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鈞
摘 要:語文教學要重視對學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需要語文教師靜下心來放慢腳步教語文,引領學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為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識字教學 閱讀教學 習作教學 放慢腳步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和諧發展。這些語文學科的特性就決定了教師得慢教學生學語文,引導學生品出語文的“語文味”、“人情味”和“書卷味”,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一、識字教學——不緊不慢、步步精彩
如果把語文比做高樓大廈,那么識字能力便是基石。低年級是識字的重要階段,識字量占整個小學階段的一半,因此,識字寫字教學成了低年段語文教學的重點,但是為了讓學生記得更快更好,老師常常在識字過程中只是簡單地教孩子運用“猜一猜”、“拼一拼”、“比一比”的方法,記住獨體字由幾筆組成,合體字的偏旁部首是什么,然后組詞,就算完成了識字教學的任務。學生通常是通過字形分析和死記硬背的方法識字的。這種“高效”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感到識字是一件枯燥無味的事情。教師如果能在識字教學中,放慢腳步,引領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和想象感受漢字的形體美,并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追本溯源,了解漢字造字的來源或者故事等,將更有利于學生“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在教學含“衤”的生字時,學生經常會寫成“礻”。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放慢節奏,幫助學生了解“衣”字的造字原理,就會大大減少錯別字率。教師可用課件展示一件衣服,引導學生觀察衣服有幾個衣袖,然后告訴學生,這兩個袖子就演變成了“衣字旁”的撇和點,所以寫“衣字旁”時一定要注意有兩筆。又如教學“休”時告訴學生“休”字是人累了靠在大樹旁歇一歇的;教學“男”時告訴學生在男耕女織的社會里,男人就是到“田里干活出力的人”……教師多花一些時間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特點,感受漢字的魅力,看似慢了,實則是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主動識字的愿望,提高識字效率,為學生的后期發展貯備力量,是事半功倍之舉。
二、閱讀教學——斟字酌句、細讀慢品
閱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這就決定了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態,牽著學生的鼻子快馬加鞭,草草走完過場,否則,看似提高了效率,實則囫圇吞棗,結果只能是“欲速則不達”。
在課文精華部分的教學中,教師要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體驗、感受和理解的空間,保障學生有足夠的與文本對話的時間和空間。引領學生細讀慢品,咬文嚼字,扎扎實實學語文。要舍得花時間引領學生精讀課文:進一步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懂,讀出字面背后的意思,進而讀出課文中的感情。
在教學《慈母情深》中“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這段話時,學生讀畢,王崧舟老師先問學生:“你一定有一種感覺,這段寫得有點特別,在哪里?”然后通過語序的調換,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感受這種特殊表達方法的“特殊味道”,再以電影中“慢鏡頭”的表現手法引領學生想象文字背后展示的畫面,說出自己“看”到的母親的背、母親的臉、母親的眼睛,談談看到這一切后心里是什么滋味,最后才引領學生把自己心中的這種感覺、這種感情帶到句子中,澆灌到三次“我的母親”這個詞中有感情地朗讀。在王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反復地讀、反復地感悟、反復地體驗,思維層層地深入,一步一個腳印地步入文本的佳境,一次次地探求作者的內心,與作者與文本進行深入有效的對話。王老師教學這句話花了很長時間,看似占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實則為學生展現了一個風景無限的語文世界,這種舍得把時間花在“刀刃上”的教學對學生的語文學習必將產生久遠的積極影響,著實叫人嘆服。
三、習作教學——小處著手、樂在其中
“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習作是學生語文知識的運用和體現。最新修訂版《語文課程標準》在“具體建議”部分中特別強調指出:“要少寫命題作文。加強對平時練筆的指導,提倡寫日記、書信、讀書筆記等。”我們不難看出,這就是一個“慢”教作文的建議——習作教學要放慢腳步,從小處著手。
有些老師在低年級的寫話教學中就急于求“全”,急于求“美“,把學生原汁原味的語言改得面目全非,改成了一篇篇“完整的美文”。而實際上,這一篇篇充滿了成人表達方式氣息的作文已經遠遠脫離了學生的實際認識情況和實際生活情況。老師“求全求美”的習作評價取向又直接影響了學生的習作發展方向,這就把學生逼成了“說假話、空話、套話換高分作文”的孩子。這將使學生感到寫作是一件與自己無關的事情,習作也便因此而失去了本真的樂趣。
成長是需要過程的,學生的習作發展亦是如此。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蹲下來和學生一起用他們的眼光看世界,也許在成人眼里芝麻大的小事,在他們的眼里卻是占用了整個小小的世界的大事情,這些事情,便是“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事情和習作話題;教師要有等待孩子的思維逐步發展完善的耐心,他們也許還不能把事情完整地表達,也許還不知道該如何謀篇布局,但這又何妨?因為習作起步階段的教學應“重在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培養學生對表達的熱愛和體會表達的樂趣比寫一篇“美文”重要得多;當然,教師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對學生進行習作上的指導,對于學生來說,每一次學習新的作文都是一次新的征程,這需要教師細細引路,“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寫作方法和習作修改方法,更好地表情達意,體會表達的樂趣。千萬不能做“撒手作文老師”放羊式教學,還美其名曰“自由表達”。
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應該是一門充滿了詩意的、圓潤通達的藝術。語文教學如果缺乏了對學生人性需要的關注,缺乏了領悟和熏陶,就會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因此,語文教師應該靜下心來放慢腳步教語文,帶領學生細細品味母語的無窮魅力,這才是語文老師肩上責無旁貸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