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鵬
近年來,在駐馬店市驛城區教體局教研室的統一部署下,我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創新教研形式,確立了以“打造專業型教師團隊”為目標,以“讀書、觀課、反思”為載體,以“校本培訓”為主線的教研工作思路,積極開展了“走近名師”活動。本次活動,我們從“知其人、讀其著、觀其課、踐其行”開始,分四步利用一學年時間展開,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第一步:知其人——了解名師成長歷程
首先確定學習對象,了解名師的成長經歷。我們有很多教師埋頭教了一輩子書,也不知道自己專業領域內的教育教學專家、名師,更不知道他們的教學思想和風格。不走近名師,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名師耀眼光環的背后所凝聚的艱辛和執著。于是,我校要求每位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特點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確定一位名師,作為自己的學習對象。老師們通過網絡收集資料,到圖書館閱讀名師的著作或通過網絡與名師對話交流,直接聆聽名師教誨,了解名師成長歷程,追尋名師成長的足跡。
為強化教師自主學習意識,學校在全體教師中倡導“讀書是最好的備課”的思想,并購買了大量教育教學專家的音像資料和圖書,鼓勵教師多讀書、開闊視野、提升境界。多年來,學校堅持實行教師購書學校報銷一半經費的政策,激發教師的學習熱情,引導教師多讀書,為深入走近名師奠定了思想基礎。
第二步:讀其著——學習教育思想
在了解了名師的成長經歷和大致的教育教學風格之后,學校要求教師進一步走近名師,選擇名師的著作精心閱讀、品味。引導教師進行“文本細讀”和“案例鑒賞”。“讀其著,思其言”,就他們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學實踐或人格學識等方面進行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重新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邊學習邊反思,做好讀書筆記,撰寫讀書感受,交流學習心得。讀名師的專著,思考其教學觀點,吸取其思想精髓,反思自身教學行為,老師們從中找到了差距,名師們獨到的見解豐富了大家的認知。
第三步:觀其課——感悟名師課堂
如果說讀名師的著作多是從理論方面進行學習和研究的,那么深入名師的課堂則是更直觀地從操作層面上進行實踐性學習和吸收。課堂實錄,是名師教育教學思想的外顯與體現,在讀其著的基礎上,看其在課堂上的具體操作,這樣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觀摩與研討并重,學習起來就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觀其課,會其神”,我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采用“看—記—評”的方式,組織教師觀看名師經典課例錄像及報告光碟,感悟教學真諦。“記”,要求邊看邊做好筆記,隨時記下心得、感悟,記下亮點、特色,記下困惑、疑慮。“評”,以教研組為單位,對照自己的教學行為,反思、評議、研討。大家集中學習觀摩了詩意語文創始人王崧舟老師執教的《長相思》、竇桂梅老師執教的《村居》、黃愛華老師執教的《百分數的意義》等優秀課例,看《中國著名特級教師課堂魅力經典解讀》錄像,研究名師課堂案例,采用“微格結構法”,研究其細節處理。通過“看—記—評”,老師們進一步了解了名師的課好在哪里,提高了對課堂教學的設計、分析和評判能力,促進了教師由“匠”到“師”的轉變。
第四步:踐其行——展示創新課堂
學習名師,走近名師,更要從名師那里返回自己的課堂。“學其真,踐其行”,在活動中,引導教師不但要學習名師教學理念和方法,關鍵是要通過學習,把名師先進的教育思想帶進自己的課堂,實現由模仿到創新的轉變。不僅要學習名師深厚的文化修養、扎實的課堂教風,更要學習名師發自內心的教育情懷。學校要求教師在品讀名師著作的基礎上,吸取其思想精華,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每位教師在教研組中展示一節學習名師的好課,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學校及時把讀書成果編輯成冊,推出了“走近名師”讀書活動系列專輯:《追尋名師成長的足跡》《閱讀名師經典,聆聽智者聲音》《走進名師課堂,感悟智慧成長》《聆聽生命拔節的聲音》等專輯,以“四步走”為主線,帶動全體教師的讀書活動。
為使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活動更深入,學校把“走近名師”活動與課題研究相結合,與書香校園特色創建相結合。我們積極參與了教育部中國教師發展基金會等批準立項的“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的子課題“小學語文動態閱讀校本課程開發的實踐與研究”,并以此為契機,推動課外閱讀工作的開展。
走近名師、學習名師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潛移默化、春風化雨的過程。有一句話這樣說:水經過城市變得深邃,我經過你改變很多。在大師的思想里“泛舟一圈”,我們會改變很多……“走近名師”活動,激發了每位教師心中與名師對話的渴望與動力,很多教師更新了教育觀念,轉變了教學思想,促進了專業素質的提升。
(作者系駐馬店市第三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