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要:輿論是公眾經過公開討論并得到公開表達的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共同意見。而自近代文明以來,公開討論和表達的最重要的平臺就是大眾傳媒,也就是這里所說的媒體。媒體既是整個社會信息傳播的最重要的載體,又是公眾輿論的表達者和引導者,從而推動自在的輿論向自為的輿論轉化。然而,在信息泛濫、難辨真假的今天,出于追求轟動效應、追逐市場利潤又或者其他目的,有些媒體把重心轉移到吸引“眼球”上來,削弱了社會責任,也降低了公信力。本文以“南加州大學槍擊案”為切入點,以美聯社、騰訊為例,探討和剖析了中美兩大媒體對于此事件的新聞報道方式,兩家媒體機構對于輿論引導的偏頗是對媒體界,乃至整個傳播學界的一個警示。
關鍵詞:南加州大學槍擊案;中美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美聯社;騰訊
中圖分類號:G2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2-0038-02
2012年4月11日,兩名23歲的中國留學生,在洛杉磯南加州大學附近遭到匪徒槍擊,不治身亡。美聯社記者以第一報道者的身份首發簡訊,內容是“兩名遇難者在遇難時,駕駛著一輛全新市值6萬美元的3系豪華寶馬跑車”。此后,美國福克斯電視臺的現場記者在直播中繼續援引美聯社的該錯誤說法。而相比美國方面具有錯誤引導性的報道,國內中新社在槍擊案發生數小時后發布了更為客觀的編譯英文報道,并未渲染車輛的新舊程度和價格,但二次傳播時,以騰訊為代表的部分國內門戶網站,迅速喧賓奪主地把“最新寶馬”、“一男一女”、“深夜死亡”等元素放于標題顯著位置,引起大量不實猜測。這本是一件理應客觀公正報道的新聞事件,卻在“失實”、“炒作”、“媚俗”的粉飾下飽受爭論。
一、主流媒體負導向議程設置掀起輿論風波
(一)美聯社:誤導性報道企圖推卸治安責任
美國“南加州大學槍擊案”發生后,作為案發當地媒體兼第一報道者身份的美聯社提供的新聞報道有失真實性,將事件報道的中心放在“市值6萬美元的3系豪華寶馬跑車”上,把一件槍擊案瞬間變為搶劫案,同時更是將輿論的關注點由受害者轉移到“因為炫富,所以遇害”的簡單邏輯層面,接下來的福克斯電視臺和其他知名媒體更是不加思索地將這篇有失真實性的報道大肆傳播,掀起輿論的第一高潮。身為一家資深的媒體機構,美聯社就“槍擊案”這一社會事實制造“炫富招禍”的輿論導向,試圖粉飾案件的惡劣程度,分散大眾的關注焦點,他們“善于利用受眾的心理認知模式和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甚至不惜肆意歪曲事實”[1]。這樣的新聞導向促使大眾在潛意識里對此次案件形成“由富及禍”的第一印象,潛移默化的分散了人們對當地治安情況的質疑,從而減少輿論對政府和警署工作的譴責。此外,南加州大學校方更是反復強調遇害學生居住于遠離校園的居民區,企圖推卸責任,協助媒體完成扭曲輿論矛頭的工作。美聯社的報道現場已然成為了政府相關部門用來轉移輿論注意力和大眾關注焦點的利器,成為了美方特定群體的喉舌,帶有明顯的地方袒護傾向。從這一點上,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主流媒體并沒有印象中刻畫的那樣客觀和真實,僅用只言片語便將輿論焦點從治安問題轉移到遇難者自身行為問題。時至今日,案件被延期審理的同時,我們仍然很難見到美方關于此次案件的正面報道,更多的新聞報道來自于對犯罪嫌疑人身世和成長環境的剖析。
(二)騰訊等國內媒體:商業利益推動下的報道失實
