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東銘 李玉君
“翩翩黃鳥,雌雄相依。念我之獨,誰其與歸?”這首傳唱頗廣的傷感小詩《黃鳥歌》出于一位高句麗國王之口。“金花折風帽,白馬小遲回。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李太白的這首樂府詩描繪了高句麗舞女的輕盈舞姿,美輪美奐、令人神往。兩首詩引出了一個昔日的王國——高句麗,這個神秘古國陌生而又熟悉,傳世七百載,亙古悠長、經久不衰,為華夏文化史增添了光輝燦爛的一筆。
2004年,中國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次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主要包括五女山山城、國內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貴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將軍墳1號陪冢。
高句麗(“句”讀作“勾”,又作“高句驪”),簡稱“高麗”、“句麗”或“勾麗”,又因統治者氏高被稱為“高氏高麗”(以此與今朝鮮族的血緣先祖“王氏高麗”相區別,筆者此處所指之朝鮮族涵蓋朝鮮半島之朝鮮族與韓民族以及世界各地之朝韓族裔)。高句麗始建于西漢武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建立者是扶余王子朱蒙。是年,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稱王,故據地名定國名、族名均為高句麗。而后,朱蒙建都于紇升骨城(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五女山城)。史料記載,西漢武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國王子朱蒙為避兄弟迫害,逃離扶余國南下,以紇升骨城為中心建立了高句麗王國。
高句麗的歷史與傳說
大凡圣賢英豪出世,都會伴有異兆或留有傳說,作為開國之君的朱蒙也不例外。相傳,朱蒙的父親解慕漱乃是天帝之子,其母名曰柳花夫人(據說是河伯的女兒),是扶余金蛙王的婢女。關于朱蒙降世史書中有一段記載,大概如下:一日,柳花夫人為扶余王閉于室中,“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既而有孕”,“后生一卵”,大如五升,扶余王厭惡大卵,先后把它丟給狗和豬,豬狗不食;又把它扔在路上,“牛馬避之”;再把它拋在荒野,群鳥護之。扶余王又用刀割,“不能破”。無奈,只好把這枚大卵還給了柳花夫人。柳花夫人將其放在暖處,“有一男破殼而出”,這個男兒便是朱蒙。這則傳說實際上有著一層深刻的含義蘊藏其間,那便是反映了高句麗人對太陽神的崇拜。這樣看來,朱蒙出世與“日照卵生”相結合,也就不無道理了。
雖然朱蒙的“橫空出世”帶有些許的神秘色彩,但是在沸流(今富河)水畔的紇升骨城卻是實實在在的歷史遺存。它既映射著朱蒙作為高句麗開國之君的豐功偉業,也承載了高句麗建國伊始太多的歷史信息。
紇升骨城之山城所處的五女山至今仍然高高矗立在桓仁縣城東北5千米的渾江西北岸,山頂平坦、狀如坦克。無獨有偶,正如朱蒙出世伴有神秘征兆一樣,五女山之名也不見于正史,只聞于傳說。據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出版的《懷仁縣鄉土志?地理類?山脈》記載:“五女山,在縣城之北,形如石屏,屹立佟佳江岸,相傳古有五女屯兵其上,因此得名。”也有史料記載:“相傳唐朝有五女屯兵其上。”還傳說古時有5位仙女下凡,為民除害,人們在山上修五女廟以示懷念。
開國王城——五女山山城
不得不說,朱蒙慧眼識金,選都得當,五女山確為佳地!五女山山峰酷似玲瓏翠屏,四周懸崖峭壁,巍峨險峻。山頂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草木茂盛。站在東端峰巔,遙望桓龍湖(亦稱桓仁水庫,遼寧省最大水庫),煙波浩渺,云天山水,渾然一體,桓仁如一幅美妙的畫卷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飄飄欲仙。站在太極亭俯視西南,北來的哈達河水與東西流向的渾江水相匯,流經之處,兩條曲線劃成一幅惟妙惟肖的太極圖形。此奇特景觀令人嘆為觀止,不得不佩服大自然之鬼斧神工。
五女山山城乃高句麗肇興之地。據專家考證,紇升骨城應為今桓仁縣城附近的下古城子遺址,而五女山山城則為其山城。從這里開始,高句麗王國逐漸擴大了活動領域,創造了高句麗文化。山城南北長1540米,東西寬350~550米,周長4754米。山城居于山巔及東部山坡,是高句麗王朝的第一都城,也被稱為“東方第一衛城”。提到衛城,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西方的雅典衛城和邁錫尼衛城。五女山山城同樣具有衛城的六大要素,有神廟、宮殿、糧倉、兵營、水源和海拔高度200米的城墻,故得此殊名。山城呈長方形,依山就勢,隨山的起伏而建,西高東低,城西北以險制塞,以峭壁為天然屏障。
