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健
摘 要: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教育教學的目的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的,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促進學生的發展,就必須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向45分鐘要質量、要效益。歷史教師應該從本學科的實際出發,切合學科特點,給予學生適當的學法指導,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培養,以提高課堂實效。
關鍵詞:歷史學科 教育功能 學科特點 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學生在學校70%以上的時間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教育教學的目的主要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的,歷史學科的教學也不例外。所以提高歷史課教育教學質量,在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向45分鐘要質量、要效益。下面我結合教學實際,談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明確學科教育功能,制定切實的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新課程標準認為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是: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弘揚民族精神;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歷史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關注中華民族以及全人類的歷史命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個性健康發展。歷史學科的最大特點是它的歷時性和綜合性,以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以往的人物、事件、現象,簡言之,以往的一切都在歷史學科的涵蓋之中。要上好這門課,發揮它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教師是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鉆研課標,把握教材,吃透其精神,了解學情,結合具體的每一節課確定實際的教學目的,努力研究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興趣,幫助學生循序漸進地把握歷史脈絡,靈活運用歷史知識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二、切合歷史學科特點,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提高教學質量。
歷史學科的綜合性,決定了歷史教學的任務理應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就是基礎歷史知識的傳授、觀察分析問題能力的培養、思想品德的教育。其中,歷史知識教育是基礎,思想教育是靈魂,能力訓練是條件。教學時,如果照本宣科,“以綱為綱,以本為本”,依葫蘆畫瓢,那么講課就肯定平淡呆板,課堂氣氛必定是一潭死水,學生肯定會昏昏欲睡。我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結合歷史學科的特殊性,特別注重準確把握各部分教學重點、難點和關鍵點,切合學情,恰到好處地進行再處理、加工,進行系統的、科學的分析和總結,再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1.引導學生從邏輯思維的高度對知識進行概括。就一本書而言,編者總是按照一定的邏輯聯系把各個知識點有機整合成為一個統一體的,我們在教學時應該有一個整體線索意識。如在學習高三的《中國古代史》時,我先引導學生觀察目錄部分,探知其整體內容: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形成、發展、衰落的歷史。單就封建社會經濟發展的線索而言,一般地認為,初步形成于戰國,確立于秦漢,擴展于三國兩晉南北朝,繁榮于隋唐,繼續發展于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時期由盛而衰。就每一章節而言,其標題反映了這一章節的中心,其他內容都圍繞這一中心加以闡述,因此,如果以章節整體來統帥局部知識點,整個章節的內容便一目了然。如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章時,從節標題上就可看出該章就是圍繞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擴大、轉折和勝利進行展開的。當然,具體概括方式要根據該章節的具體內容而定,有時可以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概括,有時要從原因、過程、結果的線索來概括。
2.引導學生對章節知識內容進行分析,達到以線穿珠之目的。教材有許多結論性的表述(即論點),但得出的史料(即論據)都散落在教材之中。這樣,對論點的分析,就必須統一論據。如太平天國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源于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那么這種局限性表現在哪些方面?綜觀教材,我們可以歸納為政權、綱領、思想、組織等方面的局限性。再如“工農武裝割據形成”一節,我們可以從形成的背景、過程(實踐和理論),割據政權的鞏固(政治、經濟、軍事)和統一(蘇維埃政權的建立)四方面進行分析。當然,有時教材在敘述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提供了許多史料,但沒有得出相應的結論,這時就要用歸納法來得出其論點了。
3.引導學生理解知識之間的聯系,培養歷史知識遷移能力。根據教學實踐的體會,我教給學生“串縱聯橫”的思維方法,學生在我的啟發下、引導下,逐漸掌握了該縱串什么知識,橫聯什么知識,在思想上加深什么認識。在我的啟發引導下,學生明白從先秦到宋元甚至明朝前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政治、經濟、科技上的創造成就、業績均在許多方面領先于世界,并把它同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印度的文明發展相比較:它們雖然燦爛一時,但都中途夭折,唯獨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從宏觀上看這是值得引以為豪的事件。教“古代印度”一節,講到佛祖釋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紀創立佛教時,為了使學生更加熟悉同時期的中國歷史,我就啟發學生推算此時我國處于什么時期,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學生立即活躍起來,一下子便舉出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孫武等人物,切合實際。我便引導他們注意對中國思想界影響最大的儒、道、佛的祖師爺竟然是同時代的人。我再進一步引導他們思考與此有關的知識,于是中國史、世界史、思想史、宗教史便自然地融為一體,再通過分析比較,學生就很好地掌握了史實的異同和因果聯系。
4.適當把歷史知識超前輸入,培養學生思維的系統性。這樣做的目的是求得歷史知識的完整性與系統性。教材由于受到時空的限制,往往將同一時間的不同內容,同一內容的不同發展階段,或者是影響同一事件的不同原因放在幾個章節進行講述,這影響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系統把握。教師在講到某一知識點時,不必拘泥于教材,要將與之相關的還未涉及的知識進行超前輸入。如在進行工業革命的教學中,特別是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時,我就打亂了教材的編排體系,進行“專題化”教學,把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進行超前輸入,引導學生從各次科技革命的具體原因中抽象概括出適用于三次科技革命的一般“公式”,即“一個前提,五大條件”。“一個前提”為:政治前提(包括政局、政權、政策),“五大條件”為:資本、資源、科技、市場、勞動力。再以此普遍性原理結合每次(或每個國家)科技革命的特殊性,從而對三次科技革命的原因進行了有機的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總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任何一個具體的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和其他事件存在著有機的聯系,我們要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引導其抓住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考察各個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系,靈活運用史學原理,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王雄.課程標準與教學大綱對比分析·高中歷史.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陳旭遠.理解普通高中新課程.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