新聞媒介是輿論的引導者,吸引受眾按照新聞媒介的意見思考問題,深刻、牢固地把所代表的輿論引向深入,這就產生了引導輿論的機制。如若表達意見違背真理,歪曲事實,蠱惑人心,便形成負向輿論。負向輿論主觀武斷、誹謗造謠,掀起陣陣輿論攻勢,扭曲對事物的認識[2]。國內部分媒體包括騰訊在內的一些大型門戶網站對"南加州大學槍擊案"的報道紛紛采用“一男一女”、“凌晨一點”以及“全新寶馬”等字樣置頂,企圖制造輿論焦點,吸引觀眾眼球。這一系列次新聞重點字眼的過分強調不由分說的將“官二代”、“富二代”、“桃色糾紛”等莫須有的標簽貼在兩名遇害者頭上,同時更在第一時間使得大批量的網民激憤的完全忽視了人本性中的惻隱之心,取而代之的是“死有余辜”,“大快人心”的惡言冷語。有失公正和客觀的新聞報道、扭曲事實的二次轉播、失去理智的憤怒網民、處境尷尬的海外留學生等一系列不尋常的反應把一件平常的槍擊案不斷升級,輿論的強大威力可見一斑。媒體看似無意的文字游戲就可能引起一場輿論的軒然大波。
社會輿論其實是在“媒體所設置好的一定‘框架之中進行的。而且,這個框架起著引導言論的作用”[3]。以網民為首的輿論主體對于此事件的非理性認識及言論,媒體難辭其咎。媒體自然知道“人們更容易找到跟自己思想一致的信息和支持者”[4]。對這次槍擊案,美國媒體為了推卸責任,國內媒體為了商業利益,對新聞報道設置了虛假、歪曲的負面議程取向,在大量的失實信息轟炸之下,受眾極易失去理性及辨別是非的能力,盲從與沖動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其心理主導。媒體片面摘取“豪華寶馬”、“凌晨一點”、“一男一女”這樣的次重點進行報道,不擇手段地博得點擊率、發行量以吸引眼球,這樣的議程引導及取向,激發的必然是網民對于已經被妖魔化了的留學生的憎惡而不是同情,必然助長了對被認為是富二代、官二代的死者“一邊倒”式的謾罵狂潮。
二、撥開輿論迷霧后的警示和反思
(一)新聞媒介應向公眾提供真實、客觀、全面、及時的信息
“南加大槍擊案”事件給我們的反思,首先是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公器,應秉持客觀公正的報道立場,正確設置和引導輿論,促進信息社會健康、有序地發展。新聞媒介雖然不能直接決定人們怎樣思考,但它可以為人們確定哪些問題是重要的,亦即它對某些問題或事件的強調程度與被公眾的重視程度成正比。巴黎新聞學院貝爾納·瓦耶納認為“不管新聞主觀意圖如何,它不僅對公開的輿論有影響,而且對人們整個的生活和思想方法都有影響。它不是以改變、勸服的方式,而是以培養和指導的方式去影響人們的生活和思想方法……這說明它對公眾的影響是非常有效的”[5]。在小社會環境中,錯誤的群體輿論呈現出眾口鑠金的態勢,是一種鍍金的鐵棒,殺傷力不可小覷。正確的輿論引導應該有助于受眾群體客觀和全面的了解事件本身,在正確的信息源刺激下形成與事件相關的議論,種種議論和見解經過一段時期的積累上升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輿論絕不是單方面肆意制造出來的,任何摻有主觀和階級傾向的輿論導向都會在大眾求真求實的道路上成為阻力。本次“南加州大學槍擊案”更是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美聯社和騰訊等國內媒體基于對自身目的和利益的考慮,肆意扭曲事實真相使得“戰事同一,報道迥異”,并且僥幸地以為可以通過制造和控制輿論導向來營造出對自身有利的輿論環境,殊不知“聰明反被聰明誤”,在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后,在給遇難者的家屬帶來更沉痛的傷害之后,終于在公眾的再一次質疑中給自身蓋上了責任缺失的印章。
(二)公眾應提高對信息的辨別能力,避免盲從成為“幫兇”
