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公望作為元代畫家的佼佼者,他的山水畫多取材于隱居生活,表現自身所居的秀美山川,并將自己的主觀情感通過筆下的山水形象加以宣泄,傳遞給觀者。《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扎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千丘萬壑, 重巒迭嶂,妙趣無窮,既形象地再現了富春山水的秀麗外貌,又把其美的本質特征揮灑得淋漓盡致。
關鍵詞:賞析;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元代,處于異族統治下的漢族士大夫,由于受到異族權貴的懷疑、壓制甚至排斥,他們的政治抱負無法施展,于是他們紛紛退隱泉林,寄情書畫,在筆墨紙硯中抒發個人抱負與情懷。黃公望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成為文人士大夫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山水畫多取材于隱居生活,表現自身所居的秀美山川,并將自己的主觀情感通過筆下的山水形象加以宣泄,傳遞給觀者。
黃公望(1269年~1354年)元代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一。全真派道士。本姓陸(有待考證),名堅,漢族,平江常熟人氏;后過繼永嘉黃氏為義子,因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后入 “全真教”,又叫大癡道人等。 同時,他著有《山水訣》,闡述畫理、畫法及布局、意境等。有《富春山居圖》、《九峰雪霽圖》、《丹崖玉樹圖》、《天池石壁圖》、《溪山雨意圖》等傳世。黃公望晚年不問政事,每每于荒山怪石間描摹家鄉春山的景色,創造出一種渾厚、淳樸之意境。以可游可居的筆墨風格描繪著對自然山川強烈熱愛之情,對時政的失望與無可奈何的態度以及對退隱泉林生活的向往。他的山水畫大致有兩種風格:一作淺絳色,山頭多巖石,筆勢雄偉;一作水墨,皺紋較少,筆意簡遠逸邁,充分體現出“寄興于畫”的思想和“渾厚華滋”的筆墨效果。黃公望與同時代的王蒙、倪瓚、吳鎮交往密切,詩畫互贈,切磋探討,常以合作山水畫為樂。他們不但都創造了自己的獨特繪畫風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詩文與繪畫的有機結合,共同把中國文人畫推進到一個嶄新的天地,因此獲得 “元季四大家”的殊榮。而黃公望尤以卓越的成就兀立頂峰,對后世畫壇產生巨大影響,被推為“元四家之首”。
《富春山居圖》卷所繪皆為浙江富春山兩岸初秋景色。畫面上坡巒起伏、林木森秀, 其間有村落、亭臺、漁舟、小橋, 并寫平沙及溪山深處的飛泉。展披畫卷, 景隨人遷, 人隨景移,筆墨蒼簡清潤。歷代凡見此畫者, 無不嘆為觀止。明代董其昌說:“展之得三丈許, 應接不暇。”清代張庚說:“富春山卷,其神韻超逸,體備眾法,脫化渾融, 不落畦徑。”惲南田說:“所作平沙, 禿鋒為之, 極蒼莽之致”。明清許多文人畫家多因此圖得到啟示, 其臨本有十余本之多。《富春山居圖》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縱深展寬,空間顯得極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實和親切,筆墨技法包容前賢各家之長,又自有創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賦彩,這就是黃公望首創的“淺絳法”。整幅畫簡潔明快,虛實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妙,集中顯示出黃公望的藝術特色和心靈境界,被后世譽為“畫中之蘭亭”。
黃公望三十一歲開始作畫,由于境遇的坎坷,到五十歲左右,也就是出獄后才專心從事山水畫創作。由于他熱愛自然,有較全面的文化修養,早期又在臨摹眾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練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積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顯示了藝術上的高格調。他以北宋大畫家董源的畫法為基礎,吸取其他名家的長處,融合在師法造化中獲取的營養,逐漸創造了自己的藝術面貌。黃公望與富陽有著不解之緣。他遍游名山大川,卻獨鐘情于富春山水,晚年結廬定居富春江畔的筲箕泉(今富陽市東郊黃公望森林公園內),在這里度過了他人生最輝煌的時期,留下了一大批杰作。
至元四年,黃公望79歲,偕好友無用禪師同行。不久,黃公望始作此長卷。清王原祁在《麓臺題畫稿》中說是經營七年而成,但黃公望自動筆至去世也就只有七年。一幅畫畫了這么多年,也稱得上一奇,而二百五十年后藏者吳洪裕臨終前囑家人當面將畫焚燒殉葬,而其侄吳靜庵趁他彌留之際于火中奪畫殘卷,更是曠古之傳奇。至今,我們已無法確知原卷的長度,但知前《剩山圖》縱31.8厘米,橫51.4厘米;后《富春山居圖》縱33厘米,橫636.9厘米。
