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華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是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的重要途徑。大量的閱讀能讓學生感知豐厚的語言材料,增加語言沉淀,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1.以合理的定位,促進閱讀教學
1.1閱讀活動的視角定位。
多年來,語文教育習慣于用理性肢解人文性很強的文學作品,用理性禁錮學生的審美評價想象,總試圖“通過少數(shù)經典范文的反復咀嚼,讓學生舉一反三,讀懂天下所有文章”。對于語文教育的弊端,清華大學附中的一位特級教師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們的語文課正逐漸變成一門純粹的技術課,語文教育正在變異為一項純粹的技能培訓和手藝磨煉課。抽象意義上的語文教學,讓學生在文山題海中跋涉,使閱讀一直難走出惡性循環(huán)的怪圈。
語文學習與做其他事情一樣都有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閱讀教學不僅應是“深挖洞”,而且應是“廣積糧”,閱讀量不夠,感性認識不足,哪來理性的飛躍?閱讀本質不是技能訓練,而是在大量的以了解內容或獲取信息為中心的閱讀中提高閱讀能力和語言水平,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創(chuàng)造,照亮學生的心靈,釋放生命的激情。
1.2閱讀活動的角色定位。
近年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通過專職教師、專用教材、固定場所傳授知識,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學生的認識活動主要是“掌握”而不是“發(fā)現(xiàn)”,師生的雙邊教學活動仍然限定在“傳授—接受”的模式內,致使教學嚴重輕視實踐、發(fā)現(xiàn)、探索、體驗、感悟等活動。
閱讀活動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別強調自主意識,是因為觀念意識是指導人們實踐行為的基礎,只讓學生懂得答案、技巧是遠遠不夠的,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在體驗、消化的基礎上,逐步形成自覺指導自己學習的個人觀念體系。學生有了很強的自主閱讀意識,就會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踐活動。
教師可以適時創(chuàng)設一種專題閱讀的情境,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在傳統(tǒng)教學中對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往往采用教師、家長的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樹立勉強閱讀學習的態(tài)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過程。閱讀活動要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專題科學探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主動閱讀、探索、發(fā)現(xiàn)、體驗,搜集、分析、判斷語言信息,從而增強思考力、創(chuàng)造力。這種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這種創(chuàng)設專題情境的閱讀活動更強調的是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雖講求方法技巧,但更關注培養(yǎng)能力,特別是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
2.注重字、詞、句、語段的教學
初中階段,學生應該重視語言材料本身,即字、詞、句、語段的積累。這種方法比較傳統(tǒng),但傳統(tǒng)的東西并不是都不好。因為,理解了一篇文章的重點詞、句和語段也就能理解文章的主題,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加強這幾個方面的教學。我在閱讀教學中,設置問題,特別注意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盡量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2.1理解和分析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首先,正確理解詞語的本義和使用義。詞語是理解文章的基礎,它包括非常廣泛的內容,往往有幾種含義,這就需要仔細分析。這一點在新課程教材的練習中也有所體現(xiàn)。其次,仔細揣摩和比較詞語的內涵。詞語的內涵、分析詞語的搭配,要注意對詞語表示的意義加以區(qū)別。分析詞語的搭配更要注意詞語表示的意義的矛盾處,包括語言表面矛盾、語氣矛盾和感情色彩上的矛盾等。這些矛盾常常隱含著語言主體復雜的情感,有著深刻的內涵。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與“確鑿”兩個詞語的語氣不同,用在一起矛盾嗎?這兩者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但實際上并不矛盾,這是為了表示兩種意思:對“最末次的相見”來說,已經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經淡薄,故用了不肯定的語氣;然而追憶童年生活,又歷歷在目,故又用肯定的語氣。
2.2推敲和領會重點句子的含義。
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對重點句子的教學,不僅是理解課文的需要,而且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能力。對感情豐富的句子,可結合修辭手法進行分析,現(xiàn)在中考、高考雖不考修辭知識,但還是出現(xiàn)對學生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力的考查。
2.3推敲重要語段的含義。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并不局限于詞語和句子,還要注重語段的教學。通過對重要語段的教學,既可以了解課文思想發(fā)展的脈絡和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又可以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找到關鍵語段進行重點分析,這樣才能提高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解答閱讀題的基本策略
3.1走進文章,進入角色。
唯有如此,自己才會與文章中的人物感同身受,產生共鳴。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把握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捕捉人物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3.2緊密聯(lián)系生活。
僅走進文章,進入角色是不夠的,還必須從文章中走出來,投入生活中,原因如下。(1)文章從生活中來,只有到生活中去,才會更好地把握文章,在閱讀文章過程中,能和生活聯(lián)系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閱讀題不再那么抽象、苦澀難懂。(2)閱讀生活,閱讀文章。生活是最生動、形象、鮮活的文章。(3)閱讀題答案在文章中,在生活里。只要你用眼觀察,用心閱讀體會,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3.3施行閱讀日。
從一周教學時間中抽出一天作為“閱讀日”,在“閱讀日”里,主要對學生進行閱讀訓練,以練促讀。
4.閱讀方法作指導
閱讀方法是在閱讀活動中進行的一般性總結。在閱讀過程中,尤其是在解答閱讀題的時候,閱讀方法會給予一定層面上的指導,讓同學們更輕松、更準確地解答閱讀題。閱讀方法的歸納應遵循由易到難、由點到面,循序漸進,以教材為線索的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曹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規(guī)律及方法初探.
[2]柳笛的日志.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