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惠明
自主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并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四讀”教學法對“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一課題進行了初步的實踐與研究。下面以小學人教版教材三年級下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為例,介紹“四讀”教學法的具體實施。
一、
初讀課文,圈畫問查,讀通課文
“不動筆墨不讀書。”初讀課文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圈、畫、問、查。“圈”是用不同的符號分別圈出本課中不認識的字、難理解的新詞,并用序號標出課文有幾個部分;“畫”即畫出文中的好詞佳句;“問”是將文中弄不明白的地方打上問號,請教同桌或老師,也可在講解課文時提出來大家共同解決;“查”是把不認識的字、詞,通過查字典、詞典,弄準字音和詞義。初讀課文要求學生自由讀1~3遍,通過圈、畫、問、查,最終讀準字音,不丟字、添字,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讀流利。
二、
再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框架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整體感知就是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即識文體、明中心、理思路、知特色。它是一種新穎、高效而又靈動、活潑的閱讀方式。
再讀課文時,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課文寫了什么?并用簡短的話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還要弄清課文是怎么寫的,即梳理文章結構,理清思路。《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思路清晰,文章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課文第一自然段,概括寫小興安嶺樹木多。第二部分是文章的第二至五自然段,分別寫了小興安嶺春、夏、秋、冬的美麗景色,是課文的重點部分。第三部分是課文第六自然段:“小興安嶺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以此結尾,緊扣題目,總結全文,洋溢著作者對小興安嶺的贊美之情。
此教學環節可采用小組合作交流、小組匯報的形式學習,對較難的段落,可由老師引導統一學習。理清文章結構框架,有助于整體把握文章,有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
品讀課文,以讀促悟,讀懂課文
品讀,即品味文中的語言文字,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文章的表達方法,領悟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悟其情,學其法”。學生可就某一詞、某一句、某一段談自己的感悟,與同伴分享。
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我要求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此段主要寫了什么。
學習課文第二部分時,要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思考過程和教學過程,采用多種讀書形式“品讀促悟”,使學生對小興安嶺春天的活力之美、夏天的蔥蘢之美、秋天的豐收之美和冬季的生命之美產生深刻的印象。
第三部分即課文最后一自然段是全文的總結,學生讀此段時,熱愛祖國山河之情會油然而生,這可以通過個性化的朗讀表達出來。
學完課文后,可讓學生回顧全文,用自己的話說說學習本課的收獲,總結一下本文的結構特點。教師讓學生經過對文本“整體感知—部分精讀—整體深化”的研讀,從而使閱讀訓練顯得扎實有效。
四、
用情朗讀,培養語感,讀好課文
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而語言能力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語感的形成。要形成語感,就得讓學生有感情、有節奏地去誦讀,使閱讀與感情融合起來。那么,如何讀出韻味,讀好課文呢?
注重范讀。教師的范讀是鋪路的石子、織網的梭子,它是朗讀訓練最常用的手段。比如,文中哪些地方需要讀得輕、重、緩、急,一經范讀,就能滲透進學生的心靈,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優秀學生的領讀是很好的榜樣,可帶動其他學生的朗讀;多媒體圖、文、聲融為一體的范讀效果可把學生帶入情境,這時的朗讀已無須強調朗讀技巧,學生早已深深沉浸在課文的氛圍里了。
朗讀指導。朗讀是門藝術,指導朗讀也是一門藝術。教師在指導學生讀好人物對話時,要提醒學生注意提示語和對話中的標點符號,從中體會人物的處境和思想感情。也可啟發學生用給人物對話加提示語或給人物加動作、表情等方式,進一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在朗讀時能透過文字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言為心聲”的境界。
朗讀訓練要循序漸進。在讀正確的基礎上,還要讀得流利,只有踩實了這兩步,讀得有感情才可能實現。
形式多樣。朗讀是符號言語化的過程,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為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語感來,教師可采取多法并用,如“輕聲讀”“大聲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自由讀”等。
實踐證明,“四讀”教學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閱讀。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提高了語文教學的效率。
(責 編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