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勁武
外來植物是出現在其歷史上自然分布范圍之外的植物,為引進或侵入的物種。我國的外來植物究竟是從哪里來的?它們對我國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這些都是比較復雜的問題,一時難以說清;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這些外來植物中有的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了嚴重危害,有的又有利用價值。本文擇要進行介紹。
橫行南北兩惡草
談到外來植物入侵給我國生態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豚草首當其沖。
豚草屬于菊科豚草屬,有40種,全產于美洲。豚草和三裂葉豚草為其中的兩個種,皆屬草本植物,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傳入我國,屬于有害雜草。
豚草開花時,只要一被觸動,它的花粉便像煙霧彈一樣騰飛出來,可致人過敏、哮喘。豚草的葉片為二回羽狀裂,與艾蒿相似,二者不同的是:豚草的葉生長在莖下部的對生,生長在莖上部的互生;艾蒿葉則全為互生。
《中國高等植物圖鑒》中記載,豚草原產于北美,長江流域有野生,為路旁雜草。實際上,豚草不僅在我國長江流域扎了根,而且已“遠征”到東北,傳播之廣,令人吃驚。
同為豚草屬的三裂葉豚草,與豚草明顯的區別在葉子:它的葉片不像艾蒿葉,常三裂,裂片較寬,有點像大麻葉。三裂葉豚草先是傳播到我國東北,如今已南下到了北京。
這兩種豚草之所以能夠橫行南北,主要是因為它們的適應能力超強,可不擇土壤生長,而且果實量多,果上有喙和尖刺,可由鳥或人傳布,容易混在別的植物中過關。
上面提到的兩種豚草均為有害雜草,如混入農田,可對農作物造成危害,使產量大減甚至使得農田顆粒無收。我國科學家正利用生物防治法、化學防治法等多種手段,防止兩種豚草的危害擴大。
網羅天下一小藤
薇甘菊,菊科多年生藤本植物,莖細長,匍匐或攀緣,多分枝,被短柔毛或近無毛,幼時綠色,近圓柱形,老莖淡褐色,具多條肋紋。它攀緣纏繞于喬木、灌木植物,重壓于其冠層頂部,阻礙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繼而導致附主死亡。薇甘菊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有害植物之一。
薇甘菊不只在樹上“作惡”,而且在地面上也到處爬生。在它的控制下,任何其他草本植物都無法生長。為什么薇甘菊可以這么“猖狂”?原來,薇甘菊的繁殖能力特別強,它的果實小,有冠毛,可以隨風飛到很遠的地方“安營扎寨”——有“一分鐘一英里”的說法。另外,薇甘菊的莖細長,分枝多,在莖的節上、節間都能生長出不定根;假若切斷它的一段莖,它可借助不定根長出一棵新植株來。這種奇異的本領對它的繁殖和擴張是非常有利的。
20世紀60年代,薇甘菊傳播到印度尼西亞;20年世紀80年代,又“偷渡”到我國廣東。也有人說,薇甘菊是被人們主動引進到我國的,最初是看中它能夠防止水土流失且生長快、易打理的特點。沒有料到的是,薇甘菊繁殖速度極快,一發而不可收拾。除了具有繁殖快、生長快的特點,還因為在新的地區,沒有原產地的數百種生物天敵,薇甘菊可以不受控制地自由生長。
如今,薇甘菊已在東南亞、南亞以及我國部分地區“定居”。在我國“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薇甘菊更是泛濫成災,每年給當地造成的經濟損失達數億元。
一統天下陸地棉
棉是我們重要的紡織服裝原料來源,人們用棉纖維來紡紗織布,而棉纖維來自棉種子上的毛。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棉大多是陸地棉,原產于墨西哥,人們又稱其為棉花,為錦葵科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
陸地棉因最早在美洲大陸種植而得名,是世界上四大棉花栽培品種中重要的一種,栽培廣,數量多。美洲棉花原產南美洲西北的安第斯山區域,從山的北麓到危地馬拉和墨西哥南部形成陸地棉的變異中心。此后便廣為傳播,由墨西哥傳入美國,又從美國傳播到世界各產棉國。大約在19世紀中葉傳入我國,經過多年栽培,陸地棉已成為我國重要的棉花品種。20世紀70年代,陸地棉在世界棉花總產量中占85%,在我國棉花總產量中占98%。
