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春
摘 要: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很多有關電的知識就潛藏在身邊,如何很好地把這些知識和生活結合在一起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感到親切生動進而產生探究的欲望;如何使學生帶著所學的知識走進生活,在應用中體驗、發現,可以采用生活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電工基礎教學時空生活背景
中圖分類號:TUM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a)-0157-02
職業技術教育新課程標準倡導“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明確了課程與現實生活的連續性,要求新課程植根于“學生生活的土壤”,使學生的學習與現實生活充分融合。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電工基礎教學應體現生活化。
“生活化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本專業的學科知識,挖掘其中的生活內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聯系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達到學科教學的生活化。簡而言之,“生活化的教學”應以現實生活為中心,以學生豐富多彩的生活為背景,實現教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歸生活”的理念。
在電工基礎教學中如何讓教學生活化,讓學生體驗到更多新知識學習的樂趣,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1 拓寬的教學時空
傳統的電工基礎教學局限于教室和書本。教學時間固定,教學內容單一。隨著教學的生活化,就必須要為學生提供生活化的空間,教學時間也并不一定要固定在每周四課時上。電工基礎課堂教學可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的拓展過程可以通過多種形式實現。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組織實地參觀,讓學生感受電工基礎的實際魅力。
例如:學習三相交變電流的產生時,可組織學生到臺州發電廠觀看發電機及生產線,還有括蒼山的風力發電場、長潭水庫的水力蓄能電站,這種新型發電場所的科學魅力,帶給學生的是對電工知識的震撼和對本專業的向往;學習變壓器與電動機時,可組織學生參觀附近的變電站,讓他們了解變配電設備,通過實物以及學生自述其所知的變壓器用途,引導學生了解變壓器的結構、變壓的原理等。調動學生的思維,掌握要領和理解原理,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對于初次接觸電類專業的中職學生,通過實地參觀可以了解該專業涉及的知識,明確該課程的學習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這些參觀活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給了他們延伸學習的空間。所以平時更要組織學生參觀工廠、車間,讓他們感受工作現場和專業特點,增強專業自豪感,促進其主動學習。
也可以讓學生走進社會,開展社會調查,參觀電器賣場,參加家裝水電部分等有意義的活動,把電工基礎課置于社會生活中,激起學生學習電工基礎的興趣,為學生打開了一扇扇了解當今社會的窗戶,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電工知識,生活中時時離不開電工基礎。
2 生活化的課堂教學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益,還要老師善于利用。”的確,知識源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可結合教學內容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現有水平,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從感興趣的或平時看得見、摸得著事物入手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感知中,真正學習知識。
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可充分捕捉生活素材,激發興趣;利用實際生活經驗,深入淺出。
針對《電工基礎》課程中概念多、理論分析抽象難懂的特點,講解時應充分利用生活現象,多方面、多角度比較,以更好地認識概念、規律的特征,從而促進學生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主動思考,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如在講解“磁滯”這個概念時,便可用生活中的現象來解釋和啟發。如:我們的學校每天都進行跑操,把跑操的喇叭聲比成磁場強度H,同學比作鐵磁材料,隊形比作磁感應強度B。學校每次以喇叭聲號召同學緊急集合,但同學的集合行動總是難以與廣播的喇叭聲同步,其原因是一個學校同學那么多人,在集合過程中同學之間各自的行動反應程度不同,會不可避免地發生碰撞而影響集隊的速度和時間。從而引出結論:鐵磁材料在反復磁化過程中,磁感應強度B的變化總是滯后于磁場強度H的變化,這現象稱之磁滯。磁滯的產生原因是由于鐵磁材料中磁分子的慣性與摩擦造成的。
