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陽
俄羅斯的現代化自彼得大帝起步至今已走過了三百多年的歷程。在這漫長的現代化進程中,俄羅斯一方面追求西方物質文明,另一方面又固守東方文化傳統,徘徊于東方化與西方化之間的文化特征,使得俄羅斯的歷史并未能堅持一條固定的軌道延續發展,始終處于現代與傳統之間搖擺,這也決定了俄羅斯的西化是不完整的西化,其東方化成為西方化的條件,這一特有的模式也給俄羅斯民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西方化在俄羅斯卻一次次地遭到碰壁與失敗,它給俄羅斯現代化和社會文化發展造成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文章試圖通過探尋俄羅斯西方化歷史進程,來反思俄羅斯現代化發展道路。
一、俄羅斯“西方化情結”緣由
在亞洲人看來,俄羅斯應該是個西方國家,因為它的發源地、政治中心和領土重心都在歐洲。而中歐和西歐人自古以來卻一直把俄羅斯看做是一個“非西方”國家。從某種意義上看,俄羅斯對西方化的追求其實可以理解為對實現自身現代化的追求,但是現代化并非是完全等同于西方化。正如亨廷頓所說:“幾個世紀內,非西方民族曾一直羨慕西方社會的經濟繁榮、先進技術、軍事實力和政治凝聚力。他們在西方的價值和體制中尋求成功的秘訣,如果發現自認為可的答案,他們不得不仿效西方。 ”在所有“非西方”國家中,俄羅斯是最早開始學習西方、最先開始現代化進程的,俄羅斯人始終表現出強烈的認同和融入西方文明的愿望和傾向。綜合分析,俄羅斯的“西方化情結”既有其地緣環境原因、文化原因、歷史原因還有現實原因。
1.地緣環境影響
俄羅斯是一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國家。從地緣特征因素看,俄羅斯位居歐亞大陸腹地,雖大部分國土在亞洲,但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卻一直在東歐平原,處在東歐平原的開闊之地,由于沒有山川河流的天然屏障的保護,從公元十一世紀到十四世紀,先后受到南方的波羅維茨人、東方的蒙古人、西方的立陶宛人和波蘭人的襲擾,“不安全思想”也一直困擾著俄羅斯,并深深植根于俄羅斯的政治文化和思想中。
俄羅斯的歷史也是一個不斷向外擴張和尋找出海口的歷史,俄羅斯作為內陸國家,經濟發展受到陸路交通落后不便嚴重制約,雖北邊瀕臨北冰洋,但需要天然暖港,因此為了打通出??谕苿油鞣絿业馁Q易的發展,加強彼此的交流和聯系,弗拉基米爾大公、彼得一世以及后繼者一直在為爭奪波羅的海和黑海的“出??凇倍鴳?,使俄羅斯最終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兩洲擁有廣袤領土且瀕海的國家,這種特殊的地緣位置決定了俄羅斯便于西方文化的引進和傳播。別爾嘉耶夫說:“俄羅斯民族不是純粹的歐洲民族,也不是純粹的亞洲民族。俄羅斯是世界的完整部分,巨大的東方-西方,它將兩個世界結合在一起。 ”
2.西方文化影響
俄羅斯的文化與大歐洲文化息息相關,從宗教到語言,他都與歐洲相近,相對于亞洲則比較陌生。在俄國現代化的進程中,西方先進文化對俄羅斯歷史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西方文化是俄國現代化發展的制動器和催化劑。俄國歷史上的統治階級和革命者、知識分子在內心深處都存有對西方文化的原始認同感。他們很多人從小就接受西方文明的熏陶,在心理上大都依屬西方文化。俄羅斯不應該與東方過于親近,因為東方和西方是永遠不能走到一起的。這不僅是因為西方與東方的差異是根本性的,特別是在宗教文化方面,更因為東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是落后和愚昧的,不可能有什么前途可言 。
