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錚



一個偉大的號召從人民大會堂發出。
一個偉大的目標樹在了中國人的心中。
美麗中國,成了全中國人民的可感、可知、可觸摸的美麗愿景。
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13億中國人向著美麗中國前進、前進、前進進!
在我國,對生態、對環境、對資源,經歷了一個從無意識、忽視、輕視,到意識、正視、重視的過程。
從確立環境保護為基本國策,到確立可持續發展戰略,再到提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最終提出建設生態文明,中國共產黨的生態文明思想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萌芽,日益成熟。
毛澤東倡導讓祖國很美麗
歲月荏苒。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共產黨的生態文明思想逐步形成。
戰爭年代的彈雨腥風,革命時期的你死我活,中國共產黨一心帶領人民大眾推翻壓在身上的三座大山,建設一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老一輩的革命家們有著樸素的生態理念,毛澤東還曾提出過“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等論斷,陜甘寧革命老區也有可圈可點的林業實踐。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發出的“綠化祖國”號召,一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目標和行動指南。中國林業教育學會理事長楊繼平的著作中記載,毛澤東多次在中央重要會議上提出,實行大地園林化。
1958年8月,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要使我們祖國的河山全部綠化起來,要達到園林化,到處都很美麗,自然面貌要改變過來”。
“農村、城市統統要園林化,好像一個個花園一樣,都是頤和園、中山公園”。
1959年3月,《人民日報》正式發表“實行大地園林化”的指示。
生態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只是表現形式不同,面臨的問題不同,問題的嚴重程度不同。
全球性的環境保護在1972年進入了新的階段。其標志是第一次國際環保大會——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的舉行。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我國派出了30人的代表團,參加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周恩來特別指示:“要通過這次會議了解世界環境狀況和各國環境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影響狀況和各國環境問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影響,并以此作為鏡子,認識中國的環境問題。”
中國也開始意識到了需要認真對待發展中遭遇的環境問題。1973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通過了我國第一個環境保護文件,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次年國務院正式成立了環境保護領導小組,連續三年下發了相關文件。此后,中國不僅成立了專門的環保機構,還把環境保護上升為基本國策。而作為執政黨的重要執政方針,十五大報告提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此時的中國,人口眾多,困難重重,生態惡化,環境失衡,資源枯竭。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矛盾,擺在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的面前。
從難以顧及環境問題,到開始重視環境問題。這對中國而言,是一個進步。
綠化祖國要一代代堅持下去
一代偉人鄧小平,在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中功不可沒,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建設理論。
在他的倡導下,生態保護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軌道。1978年3月,我國在第三次憲法修訂中,明確規定了“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把環境保護上升到憲法的高度。《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森林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地管理法》和《大氣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出臺。1983年12月,環境保護正式確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人口眾多,是中國環境問題的特殊性之一。鄧小平努力讓人們認識到“人口多”給資源、環境帶來的壓力。他重視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曾多次強調:“中國的國情要求我們注意經濟建設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性。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加強保護和改善環境,使環境保護和經濟建設同步發展。”
“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盡管實現起來很難,但中國還是為此努力著。
1981年夏天,特大洪水災害引起鄧小平的關注。他指出:“全民義務植樹運動不僅要搞,而且要大搞”,“植樹造林,綠化祖國,是建設社會主義、造福子孫后代的偉大事業,要堅持二十年,堅持一百年,堅持一千年,要一代一代永遠干下去。”
在他的倡導下,當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屆四次會議通過了《關于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植樹播綠成了公民法定性的義務。
從那時起,每逢春天來臨之際,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植樹,在全社會倡導植樹、愛綠新風。
生態安全、生態建設漸成熱詞
江澤民同志在繼承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他相繼提出了“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環境良性循環”等與生態文明相關的概念,并且進一步將內涵更加明確。
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的提出,是一個顯著的標志。
“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江澤民指出,可持續發展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和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我們倡導的發展,既要考慮到當前利益,又要為子孫后代著想。他在十六大報告中強調,中國要走的道路,是“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的道路。
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一個顯著的進步。江澤民明確提出了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思想。他強調:“要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使人們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和生活。”
他認為,促進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就是要正確認識人和自然的關系,正確把握自然規律,自覺按照客觀規律辦事,科學利用、改造和保護自然。
除此之外,他還積極倡導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制度的思想。他強調,環境保護不能單純地依靠政府,還必須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動員公眾參與,使環境保護工作形成社會合力。1998年,他在一次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制度,鼓勵群眾參與環境保護”。
生態文明首次寫入黨代會報告
中國政府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開始提及生態文明。1999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寶說,“21世紀將是一個生態文明的世紀。”
從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們黨一直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十七大首次提出了“生態文明”理念,首次把“生態文明”寫進黨代會政治報告。
2005年3月,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大力推進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2005年7月,國務院頒布《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要求“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2005年10月,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一五”規劃建議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
2006年3月,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進一步強調,“落實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要求“以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2007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并對其主要任務作出部署。十七大報告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
生態文明是一種超越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更為高級的人類文明形態。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十七大的理論創新成果,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是實現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基本要求,也是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國際化主動承擔大國責任的莊嚴承諾。
我國將建設生態文明納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十七大首次把“生態文明”概念寫入黨代會報告,生態文明的理想第一次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十八大將生態文明提到新高度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如是說。
十八大報告獨立成篇論述生態文明。由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形成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系統化、完整化了,上升到了理論高度。這是我黨對資源環境保護、節能減排一系列戰略思想方針的再概括和再升華。
曾經的單一、行業性、專業的行為,如今擴展成為全黨、全國人民共同的使命。
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并作出闡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更加完善,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有利于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明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景更加誘人:美麗中國。四個字的詞語,為人們描繪的卻是一幅實實在在的畫面。
生態文明建設與人民群眾的關系更加緊密:“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這有利于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激勵、感召更多的人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事業中來。
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各方面,就不是某一方面,某些方面,而是方方面面;全過程,就是自始至終,每一個環節;生態文明建設的目的更加明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的任務更加清晰: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二、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三、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四、要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的措施更加得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更加深遠: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
美麗中國,已經啟航
從“與天斗,其樂無窮”,到意識到“與天斗,其樂無,窮!”這是一個進步。
從人定勝天,到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再到可感、可知、可觸摸的美麗中國,中國人民在黨的執政理念不斷引領下闊步前行。
什么是美麗中國?十八大報告用了天藍、地綠、水凈三個具體而形象的詞匯表述。空氣、水、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是生態環境的最重要的要素。這些陽光、溫馨、充滿詩意的詞匯,為人民描繪出了未來的中國:
清澈見底的河水,充滿負氧離子的茂密森林,風吹草地見牛羊的草原……絢爛春花,百鳥鳴叫,明月高懸,星光閃爍……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國共產黨人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中華民族的子孫后代負責,對全球的生態安全負責。
天藍、地綠,水凈,靠什么?當然要靠你、我、他的共同努力。
美麗中國,已經起航。盡管前面會有驚濤駭浪,會有礁石險灘,但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我們一定能夠到達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彼岸。
“我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責編:耿國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