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玉楠
摘要心理適應問題是大學新生面臨的一個普遍而又至關重要的問題。大學新生在環境、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上普遍表現出各種不適應現象。這些適應性問題既與學校和家庭等外部因素有密切關系,又與大學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征有著密切聯系。引導大學新生縮短適應期,做好新生入學教育工作,高校應以增強新生自我調適能力為關鍵,以堅持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對新生適應性問題的正確分類為前提,堅持個案工作與小組工作相結合的方法,將新生適應性問題的解決落到實處。
關鍵詞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高校路徑
從中學到大學是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階段,大學新生的適應性問題也是這一階段的一個正常的人生課題。但是,大學新生的適應性狀況對他們的大學生活乃至整個人生,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影響。高校在引導大學新生應對適應性問題,促使其積極適應大學生活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準確把握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的表現方面,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探索高校加強新生適應性教育的路徑,切實幫助大學新生解決適應性問題。
1 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的表現
1.1 在環境方面的適應性問題
對于多數人來說,上大學意味著離開自己熟悉的家鄉,到另外一個陌生的地方去學習和生活。因此,對于大多數新生來說,首先面臨的是自然環境的改變。一些大學新生會受到氣候、水土等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感到一定程度的不適應。另外,不同地區文化習俗也會有較大差別,對環境的不適應也表現在人文環境方面。大學生來自于全國各地,每個地區都會存在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習俗,比如飲食習慣、語言表達,禮儀規范等。這些方面的差異也會構成新生不適應因素。
1.2 在學習方面的適應性問題
學習,是大學生生活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進入大學是另一個新的和更高層次的學習階段的開始。首先,大學課堂信息量大,課程內容理論深度高,與高中課程內容相對簡單易理解相比,給步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帶來了壓力。其次,有些新生不能完成學習方式的轉變。大學階段的學習注重學術研究,教師的輔導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大量的自主學習時間,這使很多學生不適應。再次,學習動力和目標的變化,引起了部分大學新生的不適應。以往的學習目標很單一,就是為了在高考中順利地通過“獨木橋”,這也是高中生學習的最大動力。而考上大學之后,這一目標完成,大多數學生一下失去了學習目標,在學習上也失去了動力。這使得他們產生消極被動,完全放松懈怠,還有的則因沒有目標而心情郁悶。
1.3 在生活上的適應性問題
首先,思念親人。對于大學新生來說,相當一部分是第一次離開父母,他們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思鄉之情,出現情緒低落、孤獨,甚至一些新生頻繁回家的現象。其次,生活自理能力欠缺。高中階段大部分學生是走讀,日常起居是靠父母料理,甚至一些完全有父母代勞,許多學生的獨立生活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在對生活自理能力的調查中,有35.7%的學生因不會照顧自己而生病,有62.9%的學生對花錢無計劃,有56.3%的學生不能很好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困難而煩惱。①再次,業余時間增多,生活規律紊亂。大學與高中相比,可供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大大增加了。很多學生因時間安排不合理而導致生活無規律。一些表現為無所事事,沒有方向,還有的表現為因忙于兼職、各種社團等活動而應接不暇。
1.4 在人際交往上的不適應
人際交往不協調是大學新生心理問題的一個重要刺激因素。在高中階段學生大部分時間埋頭學習,社交能力沒得到鍛煉。而且由于其所處社會關系和環境比較單一,基本只是面向老師、同學和家人,并且幾乎都是本地區的人,交往障礙少。步入大學之后,社會角色增多,所處社會關系復雜,需要參與的人際交往頻繁。在此過程中反映出了新生在人際交往上的種種不適應。第一,缺乏交往的能動意識。一部分大學生在與人交往中害羞、自卑、害怕與人交流,普遍缺乏交往的主動性。調查發現,58.1%的新生不確定或者不知道如何與陌生人交談,從不或極少主動與他人打招呼。②第二,以自我為中心。一些在與同學和同宿舍的人甚至是老師相處中習慣以自我為中心。這些都是在大學新生身上反映出的人際交流障礙。
2 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產生的原因
大學新生的不適應問題,既與他們自身所處的特殊的年齡階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密切相關,也與家庭和學校等外部的因素有著重要的關系。
2.1 自身生理和心理的特點影響大學新生的適應性
青年大學生處在人生的過渡期也是關鍵階段,他們正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這一階段的他們思想行為上呈現出矛盾性,既自信滿滿又過分自卑,既渴望獨立又充滿依賴,既熱情開放又孤獨閉鎖。這些自身方面的因素為其適應大學生活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自信與自卑并存。經過十年寒窗走進大學校園,實現了人生一大轉折,對自我能力給予極大肯定。然而在人才濟濟的大學校園,昔日的優越感已經蕩然無存。進入大學后對學生的衡量標準也不單是學業成績,取而代之的是全面素質和綜合能力,衡量標準的多元化也使得一些高中的“尖子生”顯現的相對平庸而給他們帶來自卑感。還有很多來自農村或者貧困地區、家庭的同學,由于經濟條件不如別人也產生自卑心理。
獨立與依賴并存。這一階段的學生有強烈的獨立意識,要求張揚個性,希望別人把自己當成人來看待,表現出較明顯的要求獨立的愿望。但是,由于缺乏鍛煉欠成熟,又很難獨立應對生活、學習上的很多困難,表現出對父母、老師的依賴性。