從弗拉基米爾大公引進基督教在精神上統一俄羅斯,彼得一世學習西方推行改革,葉卡捷琳娜女皇引進歐洲啟蒙運動思想,亞歷山大一世標榜民主,列寧等將馬克思主義的傳入等等都說明統治者致力于學習西方。而且,俄羅斯的先進知識分子和革命者,如西歐派、十二月黨人、民粹派、列寧主義者等,大多接受過正統的西方教育,很多人還曾長期旅居歐洲,親身體驗了西方文明和民主的氣氛。他們懷著對自由生活的理想,把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作為啟迪民智和反對專制制度的有利武器。
3.宗教歷史影響
1453年,隨著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廷帝國滅亡,東正教世界的中心轉到了莫斯科公國。1472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娶拜占廷末代皇帝的公主為妻,并把象征拜占廷帝國的雙頭鷹徽號作為自己國家的徽號,這一切促成莫斯科公國具有了一種自己是拜占廷帝國繼承者和東正教世界唯一領袖的意識。 這時還出現了“莫斯科-第三羅馬”理論,認為莫斯科是繼羅馬、君士坦丁堡之后的“第三羅馬”,是新的基督教信仰的保護者,對信仰的忠誠將使它永遠保持世界基督教中心的地位,莫斯科大公是整個世界惟一的沙皇,一切信仰基督教東正教的王國都應合并到它的統一的王國中去 ?!扒皟蓚€羅馬帝國已經滅亡,第三個羅馬帝國正矗立在那里,而第四個羅馬再也不會出現了。 ”
東正教徒的彌賽亞情結認為自己不僅負有將世界上所有人從苦難中解救出來的使命,而且還負有拯救非正教世界的西方基督徒的使命,因為他們接受的是天主教這一異端邪說。正如別爾嘉耶夫所說:“俄羅斯人很早就具有一種感覺——比意識更敏銳的感覺,這就是:俄羅斯有著特殊的使命,俄羅斯民族是特殊的民族。如同歐洲的民族一樣,彌賽亞說也是俄羅斯民族所固有的” 。這種強烈的救世使命感促使俄羅斯積極參與介入西方事務,首先是拿破侖戰爭,俄國軍隊擊敗橫掃歐洲大陸的法國后,成為了歐洲傳統均勢體系的拯救者。其次是二戰,蘇聯紅軍打敗納粹德國,讓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免于法西斯統治。
(4)現實壓力
從現實的因素來看,由于俄羅斯歷史上由于外族入侵和內部紛爭喪失了多次發展機遇,而西方社會率先走向了現代化,它把現代化的問題嚴峻地擺在了非西方民族的面前。所以,對于非西方民族來說,之所以踏上實現現代化的艱難之路,是為了本國家本民族能生存下去而不得不做出的選擇。正是看到了西方先進的政治管理、軍事、商業,俄國自彼得大帝開始現代化事業,向西方學習,就是為了擺脫俄國落后的面貌,超越西方國家,建立一個強大的俄帝國,其后的歷代統治者包括社會主義的蘇聯都是為了這個目標而進行現代化的。
西方兩次工業革命使傳統的農業文明相形見絀。在大機器生產、市場經濟、代議制政體和科學技術的推動下,西方走在了世界的前面,并迅速走上了海外擴張的帝國主義道路。工業革命的影響同樣波及到俄羅斯以及遠東的日本,使其深刻意識到只有學習西方才能奮發圖強改變傳統愚昧落后的面貌。日本明治維新時著名的思想家福澤諭吉就明確地提出,要使日本現代化,就要“脫亞入歐”,即脫離東方的亞洲而融入西方的歐洲。他十分明確地表示:“縱令達摩大師面壁幾十年,也不能發明蒸汽機和電報,即使現在的古典學者們讀破中國的萬卷經書,掌握了無形的恩威的治民妙法,也不能立刻通曉現代世界通行的經國濟民之道。 ”
二、對俄羅斯西方化進程的反思
對西方文化的引進和傳播及西化改革措施,對俄羅斯歷史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是俄羅斯現代化發展的催化劑。它對于打破俄禁錮的大門、傳統落后的價值觀念、僵化的體制弊端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極大地推動了俄國現代化的發展,但是俄羅斯的“西方化”道路并非一路順暢,國內也與傳統文化的強烈抵制和反對,使這一過程一次次地受挫與失敗。
