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布局,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必將成為我國在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有力保障。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林業工作,社會資金也逐漸向林業行業聚集。怎樣使社會資金更好地投入林業建設,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揮更大作用?就這個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國家林業局黨組成員、中央紀委駐局紀檢組組長陳述賢。
《綠色中國》:陳組長,您好。我們知道在綠化國土、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的事業中,民營企業是一支越來越重要的力量,請問我國非公有制林業的具體情況
如何?
陳述賢: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林業工作。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頒發了《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召開了全國林業工作會議和首次中央林業工作會議,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作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決策,明確了新時期林業的“四個地位”和“四大使命”,為我國現代林業發展指明了方向,對林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10年來,全國林業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林業發展之路,我國林業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過去10年,全國森林面積由23.9億畝增加到29.3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6.55%提高到20.36%,森林蓄積量由113億立方米增加到137億立方米,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由20世紀90年代后期年均擴展3436平方公里變為年均縮減1717平方公里,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向“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在全球森林資源總體減少的情況下,我國成為世界上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和生態治理成效最為明顯的國家。全國林業總產值從2002年的0.46萬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3.06萬億元,我國已成為世界林產品生產和貿易大國。
這些成績的取得,其中也凝聚著民營企業家的豐富智慧,飽含著民營企業家的辛勤汗水,充滿著民營企業家的突出貢獻。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林業體制機制不斷理順,發展環境更加優化,廣大民營企業家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踴躍參與林業建設,在全國形成的一股投入林業、建設林業的熱潮,極大推進了我國林業事業的發展。目前,非公有制林業以年均30%的增速迅猛發展,而且涉足領域更加廣泛,建設內容更加多樣,合作方式更加多元。可以說,非公有制林業已經深入到林業建設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已經成為推動林業建設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為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非公有制林業貢獻越來越大,已成為生態建設的基礎力量。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開,我國南方集體林區相繼啟動了自留山、責任山的劃定工作,這標志著非公有制林業發展開始起步。30多年來,非公有制林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林業“三定”至80年代后期,由于自留山、責任山的劃分和林業生產責任制的落實,集體林區出現了大量以家庭經營為主體的造林大戶;二是從上世紀90年代初,在全國推進“滅荒”的進程中,各地通過拍賣“四荒”(荒山、荒溝、荒沙、荒灘)等形式,鼓勵“誰造誰有”、“誰投資誰受益”,大力發展經濟林和速生豐產用材林,承包、租賃荒山和股份合作等林業開發實體大量涌現;三是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后,特別是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推進,體現效率優先原則的非公有制林業得到迅猛發展,為我國生態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全國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近8年來,國家林業局、全國工商聯、中國光彩會聯合表彰的“光彩事業國土綠化獎”的民營企業就達163家,他們各家平均植樹造林規模超過5萬畝,投資超億元,堪稱生態建設的骨干企業。根據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調查,在我國有林地面積中,國有7246.77萬公頃,占39.95%,集體所有10891.32萬公頃,占60.05%。在集體所有的林子中,基本上都是非公有制林業。“十一五”時期,我國人工造林面積6200萬公頃,非公有制造林占全國造林總面積的60%以上,比“十五”期間攀升20個百分點,成為生態建設不可低估的基礎力量。
二是非公有制林業充滿活力,已成為推動林業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非公有制經濟以其產權明晰、利益直接、管理自主、經營靈活、融資渠道多樣、與市場結合緊密等獨特優勢,成為林業產業發展中最具活力和生機的元素。最近10年,我國非公有制林業年均增速超過25%,股份制企業、民營企業正在日益成為林業產業發展的主導力量,外資、合資等一大批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企業正在強勢崛起,基本改變了國有林業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在林產工業發展的總投入中90%以上是民營資本,全國非公有制經濟總量占全國林業總產值的50%以上。從產業門類看,從事第一產業的造林、育苗、花卉及野生動植物種養業等,非公有制經濟占產業總值的73.5%;從事第二產業的人造板、竹藤和森林食品、飲料等,非公有制經濟占產業總值的94.2%;從事第三產業的林產品批發零售貿易業和森林旅游業等,非公有制經濟占產業總值的61.8%。從產業投資看,根據各省林業部門的統計,近幾年企業和社會投資林業建設的資金占林業總投資的80%,部分地區已經達到90%。從總產值看,2011年,全國林業產業總產值達到3.06萬億元,比2010年增長34.32%,其中多是由非公有制經濟創造的。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民營經濟相對發達的省份,其林業產業總產值均已超2000億元。
