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莉
摘 要:本文構建基于實踐導向的科研能力培養“五力協同”模型,并以“項目式學習(PBL)”實踐教學模式為載體,結合公共管理類課程教學實驗總結,從課內PBL與課外PBL兩個方面構建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實踐教學模式,以期為高校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探尋以實踐為導向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科研能力實踐教學項目式學習(PBL)
中圖分類號:G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a)-0152-02
1 引言
創新與競爭是當今時代的顯著特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亦是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目標。《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人力資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人才培養與儲備成為各國在競爭與合作中占據制高點的重要手段。大學生是未來創新型人才的儲備庫,其創新能力對國家的整體創新實力將產生重要的影響。科研能力是大學生在學校階段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對于構建學生創新思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必要。尤為重要的是,對于大學生未來的就業、創業,創新性的科研思維對于塑造創新型的人才具有重要的功能導向。
國外對于大學生發展科研能力給予高度重視,普遍把研究性學習和科研訓練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措施。英美等一些大學都相繼把指導大學生的科研列入學生的課程體系,例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本科研究機會計劃”設立了大學生科研學分。近年來國內許多學校也進行了廣泛的探索,如研討型教學模式、案例型教學模式、大學生科研創新平臺模式等等。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是,目前國內高校教學,尤其是公共管理類學科的教學中,針對性強、可操作的科研能力培養模式較少,尤其缺乏以實踐教學為導向的科研能力培養模式,未能將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相結合,融入日常教學與實踐。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創新型社會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為目標,試圖構建具體、高效的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實踐教學模式。
2 基于實踐導向的科研能力培養“五力協同”模型
在創新型社會環境下,大學生應具備的科研能力應歸納為五種能力——問題發現能力、系統籌劃能力、方法運用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科研營銷能力。科研能力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五力協同,共同運作下場域的疊合。
(1)問題發現能力。
對于自然科學或社會科學的進步,問題發現的能力或者稱提出問題的能力甚至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對于問題的直覺性發現是科研思維的基礎動因。對于問題興趣性的探索、發揮主動性去研究是科學研究得以持續的動力。問題發現能力對于每個個體都不同,源于每個個體的理論與實踐體驗,實踐體驗更為重要。問題發現能力意味著一種創新機會的開始。
(2)溝通協調能力。
現代社會的科研或工作,僅僅依靠單個人的努力顯得遠遠不夠,更多的情況下需要團隊協作,共同達成目標。團隊成員的互補性、群策群力有助于一個共同目標的達成。團隊成員分工協作、溝通協調將會成為常態。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將使團隊成員厘清各自的目標,為共同目標的實現增強向心力。
(3)系統籌劃能力。
關于系統工程,錢學森認為:“系統工程就是從系統的認識出發,設計和實施一個整體,以求達到我們所希望得到的效果。系統籌劃能力對于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而言,對于整體解決擬探索的科學問題,從設計到實施,如何達到既定目標制定了詳細的前期準備、方法步驟與計劃方案,有助于學生科研目標的整體計劃性的培養。
(4)方法運用能力。
有效率的達到既定的目標,方法的選擇事半功倍。科研能力的培養,在方法運用和選擇上,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從理論上可以儲備多種分析方法。如管理學科,比較分析、社會調查、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等。但是必須結合實際問題,以實踐為導向來選擇設計最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法。
(5)科研營銷能力。
科研的最終目的是應用于實際,對實際具有指導作用。尤其是管理學科,科研產品品的價值往往不能充分的體現。因此,如何將團隊達成的科研產品推銷出去,或者去獲得前期的資助來完成自己的科研產品,需要具備一定的科研營銷能力。具體包括演講表達、創意設計、文案展示等等能力。
在以上的“五力協同”模型中,綜合科研能力的培養需要以實踐教學模式為導向。《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重點提出要支持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強化實踐教學環節。錢學森曾說說:“我認為(教改),應該采用客觀的、半經驗半理論的方法,有點理論的指導,但更多的還要靠經驗,靠實踐。”科研的目的是為實踐服務,應該注重以實踐為基礎,以實踐為導向。
3 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分析——以公共管理類課程PBL為例
針對前文提出的科研能力培養目標,筆者認為“項目式學習”(PBL,Program Based Learning,基于項目的學習)這種實踐教學方法能夠很好的整合五種科研能力培養目標,是一種能夠結合日常教學、易于操作的培養模式。筆者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對“項目式學習”進行過實踐,以下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對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具體實踐教學模式進行初步探索。
