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媛
摘要當前高校大學生生命意識淡薄的現象日益嚴重,反映了高校開展生命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在研究中發現中國傳統文化孝文化的思想內涵與生命教育的內涵具有相同之處,《孝經》作為集中、系統體現中國傳統的孝文化的重要文獻,其文化思想反映了孝文化的主要思想內涵對高校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和積極作用。
關鍵詞生命教育《孝經》文化思想高校大學生
1 《孝經》的文化思想和生命教育內涵的概述
1.1 《孝經》文化思想概述
《孝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孝文化的系統專著,《孝經》的文化思想集中體現了中國孝文化的主要思想內涵,是闡述孝文化的代表作。《孝經》文化思想是中國傳統孝文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孝文化思想在《孝經》中得到充分、全面的展現。
《孝經》在開始第一章的內容中,孔子就對孝道作了總體的論述。孔子首先問他的弟子曾參,孔子說到“ “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這句話的實際上孔子是指出了先王“至德要道”的目的和功用。隨后,孔子又為曾參作了講解:“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主要意思是說:人的身體,人的生命都是父母所給予,因此,我們每一個人都不能對自己的父母有半點的不敬和傷害,這就是最基本的孝道。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也就是立身于世,從報答自己的父母開始,然后,進入社會,必須經過報效國家和社會的過程,最后才能樹立起自己的道德品格。《孝經》言孝,是將孝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或層次。一為愛惜自己身體,保護自己生命,以繼承父母的志向和事業。二是修德學道,增長才智,服務社會,報效國家。三是立功于生時,揚名于后世。孝行由近至遠,由卑至高,有始有終,始者近者于孝子自身言之,身體發膚之所以不敢毀傷,是敬父母之生養。
1.2 高校生命教育內涵概述
生命教育涵蓋了三個層次:第一是認知層次,就是教育個體要認識和了解身體及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會與他人相處的,懂得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重要性;第二是實踐層次,這個層次個體要具備有維護自身和他人生命的知識能力,還要能夠真正去在行動中愛惜自己的生命,同時,也愛惜他人的生命,不踐踏自己和別人,不做出傷天害理的事,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第三是情感層次,這個層次主要是要建立人的道德品格,體現人文關懷、社會關懷和正義關懷,同時,還能夠不斷地自我省思,提升生命的質量,懂得欣賞和熱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與學生的自我成長和自我完善結合起來,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全面發展。讓學生學會“珍愛自己、尊重他人”,勇敢面對逆境,用不懈的奮斗來實現生命的價值。對大學生實施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不但要了解人的自然生命,更要理解生命的珍貴和不易,從而懂得尊重生命、關愛和善待生命,更要明白生命價值的重要性,通過自我完善,獲取生命的意義,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面對生存和死亡,在此過程中得到生命的真諦。
1.3 《孝經》文化思想與生命教育的聯系
我們在研究中,發現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孝文化思想的內涵有著驚人地相同之處。《孝經》從認識個體生命的本源出發,樹立生命的責任意識,明確生命的價值,在倫理規范中指導生命的行為,把人的生命、生存的價值、生活的行為用“孝”貫穿在一起,實現人生命的完整、完滿。《孝經》所傳播的文化思想正好可以讓大學生認識到生命的珍貴,教育他們要懷有自愛之心,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價值,自覺體會人的社會責任,而責任意識產生之根基源于大學生主體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自覺意識,只有當他們能清晰地、正確地認識個人和社會的關系時,才能明確自己的社會角色和社會價值,并在此基礎上產生履行社會責任的強大動力,能夠認真而不是敷衍地、自覺而不是被動地去完成自己應當承擔的任務。
《孝經》的所說的“孝”不是簡單的“養親敬親”的情感,而是從一個家庭最基本的親情出發,把人和人之間的關愛之情、責任之心,延伸到整個社會和整個國家,把個人與父母之間的親情,個人與朋友,與社會各人,還有夫妻之間等關系結合起來,這就充分闡述出了,個體生命存在的重要內涵,這對高校生命教育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2 《孝經》文化思想對高校生命教育的作用
2.1 《孝經》的文化思想可以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理性認識生命
