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數學的主要部分是由人類的心靈創造和構成的,它與科學技術、人文科學、經濟發展等都有著廣泛的聯系。在我們身邊的大千世界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而數學在現實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應用。把數學問題和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一、數學來源于生活
數學是對現實世界的一種思考、描述、刻畫、解釋、理解,其目的是發現現實世界中所蘊藏的一些數與形的規律,為社會的進步與人類的發展服務。數學是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在這個現實世界中生存的,離開了現實生活這個世界,數學將是一片死海,沒有生活的數學是沒有魅力的數學。為了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我提倡學生寫數學日記,記錄生活中發現的數學問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作為21世紀的數學教師,我們不能只讓學生學會做各種各樣的“習題”,而是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一種社會價值,并且從生活中去體會一種數學思想。數學中包含著豐富的哲學道理和人文精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積極挖掘數學中蘊涵的寶貴的東西。
二、數學教學要與實踐生活緊密聯系
《數學課程標準》建議教師“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可見在體驗中感悟數學知識是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的重要途徑。數學教師要為學生感悟數學創設和諧的情境,觸動學生的生活積累,使學生能有所悟,能自悟自得,并能在實踐活動中深化感悟。
數學學習應該是一種有廣泛的思維空間和實踐空間,是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學生是可以用心去體會感悟的。而以往的數學學習,常常使學生們感到離開自己的生活實踐太遠,枯燥乏味。其實,數學學習完全可以將學生學習范圍延伸到他們力所能及的社會生活和各項活動之中,將教育和生活融為一體,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和感受體驗,讓學生去體會感悟數學的智慧與美。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讓生活問題走進數學課堂,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生活中感悟數學的真諦?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處理。
(一)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情境,正確認識數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數學,不是脫離生活實際的抽象符號,也不是沒有感情活力的荒涼沙漠,正如著名數學家弗賴登塔爾所言:“數學是現實的,學生要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兒童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因此,我在教學中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挖掘一些鮮活的生活素材來充實、拓展教學內容,使學生能主動地進行觀察、操作、猜想、驗證、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人對客觀事物產生的一種積極的認知傾向。如在教學“可能性”一課時,我先跟學生玩猜一猜“石頭、剪子、布”的游戲,玩前先讓他們猜一猜老師會出什么,激起學生的學生興趣。學生暢所欲言,用“可能”來描述猜測的結果,在活動中體驗到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開展抽一抽活動,分成四個小組,每組同學分給一種不同花色的撲克,把撲克扣放在桌面上。小組內的每一個同學任意抽一張看是什么顏色再放回去,小組內輪流抽牌后在組內交流討論自己抽到的是什么顏色的牌?為什么?通過抽牌這個活動,學生懂得了用“一定”來描述抽牌的結果,體驗到了事件發生的確定性。接著從這副撲克牌中拿走大王和小王再讓他們來抽牌中的大王和小王活動,問學生:你能從這些牌中抽到大王或小王嗎?結論是:不可能抽到大王或小王,為什么?同學間交流。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學會了用“不可能”來描述抽牌的結果,進一步體驗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又如在上“認位置”一課時,以學生眼前的教室為情境,為學生提供一個觀察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位置關系的場景,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每一位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活動學習中去,“學習”熱情很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圓滿完成了整節課的學習任務。這樣的數學課堂,讓學生深切體會到原來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親切感,從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
(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的實用價值。
新課程標準強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學有用的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數學學習必須加強與生活實際的聯系,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數學只有回到生活中,才會顯示其價值和魅力,學生只有在生活中運用數學,才能真實地顯現其數學學習水平。《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運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積極倡導應用意識,培養學生自覺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達到知識的鞏固和知識遷移,從中體會到學以致用的快樂。如在上了“百分數的意義”后,我問學生:當天我們班的出勤率是多少?除了這些你還能算出那些百分率呢?此刻學生們七嘴八舌說起種子發芽率,紅領巾佩戴率,考試的及格率、優秀率,做練習題的正確率,等等。并且根據教師的問題紛紛動手計算起來,原來學的這些知識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從而體會到了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又如學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識后,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指著高高的旗桿問:“你能想辦法測量出這個旗桿有多高嗎?”同學們積極討論起來。有同學提出:把升旗的繩子拉下來量再加上下面這段沒有繩子的;有的同學則建議:把旗桿放下來測量。最后學生們通過討論得出:利用“同一時間,物體的高度和它的影長成比例,找來一根竹竿立在陽光下,先量出竹竿和它的影長,再量出旗桿的影長,根據”竹竿的影長:竹竿的長=旗桿的影長:旗桿的高“解比例,很快算出旗桿的高度。此刻同學們個個露出了燦爛的笑容,并說沒想到剛學知識在這里竟然能用上了。他們發現了生活中無處不用數學,體會到了數學的價值。
(三)用數學的眼光去發現和欣賞生活的美。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教師要培養學生帶著問題觀察生活的習慣,引導學生欣賞生活中的數學美,并學會從生活中提煉出數學問題。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老師要引導學生去欣賞、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美,逐漸練就學生敏銳的數學慧眼,讓學生從心底愛上充滿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時,我要求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并把自己認為美的圖形拍攝下來,或下載、收集、整理出來,展示在大家面前,如:美麗的蝴蝶、樹葉、汽車、雄偉的天安門、埃及金字塔等。另外讓學生根據軸對稱圖形的特點自己設計一些美麗的圖案。這樣的觀察、查找、設計,不僅讓學生掌握了數學知識,而且讓他們感受到了豐富多彩的生活中蘊含著很多數學美,對數學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如在學簡單周期中現象的規律后,我讓學生找找并說說在生活中哪些東西的排列是有規律的。然后課件欣賞生活中的規律,如自然動物中:斑馬身上那黑白相間的條紋,使它顯得那樣的與眾不同;床上用品:床罩、枕套上有規律的色彩變化,讓我們的居室顯得整潔又溫馨;建筑:排列有序的護欄和一根根顏色醒目的柱子,既保護了我們的安全又美化了周圍的環境;四季:就連一年四季也存在著變化的規律,從春到夏,從夏到秋,從秋到冬。在欣賞圖片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有規律的美,感知到在我們身邊有些事物是有規律的,有規律的事物是很美的,同時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欣賞完后讓學生動手實踐、應用規律擺一擺、剪一剪、畫一畫,然后讓學生互相欣賞評價。通過讓學生自己動手擺一擺、剪一剪、畫一畫等活動,讓學生在開放的生活情境中運用剛學的知識解決問題,既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足夠的創造空間,又讓學生體會到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在評價成果的過程中,既感受數學美,欣賞數學美,又學會正確評價自己和別人的學習成果。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生活,使學生看到生活的精彩與人類的智慧,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總之,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它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生活實際,抓住典型事例,教授思考方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實用性,使學生發現生活數學,喜歡數學,讓數學課堂教學適應社會生活實際,從而培養出真正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