三是非公有制林業作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已成為改善民生的主推力量。“十一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作出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決策部署,依法將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通過家庭承包方式落實到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戶,確立農民作為林地承包經營權人的主體地位,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再次成為深化林業改革的突破口。截止2011年底,全國已有26個省區市基本完成明晰產權任務,勘界確權1.73億公頃集體林地,占全國集體林地總面積的95%。8379萬農戶拿到林權證,4億多農民直接受益。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帶動下,非公有制林業再次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億萬林農和民間資本興林致富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權威數字表明,2550個林改縣農民林業收入占人均年收入的比重,由2009年的12.96%增加到20%以上,重點林區縣超過60%。全國每年帶動4500多萬農民就業,占農村剩余勞動力的37.5%。全國林地直接產出率已由2003年的1260元/公頃提高到2010年的2970元/公頃。
實踐證明,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有利于增加林業發展的投入,加快森林資源的培育和開發利用;有利于促進林業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全面提高林業建設質量和效率;有利于加快林業發展理念轉變、經營機制創新和管理體制改革,增強林業發展的生機與活力,促進林業向基地化、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方向發展。
《綠色中國》:請問在未來的時間里,我們將采取怎樣的措施,來支持和保護非公有制經濟體參與林業建設的熱情?
陳述賢:當前,我國林業進入到轉型升級、全面跨越的關鍵時期。一方面,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能源資源和環境壓力加大,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加劇。加快林業發展,增加森林資源和生態總量,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必需的生態承載能力,有利于逐步擺脫拼資源能源、以犧牲生態為代價的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快林業建設已成為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選擇。另一方面,改善民生已成為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享受良好的生態,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綠色的食品,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新需求,這些民生問題都與林業息息相關。這不僅為非公有制林業大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也為非公有制林業發展創造了廣闊的空間和舞臺。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高舉生態林業和民生林業兩面大旗,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加快林業行政職能轉變,穩步推進林業改革,切實理順產權關系,努力為非公有制林業發展創造更加優越的環境,使非公有制林業在改善生態和改善民生方面增添內在動力,做出更大貢獻。
一要提高認識,著力完善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是我國國情林情和現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是適應市場化、社會化、國際化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力發展非公有制林業,是提高林業市場化程度,促進林業改革開放,動員調動依靠社會各方面力量發展林業的必由之路,是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要不斷完善和加快各項林業改革,從根本上打破束縛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的條條框框。要進一步理順財政、金融、項目、稅收等政策,促進林業產業優化升級,促進企業科技創新。要建立健全林業行政管理服務體系,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來促進非公有制林業大發展。
二要加強引導,著力把改善生態和民生作為發展非公有制林業的核心任務。林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有兩條,一條是改善生態,一條是改善民生。這是林業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務和職責。要進一步完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國有林場改革試點,用利益機制引導非公經濟大力參與國土綠化,改善生態,夯實改善民生的生態基礎和資源基礎。要大力引導發展林下經濟,實現長中短相互結合,上中下復合經營,確保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要大力引導民營資本投資各類林業產業,把促進各類非公有制林業發展和就業增收結合起來。近幾年來,不少地方通過發展林業產業,讓農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充分顯示了林業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生命力和獨特作用。
三要加快升級,著力提高非公有制林業發展的質量和水平。林業產業是一個發展前景十分光明的朝陽產業,它所提供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是改善民生、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新需求的重要方面。但長期以來,林業產業整體水平不高,技術設備現代化程度低,產品技術含量低,精深加工產品少,產品附加值低,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制約了整個行業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按照《全國林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要求,大力培育10大林業主導產業,在進一步壯大產業規模的同時,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積極培育特色林產品加工企業。要因地制宜地培育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鼓勵提倡“一縣一業”模式,突出區域發展重點。要加快《國家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出臺,逐步培育形成一批規模大、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明顯的林業骨干龍頭企業,為促進林業產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做大做強富民產業探索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