一個人從小到大,他的父母付出很多,社會也將為他付出很多,個體沒有理由不珍惜生命。故珍惜自我生命、重視肉體生命的價值,是生命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正與《孝經》中的思想是相一致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在《孝經》看來,身體不僅是自己的,更是父母所給予的,每一個人都不能擅自毀傷。從我們呱呱墜地,來到這個世界,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給予的,父母的愛便伴隨著我們成長。我們的生命源于父母,我們的健康成長也離不開父母的悉心照顧,我們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諄諄教導。
大學期間是大學生的確立人生觀的重要時期,大學生存在著做事很容易沖動,不計后果,對長遠利益和自己生命的意義缺乏深刻的思考的狀況。當他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悲觀情緒,也會突然失去思考,這樣,他們就會鉆牛角尖,想到用極端的方式去解決。但是,他們根本就沒有認識到,草率的結束生命不是解脫,而是更大的悲劇,對自己,對家庭,甚至對社會都是一個悲劇,都是傷害。當代大學自我意識強,往往認為一切都是自己,凡事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對親人,對家庭,對社會都缺少考慮。其實這種想法是極其自私和不負責任的。如果漠視生命,選擇輕生會給社會留下種種遺憾,會給家人和親友帶來無盡的悲痛和思念,這是人自私的表現。《孝經》文化思想不僅可以教育大學生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且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個人責任感,樹立理性的生命價值觀。
2.2 《孝經》的文化思想可以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強化生命的責任意識
既然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的給予,要對自己和父母負責任。在《孝經》這部作品中,一個“孝”字,就能統攝父母與兒女之間的關系,兄弟之間的關系,上級與下級的關系,還有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甚至還能統攝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孝”的思想內涵對人的影響是重大的,能影響人的一生。在這里,“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既是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求和培養目標,也是作為子女應該履行的義務和責任。
生命是一種責任,責任意識產生之根基源于大學生主體對個人與社會關系的自覺意識。所以要引導大學生對社會負責,首先要啟發他們對自己負責、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對自己的健康負責、對自己的事業負責、對自己的情感負責,由己及人,由近及遠。對自己的親人負責,對周圍人負責,再升華到對社會、對民族負責。在這里,責任已不再是抽象、空洞的口號,它已具體化到生活的每一個層次、每一個領域、每一個行為中。《孝經》中的文化思想啟發了大學生要擔當生活的主體,學會負責生命每一天。生命因承擔和履行著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而顯得亮麗、充實和富有意義。
2.3 《孝經》的文化思想可以把高校生命教育的內容充實和具體形象化
目前,從高校的生命教育內容來看,抽象化、理想化色彩較濃。那么,如何將這一抽象的社會理性意識變得具體呢?如何讓受教育者能夠認識到生命教育的內涵呢?這就是我們生命教育的難點,生命教育就是要具體落實到人格品質、心理動力和行為規范之中。《孝經》云:“夫孝,始于事親”,可見孝的基本含義是事親,即規范父子關系。這一基本含義,是儒家先哲和先秦諸子的共識。孟子云:“孝子之至,莫大于尊親。”墨子也說:“孝,利親也。”為人子怎樣事親才算孝呢?“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后能事親。”(《孝經》之十)這一觀點與孔子在《論語》中所言孝的觀點是一致的:“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孝,不僅要好好贍養養,還有要給父母好的生活,而且還要時時要尊敬父母。父母病了,要盡心盡力照顧父母,要為父母分憂,要做到無微不至。而自己,就要做到則盡量不生病,更不能打架斗毆、狂飲暴食、耽于淫樂,無謂地傷害身體,免得父母為之憂心,懂的好好愛惜自己。這就是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孝經》把本來作為維系家庭倫理觀的孝道推向社會。所主張的“廣敬”、“博愛”,就是要求每個人對待別人的父母、兄弟、姐妹,要像對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樣,這反映了中華民族的群體意識。這些思想內容正好具體、形象的充實到生命教育中,使生命教育的內容更生動、具體,更具有人性化。所以,《孝經》的文化思想正好填補了生命教育中空洞、抽象、脫離實際的不足,能真正從人的身體本身出發,形象、具體地充實生命教育的內容,使生命教育有更充實的教育內涵和文化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