在這次事件中,應該反思的不僅僅是新聞媒體,還應該是接受信息的社會公眾。在現如今信息高速傳播的社會大環境下,人們對問題和事件的評論與判斷能更直接、有效并且快速地影響他人。“每個人都在考慮別人的意見,不斷修正自己的意見(偏離常態),同類的合并、異類的分化(漲落)”[6]。這次“南加大槍擊案”中出現了大量被扭曲和粉飾的新聞報道,在真相無從知曉的情況下,群眾幾乎失去了對受難同胞的哀悼和悲憫之情,取而代之的是國人仇官仇富的神經無限次的被提醒,輿論的早期受益人,國內媒體們也嘗到了計劃內的甜頭。紙終究包不住火,被炮制的輿論環境終于被遇害者的同學打破,南加州大學的同學們更是憤然反擊,堅決辟謠,從而化解了一場更深的誤解和矛盾。國內媒體看似利用了輿論工具博得眼球,實則為遇難者和遇難者家人帶來了難以磨滅的“二次傷害”。公眾不辨是非的謾罵聲使遇難者及其家屬非但得不到同胞的關懷和支持,反而要頂著撕心之痛出來澄清這些莫須有的“官和富”。如若重新審視這些爭議和誤解,面對兩個死于異國他鄉的同胞生命,縱使新聞報道對受眾的輿論導向有多大的誘導作用,公民媒介素養的缺失依舊需要得到特別重視,其辨別是非曲直能力的有限性依舊亟須探討和提升。
(三)新聞從業者應提高專業水準和職業道德,不為“噱頭”而制造輿論
還原事實真相、傳遞真實信息是新聞傳媒的職責所在,絕不能脫離實際、一意孤行地制造輿論。這說明,輿論本不應該成為一種刻意制造的產物,不應該被美聯社當做粉飾當地治安混亂這一事實真相的工具,更不應該成為國內媒體通過歪曲事實來吸引讀者的“噱頭”。新聞報道的中心內容應對受眾和真相負責,對輿論的引導更應該建立在對事實的全面了解,對真相的客觀分析,對事件的準確描述之上。只有這樣,受眾群體才能夠接收到更貼近事實的信息,產生正確的認識和判斷,與真相靠的更近。強化新聞從業者的專業水準和職業道德,通過強化教育,使其不僅具有高超的新聞選擇、媒介批評、輿論引導能力,當好“把關人”和“社會守望者”,更能承擔起弘揚正義、友愛和誠信的社會風氣的責任。
三、結 語
“南加州大學槍擊案”理應留給新聞媒體界和輿論風波主體深刻的思考。在這樣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處處都有湍急的謠言漩渦[7],輿論之火更是以星星燎原之勢火光四起,維護新聞真實性可以說變得舉步維艱。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媒體放大和截取信息從而錯誤引導輿論、制造矛盾焦點變得越來越容易,以訛傳訛,道聽途說更是大行其道。種種不良事態的延續都會導致輿論環境越來越偏離客觀和真實的軌道。從此次“南加州大學槍擊案”被報道,被扭曲,被炮制,到后期備受爭議和誤解,新聞媒體應該身體力行,通過正確的引導來凈化輿論環境,加強良性并且客觀的輿論引導才能賦予新聞報道應有的靈魂和思想,才能使受眾群體對現實事件做出正確的評判,使優良的媒介環境和社會風氣得以發揚和延續。
參考文獻:
[1] 劉肖.理智與偏見——當代西方涉華國際輿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2] 劉建明.穿越輿論的隧道[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
[3] 徐正.傳播的博弈:數字媒體環境下的輿論引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4] 李希光,周慶安.軟力量與全球傳播[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5] (法)貝爾納?瓦耶納著.丁雪英,連燕堂譯.當代新聞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1986.
[6] 徐向紅.現代輿論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
[7] 北京日報:從南加大槍擊案反思新聞真實性[OL].http://news. xinhuanet.com/newmedia/2012-05/25/c_131610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