造境上開卷描繪坡岸水色,遠山隱約,接著是連綿起伏,群峰爭奇的山巒,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叢林茂密,點綴村舍、茅亭,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長卷畫的構成特色。黃公望把宋人的“深遠”以“闊遠”代之。宋畫的構圖,通常是由近景到遠景層疊上升,正是這一“闊遠”使宋畫成為元畫。對宋人傳統的繼承上,還包括了“思”與“景”兩方面的有機聯系。對黃公望而言,董源的程式語言和風格特點,使他自然地聯想到故鄉常熟虞山的景觀特征。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是最能引起共鳴的。而富春江兩岸的風光,又恰好進入到他以往的審美理想之中。所以,師傳統與師造化在這幅杰作中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筆墨上已顯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為簡約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而似天成。將近20厘米的長披麻皴,枯濕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極富靈氣,洋溢著平淡天真的神韻。全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普染一層極淡墨色,并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只有點苔、點葉時用上濃墨,但已足以醒目。這是一幅濃縮了畫家畢生追求,足以標程百代之作,無怪乎董其昌見了驚呼:“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意境上這幅畫傳遞了文人士大夫的人生意趣。 在恬淡的時光里,黃公望任由情感的起伏決定著畫筆的起落,在時斷時續的筆墨添加中,體會著心靈的暢游。也許他不曾想到,這個長卷的創作,竟會長達七年,幾乎延續到他生命的終點,他用畫筆營造了一片心靈的凈土。元代社會的特殊性,使元代隱逸之士只好借文學和藝術,來撫慰苦悶和壓抑的心靈,在無奈中尋求閑適。在元畫的背后,深藏著元代畫家對現實的不滿和絕望,山水畫正是他們的長歌當哭。 時至今日,展開畫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帶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轉,江流沃土,沙町平疇。云煙掩映村舍,水波出沒魚舟。近樹蒼蒼,疏密有致,溪山深遠,飛泉倒掛。亭臺小橋,各得其所,人物飛禽,生動適度。正是“景隨人遷,人隨景移”,達到步步可觀的藝術效果。當人們從杭州逆錢塘江而入富陽,滿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畫,就會自然地聯想到《富春山居圖》與兩岸景致在形質氣度上的神合,從心底里贊嘆作者認識生活,把握對象的神髓,進而提煉、概括為藝術形象的巨大本領。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謝世前不久才告完成,這是畫家與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結晶。
圖: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
由于畫家黃公望完成于1350年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山水畫的巔峰之作。該畫在明朝末年傳到收藏家吳洪裕手中,他愛不釋手,臨終之際下令燒畫殉葬,雖被救出,但分作兩段且中間缺失了幾十厘米,經修補后前段稱《剩山圖》,流落民間后于1956年落戶浙江省博物館;后段稱《無用師卷》,一度被清廷收藏,半個多世紀前隨故宮南遷文物一起輾轉到臺,由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2010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兩會”記者見面會上表達了“我希望兩幅畫什么時候能合成一幅畫。畫是如此,人何以堪”的心愿。 最終,2011年6月1日,分隔兩岸61年的《富春山居圖》在臺灣合璧首展。
參考文獻:
[1]梅鶴圃.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J].中國畫畫刊, 2011(3).
[2]張香姬.元代文人山水畫的造境研究[J].延邊大學,2008.
(作者簡介:蔣錦彪(1973.1-),男,甘肅人,講師,就職于甘肅農業大學人文學院,研究方向:美術教育,美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