PBL是通過進行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實踐教學活動的培訓方法。這種方法起源于美國,盛行于德國。在科研能力培養上,PBL能夠通過項目的整合運作與分解協作,潛移默化的培養學生科研能力。 它的最大特點是以科研的思維將教學目標具體化,通過完整的項目設計激發學生學習知識并應用到實踐的興趣。
對于公共管理類課程,以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為目標,本文以“項目式學習(PBL)”為載體,可從課內PBL與課外PBL兩個方面構建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實踐教學模式。
(1)課內PBL實踐模式。
結合PBL的核心目標,研究最佳的PBL實現方法,建立科學的流程體系,設計實施流程。重點是確定課內PBL項目內容、任務要求、工作計劃。根據公共管理類課程的特點,選擇的具體項目為“國家級基金申請項目”的模擬申請,主要目標包括三個步驟模塊和五個目標工程,來綜合鍛煉大學生科研能力的“五力協同”,即問題發現能力、系統籌劃能力、方法運用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科研營銷能力。三個步驟模塊為:確定主題——模擬申請——模擬答辯。五個目標工程:申請一個課題、發起一次討論、寫作一份申請、發表一次演講、模擬一次答辯。
具體步驟為:
首選,確定主題。
教師確定項目執行規則。包括項目要達成的目標、合作講解國家級基金申請的基本要點,根據課程的前期基礎內容介紹,宣布備選題目或學生進行自由選題。學生4-5人一組,組成項目團隊,分工協作,在前期理論文獻的搜集、加工、整理地基礎上,結合初步的社會調研,完成基金項目的題目確定工作。此步驟重點鍛煉問題發現能力、溝通協調能力。
其次,模擬申請。
以國家級基金申請項目為范本,以團隊為單位,逐漸熟悉基金申請的基本流程,重點以基金文本為范本,研究基金申請項目的各項流程,主要包括國內外進展綜述、研究理論價值與實踐價值、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技術路線、進度安排、資金使用情況等等,進行統籌規劃進行撰寫。在申請書撰寫的過程中,每人至少發起一次討論,發表一次演講。此步驟重點鍛煉系統籌劃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方法運用能力,重點強調以實踐調研、社會調查的方法進行實際調研。用預調研的方法,實際調查并反饋結果。
最后,模擬答辯。
基金申請書撰寫完畢后,交由教師審閱修改,準備模擬答辯。教師請相關老師做答辯委員會成員,模擬基金申請的過程,每個團隊都要進行答辯。最后由答辯委員會綜合評分,判斷優勝方。教師給予證書和獎勵。此步驟鍛煉科研營銷能力。
在實際項目申請過程中,對于科研項目的整個流程,通過相應的步驟都能得到反映。同時,以實踐調研為導向的申請書撰寫,通過各種途徑、利用課余時間進行社會調研,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實踐與理論結合的能力。科研的五種能力在實施的過程中得到了訓練。從學生反饋效果來看,普遍認為收獲很明確,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2)課外PBL實踐模式。
目前的大學不是關起門來搞研究,一定要將學習和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提煉并驗證理論。增強學生實驗和實踐教學,并配套以良好的機制,與就業相結合,應該創新機制,為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提供多種機會。課外項目式學習,可采取以下方法,對學生進行科研能力的實踐鍛煉。
a.聯合實踐。結合我校或校外教學科研單位、企事業單位、咨詢公司等的需求,就核心目標培養的某幾方面,進行科研助理聯合實踐培養,實踐鍛煉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科研能力。以增強學生在實際部門中對科研能力的把握,明確科研能力的培養對學習、就業的實際意義,確立科研意識。
另外,創立高校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養人才的新機制。例如,大學生培養建立以科學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行產學研聯合培養研究生的“雙導師制”,是實踐性教學的新方案。
b.創業規劃。結合專業課PBL自設創業規劃,團隊合作,實現以問卷調研、實際調研為基礎的濃厚實踐氛圍,對相關項目規劃、論證可行性。在實際調查中,學生通過調研,對專業與職業或創業有一定的了解,對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起到實踐引導作用。
以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為目標,以“項目式學習”為載體,從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兩個方面構建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的實踐模式,能夠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或者說從單純聽講和記筆記的被動角色變成主動的探索者,是結合專業課程的學習初步接受科研訓練的過程。
4 結論
科研能力是大學生在學校階段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對于構建學生創新思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及其必要。本文針對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構建基于實踐導向的科研能力培養“五力協同”模型,分別為問題發現能力、系統籌劃能力、方法運用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科研營銷能力,科研能力的培養目標應該是五力協同,共同運作下場域的疊合;以“項目式學習(PBL)”實踐教學模式為載體,結合公共管理類課程多年教學實驗總結,從課內PBL與課外PBL兩個方面構建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實踐教學模式,以期使科研能力培養成為高校系統性、綜合性、常態性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期為高校大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探尋可操性強的創新路徑。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高志軍,陶玉鳳.基于項目的學習(PBL)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電化教育研究,2009(12):92~95.
[3]胡慶芳,程可拉.美國項目研究模式的學習概論.外國教育研究,2003,30(8):18~21.
[4]王海瀾.論作為學科學習框架的項目式學習,教育科學,2003,19(5):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