我國古代所栽培的棉,并非陸地棉,品質也趕不上后者。
泊來糖甜菜
我國糖類作物中,南方主要是甘蔗,北方主要種植糖用甜菜。糖用甜菜是外來品種,為藜科甜菜屬二年生草本植物,我國東北、華北、西北地區以及西南地區均有栽培,其主根肥厚似蘿卜,含糖分較多。
甜菜原產于歐洲地中海沿岸、西亞和北非等地。最初,人們栽培甜菜,作為蔬菜食用,其主根并不像如今這樣肥大。大約在1747年,當時的人發現,甜菜的根含有較多糖分。后來,俄國人經過精心培育,使甜菜根中的含糖量不斷增加,主根也變得肥大起來。據說,最肥大的甜菜主根重達1.5千克。
我國引入糖用甜菜的時間很晚,大約在1906年左右,先在東北地區試種,1908年,才建立了第一座機制甜菜糖廠,歷時不過百年而已。如今,甜菜糖已經占據我國北部區域市場的絕大部分。
佳肴茄三杰
茄科植物中有許多種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其中馬鈴薯、番茄和辣椒三種植物早已成為人類餐桌上最為尋常的蔬菜品種。這三種蔬菜均原產于美洲,后來傳布到世界各地。
與馬鈴薯一樣,番茄原產于美洲安第斯山脈。大約在17世紀30年代,葡萄牙人將番茄帶入我國。由于番茄的果實像茄子,加之國人習慣在西方舶來品名稱前加上一個“番”字,所以,就將這種外來植物稱為“番茄”,又稱“西紅柿”。明代王象晉所著《群芳譜》一書中就有番茄的記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數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來自西番,故名。”
西紅柿營養豐富,口味甘美,如今已是尋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然而,在人們發現并栽培番茄的很長時間里,它只是作為一種觀賞性植物,直到18世紀,相傳有一位法國畫家看到番茄如此誘人,便萌生了嘗嘗它到底是什么滋味的念頭。他壯著膽子冒著中毒致死的危險吃下了一個,并穿好衣躺在床上等待死神的降臨。然而,過了許久,并未感到身體有什么不適,便索性起來接著再吃,只覺得有一種酸甜的味道,身體依舊安然無恙。由此,人們才知道番茄無毒。在歐洲,到了19世紀,人們才開始習慣食用番茄。在我國,直到清朝末年,人們才開始食用番茄。現在它是不少人餐桌上的美味。
辣椒原產墨西哥,明朝末年傳入中國,最早的記載見于高濂的《遵生八箋》(1591年)一書,書中稱之為“番椒”。初為觀賞用,后替代胡椒為人食用。
迢迢泊來尋常菜
在魯迅先生所著小說《阿Q正傳》中,有一段阿Q翻墻進入尼姑庵偷蘿卜的情節,十分有趣。蘿卜從哪里來的呢?據何家慶所著《中國外來植物》一書說,蘿卜原產地在東南歐地中海地區和西亞,傳入我國時間不詳。
另有胡蘿卜,又稱紅蘿卜,傘科胡蘿卜屬植物,原產阿富汗,公元10世紀從伊朗引入歐洲大陸,15世紀見于英國,發展成歐洲生態型;16世紀傳入美國。約在13世紀,有人將胡蘿卜從伊朗引入我國,并于16世紀從我國傳入日本。
菜花(花椰菜)、圓白菜(洋白菜),屬于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為甘藍的變種,也是來自地中海沿岸。菜花進入我國的時間當在19世紀鴉片戰爭時,圓白菜約在19世紀前即從絲綢之路傳入我國西北、華北地區。
黃瓜,葫蘆科黃瓜屬植物,原產于印度,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內地。
南瓜,為葫蘆科南瓜屬植物,也不是我國原產,其原產地在非洲和亞洲,果實大而重,味道甘美,營養豐富。
萬里移民花草木
曇花一現的曇花,屬仙人掌科植物,原產于墨西哥一帶。由于當地白天氣溫高,曇花又生長在干燥的沙漠地帶,如果白天開花,容易使嬌嫩的花朵被曬傷,經長期適應,曇花選擇在晚上綻放,從而躲過炎炎烈日的侵害。
水仙,石蒜科水仙屬植物,原產于地中海沿岸。我國的水仙是法國水仙的變種,
此外,夾竹桃、君子蘭、鳳仙花、一串紅、牽牛花、一品紅、葉子花等,也屬于外來植物。
刺槐,又稱洋槐,屬豆科植物,原產于美洲。1897年前后,德國占領我國膠州灣時大量引進,先在青島種植,故青島曾有“洋槐島”之稱。其實,更早的時候,刺槐已經由日本人引進到南京種植。此樹為速生樹種。
黃金樹,紫葳科梓屬植物,此屬除黃金樹外,還有梓樹、楸樹等品種,后者原產我國,而前者原產美國,我國于1911年引入。
【責任編輯】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