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顥

11月21日,市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安置幫教工作規定》。在總結上海多年來安置幫教工作成果和有益經驗的基礎上,《規定》實現了安置幫教工作的法治化,體現了新時期、新形勢下安置幫教工作從人治到法治、從行政化到社會化、從物本到人本、從防范控制到服務為先的轉變。
立法背景:安置幫教工作是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
刑滿釋放和解除勞動教養人員(以下簡稱刑釋解教人員)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特殊群體。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社會轉型時期,開展對刑釋解教人員的安置幫教工作,不僅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也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課題。
進入新世紀,我國安置幫教工作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與完善,政府職能開始淡化,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工作由政府直接參與,開始向政府與社會相結合的方向發展,“幫教社會化、安置市場化”成為安置幫教工作基本路徑。通過多年實踐探索,本市安置幫教工作樹立了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形成了“六必”工作模式,社會力量在安幫工作中作用日益顯現,刑釋解教人員基本生活能夠得到保障,這些都為立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此次立法,按照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要求,進一步理順了安置幫教工作的體制機制,鞏固和確立了安置幫教工作的成功經驗和有效做法,規范工作主體、內容、方式、機制等方方面面的問題,是社會管理方面的一部綜合性法規。
立法理念:全社會共同參與,著力提供人性化服務
《規定》總結了本市多年的經驗,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的理念,通過政府、社會廣泛地關懷和人性化服務,幫助刑釋解教人員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維護社會穩定。
以人為本,服務為先。政府相關部門、社會力量根據刑釋解教人員適應社會的需要,提供公共服務與社會化服務,通過教育、培訓、引導、促進就業等多種形式服務,幫助刑釋解教人員重塑健康心理,掌握生存技能,適應社會。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無論社會組織發育程度如何,政府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政府除了直接為刑釋解教人員提供公共服務以外,還要扶持、引導社會力量開展安幫工作,特別應當重視專業性服務組織、志愿者幫教團體、企業和公民個人的作用發揮,通過政策扶持,調動和保持其積極性。在具體的幫教工作中,又應發揮專業機構、社會力量的主體作用,以提高安置幫教工作針對性、有效性和專業化水平。
分工負責,綜合治理。安幫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采取法律、行政、經濟、社會等多種方式進行,需要政府、社會各方面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因此,政府各部門、社會組織、公民、企業的責任應當明確。相關部門、地區以及上下級之間要相互配合,加強協調,發揮合力。
立法體例:抓住關鍵點,“有幾條立幾條”
《規定》全文共十六條,篇幅短小精悍,言簡意賅,真正體現了“有幾條立幾條”的精神,不片面追求體例完美,突出了上海安置幫教工作的特色。
做好安置幫教工作,關鍵在于細化和落實引導、服務、教育、扶助刑釋解教人員的各項工作措施。上海在本世紀初首創的安置幫教“六必”工作要求,經過多年發展已成為一套相對成熟的制度?!兑幎ā穱@安置幫教工作的重心和難點,概括和制定了幾條核心條款,既與“六必”工作要求相對應,又體現了對“六必”工作要求的細化和深化。同時,根據“政府主導推動、社團自主運作,社會多方參與”的社會管理創新思路,《規定》對刑釋解教人員的社會保障、社會救濟、促進就業、管理措施進行了細化和完善,規定了一整套相對科學、有效的工作體系:如在享有公民平等權利的基礎上,將刑釋解教人員納入就業困難群體,給予接納刑釋解教人員的企業政策性補貼;建設“過渡性安置就業基地”解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建設“中途之家”解決“三無人員”居無定所問題;對住房困難人員可以按規定提供廉租房補貼,對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人員在工商、稅務、信貸方面給予扶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