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欽偉

與黨的十七大報告相比,黨的十八大報告針對人大工作提出不少“新話”,吹響了人大新征程的前進號角。
與十七大報告有所不同的是,十八大報告以“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為題、以專節對人大工作作了闡述。這一提法強調了黨的“支持和保證”和人大作為“載體、途徑”發揮作用的最終目的,即人民行使國家權力,也強調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形式為行使國家權力。行使國家權力不是無序的,更不是“天下大亂達到天下大治”,報告隨后跟了一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目的和制度保障明確了,可以說衡量人大工作的標準也隨之明確,即能否通過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讓人民切實行使國家權力。人大在黨的領導下開展工作,這也應是衡量人大堅持黨的領導的標準。誰來衡量?當然是黨和人大的“服務對象”——人民。目前,人民主要通過代表審議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來評價衡量,可探索開辟更多渠道讓人民直接評價,更好地督促推動人大工作。
如何做到“支持和保證”?人民是通過人大行使國家權力的,十八大報告將十七大報告中“支持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履行職能”明確為:“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發揮國家權力機關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監督、決定、任免等職權。”毋庸諱言,由于種種原因,一些群眾干部仍把人大視為履行程序的“橡皮圖章”。十八大報告則進一步強調了人大地位作用,還重申了十七大報告提出的“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
十八大報告不惜筆墨細數“支持”重點。“加強立法工作組織協調”,可以看出,人大是組織協調的主體,不是被組織協調方。要組織立法相關方參與,協調各方關系,協調處理權力與權利、權力與責任、權利與義務關系,以及各種利益關系等。“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加強對政府全口徑預算決算的審查和監督。”除了強調人大與“一府兩院”之間監督與被監督關系,還明確了監督重點,即“全口徑”預決算監督,這與預算法修正案草案“各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應當納入預算”的“口徑”是一致的。預算監督是民主政治核心要素之一,加強預算監督可從源頭上遏制腐敗,這就增加了人大作為“法治鋼印”的硬度。
支持人大,最終是為了“支持和保證”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十八大報告提出:“提高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降低黨政領導干部代表比例。”不是說黨政領導干部代表職責沒有正確履行或履行得不好,而是很多黨政領導干部本身就是被監督對象即“一府兩院”組成人員,至少客觀上對代表職責履行存在一定不利因素。而提高“基層一線”代表比例,國家權力的直接行使將更多“飛入尋常百姓家”,也會使得人大更為有效地履行監督等職責。
為此,十八大報告還提出:“在人大設立代表聯絡機構,完善代表聯系群眾制度。”憲法規定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但每個公民事實上不可能直接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公民通過選舉代表、由代表組成國家權力機關行使國家權力。在當前社會矛盾多發期,必須暢通利益訴求有效表達、公民政治參與的主渠道,而解決代表向選民負責的問題尤為突出。設立代表聯絡機構,完善聯系群眾制度,則提供了場所和制度的保障。對代表而言,既提供了聯系選民的便利,也是一種約束:有了場所和制度,即使不情愿也得去和選民見面。這樣可以推動代表依法履職,從而推動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履職,進而推動“一府兩院”依法履職。如此,“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就能更好地實現“環環相扣”。
人大依法履職能力關系“人民行使國家權力”實現程度。與十七大報告相比,十八大報告除了對常委會,還對專委會提出優化知識和年齡結構的要求,并提出提高專職委員比例,其落腳點則是“增強依法履職能力”。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上,人大應主動適應“要更加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等要求,在政治體制改革中發揮應有作用,將十八大報告精神化為讓人民滿意的行動和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