再如在講解“磁場對通電導線的作用力”這一節時提到通電導線受到的作用力除以磁感應強度、導體中電流的大小、導體在磁場中的有效長度有關外,還與其所處磁感應強度方向的夾角有關時,便可引入生活中的事物作比喻:家庭晾曬衣物如使用竹桿晾曬。天下雨了,此時橫置著的晾衣桿一下子便被淋濕(因為它與雨線垂直)。但如果晾衣桿是豎置的話,那它就不易被淋濕了(因為它與雨線平行,并以筆桿作示范說明)。現在把均勻磁場當作雨線,把通電直導體當作晾衣桿,自然引出結論:當通電直導體垂直于磁感應強度的方向放置時(900),導體所受到的電磁力最大,當其平行放置時(00)不受力。如通電直導體與磁感應強度方向成a角時,那導體與磁感應強度垂直方向的投影L┻為導體的有效長度,即L┻=Lsina,導體所受的電磁力F=BiLsina。這些事物、現象來源生活,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易于接受,用他們來解釋電工基礎中一些抽象的概念能夠做到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把深刻的道理淺顯化,通過深入淺出,使學生比較容易地從相似的聯系中悟出道理,掌握方法,激發興趣,增強記憶,從而最終達到全面、深刻理解和牢固地掌握教學內容的目的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搞活了課堂,教學收效好。
其次,我們應該重視設置生活背景,使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
當學生掌握了一些電學基礎知識后,可讓學生充當某些角色,如裝潢工人,車間工人等。讓他們運用學到的知識去學著解決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小問題。這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好手段,更是溝通理論和實際的橋梁。這樣可以使電工基礎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發掘問題,激發求知欲望,從而調動他們學好這門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學校資源進行實驗教學,設置類似的生活背景,那是一種靈活的教學方式。在實驗中可以觀察現象, 隨時設置疑難,從而促使學生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還可以對課本上的實驗適當地加以改進,使實驗內容更接近生產生活實際,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如在學習了“配電板的安裝”時可以引發學生去思考兩地控制的連接,對那些基礎好的同學可以適當地加深難度讓他們嘗試一下“三地連接”。又如,學習了如何提高功率因數這部分內容后,除安排安裝日光燈電路實驗外,再增加并聯不同容量的電容器實驗,測量并聯電容后功率因數的變化情況,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電容器在日光燈電路中的作用,在“日光燈排故”中可以讓學生測試一下燈管兩端及鎮流器兩端電壓,讓他們充分理解R-L串聯電路中電壓之間的關系。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數,這樣做既能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且在做的過程中,經老師適當地設疑點撥可拓寬他們的知識面,更進一步地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而對于“交流電動機的構造”這一類有關電氣設備結構的教學時,如果只按書面教材講解,那樣的話就比較死板,學生一般都會感到既抽象難懂又枯燥無味,嚴重影響學習熱情。要解決這一問題,最好的辦法也是利用實物教學,在講解相關內容前,先讓學生看看實物,以提高他們探索元件及設備內部原理的積極性。例如,講解變壓器時,首先可找一臺變壓器通過使用激起學生的好奇再拆開讓學生觀看其結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校興趣,再講解下面的工作原理時,學生就會主動思考,積極配合,并且對所學的知識產生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
3 布置實際應用性作業,回歸生活天地,提高電工基礎應用能力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即學生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中職學生大都面臨馬上就業的局面,所以應讓他們充分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能融會貫通的使用使其學以致用,并能針對實際過程中出現的現象進行分析并解決。因此,在課后布置一些和實際生活相結合的任務,由他們單獨完成或小組集體完成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學習了“安全用電”后,可以組織學生設計并安裝照明電路。讓他們在動手的過程中學會如何根據電路中的負載大小選擇合適的導線和熔斷器,及如何合理設計各元件的擺放和導線的排布;再如在學習了家用常用電源后,可以設疑一下當燈泡、燈管壞了時如何進行應急處理,或日光燈啟輝器壞了如何應急等并讓他們動手試一試。
教學過程中也可以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成立“創業工作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購買所需的器材和工具,也可從學校實驗室租借,由學校提供場所,開展電氣檢修等服務。讓學生在“做中學,邊做邊學”。同時還可以送學生到工廠實習,實現工學結合,提高學生專業動手能力。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善于思考,就能發現,許多生活現象都隱藏著電學中的某種定理,定律。如果在教學中恰當地將定理,定律融人生活實例中進行講解,那么,抽象而深奧的電工理論的教學就會變得趣味盎然,淺顯易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