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紅艷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浪潮滾滾而來,新課程體系在課程功能、結構、內容、實施、評價和管理等方面都較原來的課程有了不同程度的創新與突破。此次課程改革給教師帶來的影響十分深刻,不僅反映在教師教學觀念與行為方式的轉變上,還反映在對課堂教學評價標準的認識與把握上。針對這次課程改革,我結合自己的理論研究、教學實踐,談談思考與想法。
1.精心處理教材,設計獨具匠心。
一堂好課要顯現個人特色的教學設計。在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參只是作為教學活動重要的參考資料,并非唯一依據,學校和教師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結合自身對教材的透徹理解,加以靈活處理,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
2.體現課程理念,過程流暢自然。
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創造一種利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環境,通過課前精心設計與課堂中教師的恰當引導,構建一個流暢自然的教學過程。這樣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輕松而又積極地參與學習與思考,較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3.激發學生情趣,課堂活潑有序。
隨著對學生主體觀的重新思考與定位,看一堂好課必須要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好課應是教師努力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讓學生主動參與,甚至可以議論紛紛。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發言不絕于耳,教師方式多樣、靈活多變地組織說話訓練,使課堂上人人參與、個個活躍,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都有參與的愿望,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4.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
加大思維密度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標準,但這并不等于單純增加幾道例題和習題,倘若教師貪多求全,學生會因為在課堂上無法展開思維,只能被動地接受現成的結論,這樣必然會阻礙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即使遇到有思考價值的問題,也會由于教師的自行揭秘和暗示結論而失去思考的吸引力,這樣的教學只能導致思維密度的下降,因此,教學中必須重視設計一些必要的停頓,關鍵時刻創設一些懸念,不一味追求把所有問題都講深講透,故意留點“空白時空”,使之產生“空白效益”,以此來誘發學生的思維活動的大力展開,讓學生學有所得。
5.多方設疑,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創造性思維就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有了疑問,才能深入地思考,才能找出發人深省的問題,要讓學生充分認識事物,就必須讓學生對事物產生疑問,這樣才能促使學生去分析思考,一味地幫助學生排難解惑的老師不是高明的老師,而高明的老師應該是不斷地、巧妙地給學生提出高不可攀的要求,設置多加思考才能逾越的思維障礙,使學生時時感到不足,又時時獲得思考的樂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巧妙設疑,引導學生不盲從現有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6.在合作學習中要注意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實現“人人參與,個個動腦”。
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部分優秀學生、勤奮好學的學生積極參與,而那些學習較差的,不夠勤奮的學生在一邊當看客。等積極參與的學生把問題解決了,“看客”們再從他們那里接受現成的結論。在這種情況下,那些沒有參與的學生實際上是在進行接受式學習。對于這些學生而言,他們的學習和以往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不同的是:以往他們是從老師那里接受現成的知識,這時是從參與探究的同學那里接受現成的知識。這樣的合作學習,對做“看客”的學生不但沒有任何好的作用,反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所以,合作學習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必須采取適當措施,保證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時候,要給后進生更多的關注,給后進生更多的機會。
要保證所有學生積極參與,最好的辦法是對小組成員進行合理分工。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分給每個學生一定的、適合他完成的任務,讓每個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都有事做。如果學習內容較少不便分解任務,則應讓每個學生都有足夠的獨立學習、獨立探究時間,并把獨立學習的成果作為評定小組成員個人學習成績的重要依據。比如,在學習多邊形內角和與邊數的關系時,由于不便分解任務,教師可先給5—10分鐘時間,讓全班學生各自獨立學習,并把學習成果寫出來交給老師,作為評定個人成績的一個依據,然后再進行小組交流討論,共同探究。這樣,由于個人是否參與、是否積極動腦,關系到個人的成績,因而能夠促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保證人人不當“看客”。
7.結合生活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例如,在教平方差公式時,我首先出示了一道這樣的問題作為引入:小明去市場買糖,這種糖每千克9.8元,他買了10.2千克糖,應該給售貨員多少錢?就在售貨員用計算器算錢時,小明一下說出了應該給99.96元錢,售貨員大吃一驚,結果她算出來和小明說得一樣,然后我就問同學們小明是不是很聰明,同學們都說是,我說小明為什么算得這么快,并不是小明比你們聰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們今天所學得知識來算的,你們學完也會和他一樣聰明的。學生立即對這節課有了很大興趣,聽講也很專心,這節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也達到了讓學生把所學知識用到現實生活中的目的。
8.教師應轉換角色,成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展。教師要轉變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與學生平等對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教師要走出演講者的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激勵者、引導者、協調者和合作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討論交流過程中,只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與幫助。要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和應用過程來獲取知識,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