城東南以打制的牛角石筑墻,山城分山上、山腰兩部分。山上部分即是該山的主峰,位于主城的西部和西南部,海拔高度平均在800米左右,西南部地勢比較平坦,周圍峭壁如削,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110~200米,是古代人類活動的主要區域。城內遺跡主要有1、2、3號大型建筑遺址、兵營遺址、哨所遺址、居住遺址、蓄水池、瞭望臺、西門、1、2號防御墻等。山腰部分位于山城的東部、北部和東南部,雖然多位于平緩的坡地,但遺跡卻很少,主要有南墻和南門、東墻和東門、哨所遺址等。
山城的城墻是值得注意的地方,城墻形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天然墻,另一類是人工墻。山城的南、東、北、西四面的城墻大部分是以自然墻為主,僅在山下東、南部山勢稍緩處和山上重要豁口處筑有人工墻,進行封堵。城墻全長4754米,其中自然墻總長4189米,約占城墻總長的88%,人工墻總長565米,僅占城墻總長的12%。山城的筑墻石料大體可以分為6種,即大石條、楔形石、梭形石、塊石、板石和碎石,這些石料多半經過加工,由于用途的區別,加工程度亦明顯不同。
五女山山城共設3座門,分別在東墻、南墻和山頂西部。其中,西門寬約3米,兩側砌筑石墻,門略內凹,成甕門之勢。現存門階、門樞礎石、門衛室等遺跡。
考古發現與建筑遺存
山城中有一座高句麗時期的大型建筑遺址長16.4米,寬9.3米,深1.4米,北面借助山城鑿開土壁,另三面砌有石墻,底面是一片較為平坦的巖石。據考古工作者推測,當年,在此放上滾木和木板,便可屯放糧食,此處便是山城的糧倉遺址,而其附近的凹坑便是兵營遺址。它們呈半地下狀態,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地窨子”或“地窖”,主要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里面的一個折尺形建筑便是火炕,里面分別設有2~3個煙道,上鋪石板,石板上面抹泥,形成炕面。炕內設火灶,土塄上設有煙囪。此前的考古工作中也發現了大量陶器、鐵器、鐵鏃、甲片等遺物,其中又多見有兵器,還出土了一件比較完整的甲衣,由此判斷,這里應是當年的兵營,即山城衛戍部隊的駐地。
1號大型建筑基址長13.5米,寬5米,原有7塊礎石,保存6塊礎石和一個柱坑(表明應為六開間建筑),出土了高句麗早期豎耳陶罐等典型器物。從建筑規模和等級來看,推測為王宮遺址。而居住建筑群址則由20多座房址組成,分布密集,均為半地穴建筑,平面呈方形或長方形,內設折尺形火炕。更為珍貴的是,山城里還出土了一副鐵制腳鐐,這是中國已發現的高句麗文物中唯一的刑具,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進山城、游覽五女山,上下山今有3個十八盤,即上山十八盤、登山十八盤(俗稱“前十八盤”)和下山十八盤(俗稱“后十八盤”)。十八盤是高句麗時期進出山城的主要通道,沿山谷曲折盤旋。路寬1~1.5米,全長938米,土質路面,外緣砌筑石護坡。如今新修了上山的石階路和欄桿,但為了體會當年高句麗人的艱辛,不妨走走十八盤古道。
通過上山十八盤登上山頂,漫步于人文景觀區,雄偉壯觀的山城城墻、歷經2000多年風風雨雨的高句麗時期的王宮、兵營、糧倉、天池等遺跡,令人撫今追昔,感慨萬千。遙想當年山城旌旗獵獵、戰馬啾啾的恢宏情景,高句麗民族叱咤風云的英雄氣概猶在眼前……
作為第一代王城,高句麗王朝的政權在此經歷了整整40年的時間,先后有兩代國王在這里執掌政權,發號施令。公元3年,高句麗第二位王“琉璃明王”將王城由五女山山城遷到“國內城”(今吉林省集安市),但五女山山城作為高句麗早期王城和發祥之地仍然倍受重視。此后數百年,山城不斷續建,一直是高句麗重鎮和交通要沖。在高句麗時期,這座山城從未被敵人攻占。
遷都國內城
提到遷都,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流傳至今。朱蒙死后,高句麗王太子儒留即位,號“琉璃明王”。其即位20年時,恰是公元元年。這年秋八月的祭祀中,祭祀用的豬跑了,當大家還沒弄清這究竟是什么啟示的時候,在下年春二月祭祀中,豬又跑了。在國王的命令下,眾人追豬,一路下來,跋山涉水,追到了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眾人回到老都城(即紇升骨城),就向琉璃明王匯報了集安的好處:地產豐富,麋鹿魚鱉俱有;山水險要,還有西漢時的土垣在。
回歸史實,拋除琉璃明王對集安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深思熟慮外,他決定遷都還有軍事上的考慮。在朱蒙王和琉璃明王父子兩代的努力下,高句麗王朝迅速崛起,并且戰勝鮮卑,降其為屬國。這使得扶余國大為震驚,為了能在與扶余國的對峙中取得戰略優勢,琉璃明王毅然決定遷都。
說到集安,一段曼妙的描述恰到好處:曾經數百載高麗都,如今二千載東北城;無限自然風光,眾多歷史遺跡;人民樸實認真,鴨綠江水滔滔而逝。進入集安,欣賞的就是積淀千年的歷史遺跡;漫步集安,體會的就是平靜安樂的小鎮生活。莊子所述的“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的道境,在此成真。(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王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