一方面倡導西方化,另一方面又不斷的鞏固和專制體制,從弗拉基米爾到普京時代,俄羅斯的變革一直無法擺脫自上而下的傳統。但是,一個社會的變革本應是民眾普遍意識的反應,其政策與行為不能超越民族在該時代的經濟結構和經濟水平,也不能超越該時代民族普遍的認知心理和價值觀念 ?!岸砹_斯的悲劇恰好在于它開化得太早了 ”,統治者都是在絕大多數國民還沒有思想準備,經濟和社會結構還處于中世紀的發展水平,運用國家機器的強制力將西方的文化引入并推動改革的進程。
“羅斯受洗”這場由君主自上而下的宗教變革,缺乏宗教教育,其目的主要是統治者為加強統治維護自身權力。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給俄羅斯帶來了一些變化,但他的社會仍然是君權至上的,大到國家管理,小到服飾、舉止,他都要采用強迫的方式。葉卡捷琳娜女皇雖然引入了自由主義思想,但是運用其手中的權力推行改革使專制主義達到頂峰。甚至在社會主義制度的蘇聯,列寧和斯大林在采取不同方法使俄國走向西方化和現代化的同時,也都不同程度地強化了這種專制和集權特征。
俄羅斯的西方化(向西方學習)與東方化(保持甚至加強中央集權國家的機制和思想)是相伴而行的,且后者往往成為前者之條件 。這種徘徊不定的政策使俄羅斯“西方化”淪成一種工具,其后果是維護和豐富了社會上層貴族的利益,改變了他們的物質生活,使之成為改革堅定支持者,但是廣大的社會中下層并未享受到西化改革所帶來的成果,而且使民眾所背負的苦難愈發深重,每一次改革的背后都潛藏著巨大的社會動蕩。
從中世紀以來,歐洲人始終認為俄羅斯屬于亞洲,不屬于歐洲,這是在心理上認同的排斥。俄羅斯國土廣袤,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又有強大的民族精神和承受苦難的毅力,但由于歷史上外族的入侵和統治,俄羅斯人天生就有一種“不安全感”,通過擴張尋找安全的疆界,構成俄對外擴張原始的安全動因。其中,陸地擴張是其主要方式,這樣相對與西方的海洋擴張更具有侵略性,而且對被征服的地區采用武力鎮壓、蠶食和吞并,與殖民統治相比更為殘酷,并極力宣揚優秀民族論,遏制其他文化的發展。
三、結論
從歷史的角度上看,經過彼得大帝西化改革以后,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增強,特別是在拿破侖戰爭以后,俄羅斯成為維護歐洲均勢體系中不容忽視的一極。這引起了當時英國的極大不安,英國擔心日益強大的俄國會對中東、印度和遠東地區造成威脅。為此,英國在政治和軍事上聯合其他西方強國,竭力限制俄羅斯勢力的膨脹,最終通過克里米亞戰爭使俄羅斯遭受重挫,并使之喪失了自拿破侖戰爭后在歐洲事務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 。
一戰結束之后,新生的蘇俄政權并未像西歐國家那樣立即獲得喘息,而是面臨著對外抵抗外國干涉軍的武裝干涉。二戰后,隨著蘇聯已經具有了世界超級大國的實力以及社會主義制度在其周邊國家不斷推廣和建立, 在資本主義陣營中美國為了遏制蘇聯,試圖通過二戰中所形成的絕對威信和絕對實力建立世界霸權,將西歐國家作為鐵幕屏障發動對蘇聯的全面冷戰。蘇聯解體后,北約不僅沒有因1994年1月實行“和平伙伴關系”計劃放緩東擴,反而在加速推行東擴計劃,尤其是2008年俄格沖突使雙方由外交的博弈發展到軍事上的對峙。
由此可以看到,面對如此龐大且具有侵略性的國家,西方人對俄羅斯表現出了既蔑視又恐懼的復雜心理,既對俄羅斯有著“文明歧視”,又害怕它的強大,于是,阻礙俄羅斯的發展成為西方對待俄羅斯的基本策略,對于它極力融入歐洲的努力,總是防范,設置障礙,不顧一切地封殺它的國際生存空間,甚至認為俄羅斯的發展壯大必定會給歐洲乃至世界和平帶來威脅。用基辛格的話說,俄羅斯是“一支龐大可怕的力量——神圣而深具侵略野心,令人生畏,必須以合作或對抗來加以遏制。 ”
(作者簡介:肖 陽(1987.10-),男,湖北省武漢市人,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國際關系專業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世界民族與宗教問題、中國國際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