樹立校園文化全民共建意識
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作為生源情況復雜的大學院校,制度文化更顯得尤其重要。在制度建設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到:一要建立健全制度,在建立健全制度的過程中要堅持科學性、可操作性和相對的穩定性,同時強化激勵機制。二是要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通過各種渠道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制度出臺前,可根據師生的實際思想情況進行有目的的、有意識的輿論引導,制度出臺后,則要大力宣傳建立制度的目的和意義等,組織師生學習制度規定的具體內容,甚至還要詳細解釋。通過輿論宣傳,擴大教育效果,有意識地進行正面引導,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并最終成為制度的執行者和傳播者。三是要認真組織實施,規章制度一經建立,就要認真組織實施,實施過程中應力求做到“從嚴”、“求細”和“與人為善”。
3.3 加強“三風”建設
所謂“三風”就是指校風、學風和教風。首先,要加強校風建設。校風是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核心與靈魂,良好的校風是校園精神文化的最好體現。正確認識校風對學校和校園文化發展的作用,通過引導人們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世界觀、人生觀的確立,用精神力量來為實現學校育人目標服務,更好地體現出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特征;其次,要加強學風建設。學風建設的根本目的在于為樹立良好學習風氣進行有計劃和有系統的實踐活動并有針對性地通過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外在行為方式達到端正學習動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及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就要求我們要加強學習動力教育。最后,要加強教風建設。加強教風建設時我們應注意建立民主性教學關系。在課堂上教師應尊重學生,重視集體作用,關注個體特點,用民主方式討論和解決問題,教師不應該以權威自居,不應濫施懲罰而應虛心聽取學生意見。另外,必須強調樹立教師的職業道德,這是“教風”建設的重要內容。
3.4 開展文化活動和文化交流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傳播的載體,校園文化活動能夠展示校園文化、繁榮校園文化、發展校園文化。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豐富師生的文化生活,傳播優秀的校園文化。文化交流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活力所在,而充滿活力是校園文化生存發展的根本。交流的范圍可以是校園內部各院系的交流,也可以是學校和社會各界的交流,包括跨國界的中外文化交流;交流的內容可以就校園文化本身,也可以是泛文化的交流,包括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多個領域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舉辦學術會議、承辦文化活動、開辦學術講座、招收留學生、引進人才的“引進來”,也可以是開展社會實踐、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參加社會活動、出國留學、輸出人才的“走出去”。活潑的校園文化活動和文化交流必然帶來校園文化魅力四射的繁榮。
3.5 健全價值文化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上涌現了各種各樣的思想學說、人生觀、價值觀,而這些又勢必影響到校園的莘莘學子。學生由于人生閱歷和辨別能力的限制,不可能完全作出正確的判別。通過組織參觀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定期觀看愛國教育影片,讓學生了解自己、把握人生方向,爭取美好未來如此等等。開展有組織的班、團、學生會活動,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經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組織管理,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在活動中校正觀念,在實踐中認同價值,在學習生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培養學生“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觀和遠大的人生理想。制訂校訓、編寫校歌以及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等。
總之,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環境還需要學校、社會、家庭的密切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以人為本,環境育人的功能才會得到真正加強,學生才能真正健康的發展,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