熱情開放與孤獨閉鎖并存。處于這一階段的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易于接受新事物。并且他們希望在與人交往中得到別人的接受和認可。有與人交往的強烈的心理需求,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但又由于對正確人際交往缺乏認識,交往技巧的欠缺,害怕與人交流造成自我閉鎖而感到孤獨。這種心理對大學新生適應大學生活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2.2 學校、家庭教育失當和不足影響大學新生的適應性
由于教育體制等諸多方面的原因,我國高中和大學交匯階段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銜接問題。長期以來,高中教育和大學溝通不夠,高中關心的是如何提升升學率,而大學對高中高的關注是如何招收更多的尖子生;高中對大學教育茫然,而大學對高中教育漠然,由此,造成一些高中生進入大學以后出現諸多的不適應。③
當前高中階段教育在相當程度上停留在將學生送入大學這一階段性的功能上,注重培養學生應試所必需的各種知識、技能,學校忽視對個體生命成長和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素養的培養。在高中階段的這種培養目標的單一指向下,學習也幾乎是學生生活的全部。這使得學生在獨立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能力不足,導致對大學生活的各種不適的表現。另外,大學入學教育的不到位,也是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新生入學之際,很多學校的入學教育不系統、不及時,學校對大學新生入學教育適應大學生活的教育重視不夠。一些學校有相關方面的活動也只是走走形式,沒有真正起到實效。大學新生入學教育,對其度過適應期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在這方面的忽視也往往是造成新生適應障礙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的失誤,許多學生潛在的適應能力沒有被更好地挖掘出來。④長期以來,中國很多家庭的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大大包攬,尤其高中階段,出于為孩子節約時間學習,很多家長更是為孩子的日常起居考慮得面面俱到,剝奪了學生能力鍛煉的機會。另外,家長往往忽視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進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導。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第一所學校,這些家庭教育方面的失誤,都導致許多同學獨立生活能力不足甚至欠缺,人際交往能力差,難以適應大學生活。
3 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的解決路徑
大學新生出現適應性問題是情理之中的,是正常的現象。對于解決新生適應性問題,高校在做好預防和解決措施方面有著重要意義。高校應以增強新生自我調適能力為關鍵,以堅持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對新生適應性問題的正確分類為前提,堅持個案工作與小組工作相結合為方法,將新生適應性問題的解決落到實處。
3.1 增強新生自我調適能力是關鍵
所謂心理調適,是指心理調節的主體運用心理保健的知識面對自己身邊發生的引起自身心理沖突和矛盾的人和事,進行正確地分析和認識排除心理上的困擾和不適,尋求新的心理平衡,保持身心健康的過程。⑤內因是解決矛盾的根本原因,指導新生具備自我調節的意識和能力,是解決適應性問題的關鍵,學校應做好引導學生自我調適的工作。首先要增強新生自我調適的意識,提高新生自我認識,這是加強大學新生適應的內部條件。另外,學校加強對新生自我調節能力的培養,指導大學新生主動鍛煉提高自我調適能力。
3.2 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
“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加強對新生的適應性問題的教育,高校也應堅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理想信念是燈塔,對人們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發揮導向作用,為個體提供價值追求目標,為人生指明方向。理想信念是精神驅動機,對人們的行為提供強大持久的支持。理想信念是調節器,對人們思想行為提供調節、控制作用。因此,解決新生的適應性問題,學校應堅持以指導學生樹立理想信念為核心,將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理想目標的實現,以明確和崇高的理想目標和堅定的信念來引導自己的行為,克服適應性困難。
3.3 進行正確分類是前提
新生的適應性問題表現是多方面的,對學生造成的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也是不同的。心理問題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心理困擾型,心理障礙型和心理疾病型。⑥根據全國各地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測評和我們的調查研究,我們認為,多數學生的心理是比較健康的。⑦因此,對于新生在適應性問題上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正確區分,是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解決適應性問題的前提。
3.4 以個案工作與小組工作相結合為方法
個案工作與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專業傳統的兩大方法。在解決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上,將兩者結合有針對性地加以選擇利用,對于解決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更有實效性。
個案工作是一種從個人或家庭入手,工作者與受助者個人或家庭該面對面、一對一的社會工作助人方法。這使得具體情況具體解決較有針對性。但是,在適應性成為新生普遍存在現象的情況下,普遍提高大學新生的入學適應能力,采取這種工作方法效果不大,而小組工作方法相對具有較為突出的優勢。小組工作方法是小組工作者運用科學知識與帶領小組的技巧,以一個小群體為對象進行服務的工作方法。運用小組工作的專業方法和技巧,輔以相關的活動,幫助大學新生建立信心,適應新環境,開發潛能,提升自身能力。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