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摘要新中國成立后,山西省城市數量由1949年的1個地級市增長到今天的11個地級市,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山西在享有城市化帶來便利時同時也面臨著區域差異問題。本文將定性與定量方法相結合,對山西省的11個地級市進行區域差異分類和分析,最后提出促進城市化區域協調發展的措施和建議。
關鍵詞城市化山西省區域差異
1 山西省城市化區域差異分析
1.1 第一類城市:城市化水平最高
太原作為山西省的省會,是山西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中心。現在太原已發展為一個以冶金、機械、化工、煤炭工業為主體,工業門類比較齊全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太原第二三產業較為發達,第三產業比重為55.59%。太原市的工業經濟發展、人口素質發展、社會保障體系發展和環境發展在山西省遙遙領先,其城市化水平最高。
1.2 第二類城市:城市化水平較高
從指標可以看出,非農業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大同124.51萬人,說明其城市人口規模較大,其他三個城市明顯低于大同。從經濟指標可以看出,晉城市的第三產業比重和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分別為57.69%和6836.78萬元具有明顯優勢。環境指標中,每萬人擁有的綠地面積也是晉城最高,為52.29公頃。在社會發展指標中,由于晉城非農業人口較其他城市少,在人均住房面積上比其他城市高。人均住房面積、人均用水量和每萬人擁有醫生數在主成分因子中載荷很大,可以反映出一個城市的社會城市化水平。
1.3 第三類城市:城市化水平中等
在第三類城市的城市化水平指標中,明顯看到晉中市、臨汾市、朔州市的各項指標所反映的水平比第二類城市相應水平低。這三個城市各項指標相差不大,城市化發展水平偏中等。
1.4 第四類城市:城市化水平偏低
運城、忻州和呂梁是山西省城市化水平最低的三個城市。從人口指標看,它們的非農業人口分別為:23.61萬人、19.94萬人、15.74萬人。可見,其農業人口規模比城市人口規模大,其城市化率很低。
2 推進山西城市化區域協調發展的措施建議
2.1 加快區域中心城市建設,統籌城鄉發展
根據山西省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以大帶小的原則,緊扣提速、提質主題,按照“一核一圈三群”布局,以太原都市區為核心,支持太原率先發展,增強省會城市的帶動力,發揮區域中心城市和城鎮群輻射帶動作用。把除省會太原外的10個地級市發展成為綜合承載能力高的區域中心城市。重點建設以大同、朔州為核心的晉北城鎮群,以臨汾、侯馬、運城為核心的晉南城鎮群,以長治、晉城為核心的晉東南城鎮群。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縮小區域差異。
2.2 加快推進工業新型化,調整經濟結構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推進山西城市間煤炭產業整合,優化產業布局,提高產業集中度。使區域協調發展,就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引導服務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方向發展,加快提高服務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充分發揮我省文化底蘊深厚和旅游資源豐富的優勢,將區域聯系起來,形成共同發展的一體,同時要在各區域建設一流的景點景區,培育旅游龍頭企業,積極發展信息服務、商貿、餐飲等其他服務業。
2.3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基礎設施
加快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逐步實現醫療、失業、工傷和生育等社會保險省級統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逐步改善居民基本居住條件。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人民提供,優先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著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強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強化和完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