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茂新

國際貿易中心,是上海的勃勃雄心所向。但如果沒有系統地從軟硬件著手日夜構建,這座“地標大廈”就難以矗立于世。
11月1日,市政府新聞辦舉行“和諧發展看申城”專題新聞發布會,上海市商務委員會黨組書記、副主任張新生介紹上海加快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相關情況。據悉,中心建設在政策規劃、重大項目、平臺建設、開放創新等方面取得明顯進展。
中心建設多面推進 逆風飛揚
張新生說,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引發的復雜外部經濟環境,上海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緊緊圍繞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努力提高全市商貿發展水平。他排出了一系列數據:今年1-9月,全市實現商品銷售總額3.92萬億元,同比增長19.3%;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3281.1億美元,同比增長1.2%;實際利用外資122.72億美元,同比增長22.1%;實現對外直接投資總額25.81億美元,同比增長61%。張新生表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各項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
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總體思路進一步明確。2011年5月和9月,市政府先后制訂了《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意見》和《上海建設國際貿易中心“十二五”規劃》明確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的總體思路是“兩個提高、兩個加快”,即提高市場開放程度,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建設以要素市場和消費服務市場為重點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營造國際一流水平商貿發展環境,提出以建設貨物貿易、消費、服務貿易、電子商務和專業服務業五大市場體系,及推進服務全國的十大貿易和投資促進平臺為重要抓手。同時,圍繞中心建設,編制了有關商業、會展業、電子商務發展的“十二五”規劃。
重大功能性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去年年底,2011年國家有關部委和市政府合作共建的項目,如“中國博覽會會展綜合體”啟動建設,上海市國際技術進出口促進中心正式掛牌。首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籌備正在推進等。
貿易和投資公共平臺啟動建設。外高橋國際貿易示范區建立了汽車等十個專業化進口貿易平臺。中國(上海)網上國際貿易中心平臺去年年底開通。上海海外營銷促進中心掛牌運作,上海國際設計與貿易促進中心、上海國際貿易技術標準服務中心等外貿公共服務平臺已啟動……
商貿流通改革創新步伐加快。2011年,上海被列為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率先在城市共同配送、現代商貿服務功能區、國際貿易中心公共平臺等貿易流通領域開展試點。抓住營業稅改增值稅試點機遇,大力推動服務貿易、與貿易相關的服務業發展,推進專業服務業管理模式創新。同時,My Steel鋼鐵價格指數被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啟用,上海石油交易所的液化天然氣價格成為行業的指導價格。
對外開放領域和方式不斷深化。商務部在上海批準了第一家以跨境人民幣出資設立的外商投資融資租賃公司。推進外高橋保稅區貿易便利化創新試點,實施進口機電產品審批專線。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已累計吸引跨國公司地區總部393家、投資性公司259家和研發中心349家,在綜合保稅區內再投資設立飛機(船舶)項目子公司、獨資郵輪船務公司、合資養老服務公司等領域實現“零的突破”。
全方位多層次的協調共建機制初步形成。市政府成立了上海市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工作推進小組,制訂《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重點工作及分工(2011-2012年)》。商務部與上海市以推進中心建設為核心全面建立合作關系,明確了23項部市合作重點工作。市人大、市政協關心支持,市區聯手。
“軟硬”并推 在項目、創新和保障上下力道
張新生提出了中心建設的下一步打算,主要圍繞“硬件”(項目),以及“軟件”(創新和政策)展開的。
全力推進戰略性項目建設。力爭虹橋商務區國家會展項目2014年底前竣工,引進和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品牌展會。辦好第一屆中國(上海)國際技術進出口交易會。著重突破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中的體制機制瓶頸,探索項目管理新模式等。
聚焦平臺項目提升。進一步發揮外高橋保稅區國家進口貿易示范區功能,以國際貿易常年展示交易中心、國別商品中心和進口商品中心等為主要載體,增強進口集散功能。積極爭取新浦江輕工產品出口創新基地成為國家級基地。推進海外招商、組展、商品營銷工作。依托國際跨國采購大會平臺,試點建設跨采園區。做大做強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積極籌建國家級服務外包交易公共平臺。打破傳統商貿模式,建設集要素集聚、采購交易、設計研發、品牌發布、展覽展示、現代消費等為一體的現代商貿服務功能區。
突出貿易領域創新發展。更加重視和支持各類新型商業業態、新型商業模式創新發展。支持流通企業更好地發展連鎖經營、電子商務、共同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研究制定有針對性的促進消費政策措施,大力挖掘新的消費增長點。二是拓展總部項目內涵。積極引進研發中心、結算中心、運營中心、設計中心等事業部和功能機構。鼓勵在滬跨國公司重組、整合相關資源,積極培育本土跨國公司。三是大力推動貿易方式轉型發展。協力推進口岸通關模式改革,提高通關便利和效率。整合提升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功能,建設市場開放和貿易便利的示范區域。以各類新模式、新業態和新領域為重點,大力發展服務外包,提升高附加值、知識密集型的流程設計和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比重。進一步推進對外文化貿易和中醫藥服務貿易發展。
研究探索相關政策保障。推動《上海市推進國際貿易中心建設條例》盡快出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國發[2012]39號),抓緊制訂出臺本市實施意見。積極推進海關與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的聯網,實行“一次錄入,同時申報”,推進電子口岸改革試點,研究探索跨境支付和自然人流動。穩步擴大金融、物流、電信、商務服務、節能環保服務等服務業開放,簡化專業服務業審核程序。探索擴大上海綜合保稅區國際貿易示范功能,等等。
變問題為成績 化挑戰為機遇
張新生針對記者對食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系統的提問指出,在肉類食品追溯體系建設的基礎上,上海在全國率先建立蔬菜的追溯體系,目前正在建設過程中。從去年開始提出一些新的食品安全追溯項目,牛羊肉開始列入,今年又把糧食安全追溯體系列入其中。他肯定地說,“我相信通過幾年努力以后,一定會把整個進入上海市場的食品全部納入到追溯體系里面去。”
針對記者有關提問,張新生直言國際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對上海確實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他指出,這對上海產業結構調整也是一種機遇,“就是說上海如果能夠運用好自身的金融、貿易、航運等各方面的人才,以及國內外流通的便捷性,就可能體現出相對于國內其他區域的領先優勢。”他還提出了發展外貿的想法:加大自有品牌自有技術產品、裝備制造業成套設備的出口,加大海外營銷的推介力度,加大服務貿易的出口,加大出口產品基地的建設力度等等。
此外,有記者提出,有媒體稱一些跨國公司總部由于種種原因搬離上海。市商務委副主任陳先進答道:“今年的1-9月份,上海一共認定的跨國地區總部是40家,投資性公司19家,研發中心15家。世界500強美國金佰利公司、日本最大的農業機械制造企業久保田公司相繼成立了中國地區總部……”他還指出,截止到今年9月份,有近60家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了亞太區總部,或者說是亞洲區總部,等等。他再次舉例稱:“拜耳公司最近也決定了要把材料科技事業部全球總部的部分職能轉移到上海。新通用公司在上海宣布成立國際運營總部……IBM公司把新興市場總部設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