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平

十年風雨征程,十年春華秋實,退耕還林工程為山城重慶譜寫了林業史上最光輝燦爛的詩篇,引領915萬重慶林農從此奔上了“致富路”。
退耕還林到底“退”下了什么?又“還”給了山城百姓怎樣的實惠?一“退”一“還”之間,是否實現了重慶“山青水綠、盛世興林”的美好圖景?工程的實施又為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鋪就了哪些“新景”?林產業發展情況如何?百姓是否因此而富裕起來?近日,本刊記者采訪了重慶市退耕還林中心主任廖秀云。
綠色中國:十年來,重慶退耕還林工程實施情況如何?
廖秀云:我市自2000年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經歷了試點啟動(2000~2001年)、全面實施(2002~2006年)和成果鞏固(2007年至今)三個階段。截至2011年,共完成國家下達我市退耕還林工程規模1846萬畝,其中2006年前坡耕地退耕還林661萬畝,荒山荒地造林1029萬畝,封山育林156萬畝。工程涉及37個區縣、884個鄉鎮、8112個村、269萬農戶、915萬人。累計投入退耕還林資金175.3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65.9億元,地方投資9.4億元。國家2008~2011年階段驗收表明:全市到期(2003年度及以前的生態林和全部經濟林)退耕地面積528.8萬畝,驗收合格面積528.7萬畝,面積核實率100%,面積保存率均在99.98%;其不合格面積均按國家要求全部整改落實到位;歷年荒山荒地造林面積核實率和面積保存率均在93%以上。由于成績突出,重慶退耕還林工作得到了各級黨政的充分肯定,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廣大農戶的衷心擁護,有關單位和個人多次榮獲國家有關部委表彰獎勵。
綠色中國:重慶退耕還林工程主要取得了哪些建設成效?
廖秀云:通過退耕還林工程的有力實施,全市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農村經濟結構得到有效調整,基本實現了生態建設優先,兼顧農民生計和社會經濟發展“雙贏”目標。全市森林面積增長了135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4%,活立木總蓄積量超過1.2億立方米,自然災害如洪災、旱災、泥石流等明顯減輕,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明顯增多,一些罕見的動植物如云豹、大靈貓、紅腹錦雞、白鷺、獐子、中華雙扇蕨等又重返森林。
綠色中國:重慶采取了哪些措施和辦法保障工程得以順利實施?
廖秀云:首先,我們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政策支撐體系,市政府和相關部門先后出臺了《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意見》、《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完善退耕還林后續政策措施的意見》等文件和管理辦法,全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體系,實現了退耕還林工程的健康有序推進。其次,實施了“四抓四到位”組織管理體系,即抓組織領導,責任落實到位;抓宣傳培訓,思想認識到位;抓制度創新,監督指導到位;抓業務培訓,科技支撐到位,夯實了工程建設基礎。第三,認真編報了工程規劃和年度建設任務,確保工程布局、任務安排和保障措施科學合理。第四,強化了工程建設質量和檢查驗收,處處以“質”為先,以科技為支撐,大力開展了治理違規、違紀等活動,有效遏止違法亂紀案件的發生。第五,積極探索“五個結合”的長效機制,新建起14萬座沼氣池和50萬座節柴灶,完成基本農田改造424萬畝,實施封山禁牧394萬畝,建棚圈面積8039萬平方米。第六,創新了種植模式和經營體制。通過大力發展林下種養殖業,實行以短養長增加農民收入;大膽推行“業主制”、“集中管護模式”、“聯合經營模式”和“流轉經營模式”,使工程質量得到普遍提升之余,成功流轉經營面積88萬畝;加大了招商引資力度,培植龍頭企業20家以上,基本實現全市退耕還林的可持續發展。第七,進一步加強了直補兌現工作,以確保退耕農戶利益。第八,對工程實施分類建檔,各級配備了專職工程檔案管理人員,研發退耕專業管理軟件,實現了全市退耕還林檔案專業化、系統化、規范化和電子化管理。
綠色中國:脫貧致富是老百姓最迫切的心愿,退耕還林是否助山城百姓達成了夢想呢?
廖秀云:退耕還林政策是迄今為止我市最大的一個直補惠農項目。9年來已累計向退耕農戶直接發放退耕還林錢糧補助資金90.8億元,戶平均3410元,人平均近1000元;帶動197.9萬農村勞動力轉向二、三產業,年勞務收入115億元,成為退耕戶增收的重要來源。一些地方變勞務輸出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鐵稈莊稼”。
同時,依托退耕還林發展起來的后續產業經濟效益明顯,全市2008年林業產業總產值達165億元,其中后續產業實現經濟收入18億元,實現林農人平均年增收150元以上,基本實現了退耕地區“減人、增效、留空間”以及“山漸綠、水漸清、糧增產”的目標。
綠色中國:重慶地處長江三峽庫區腹地,請介紹一下退耕還林對長江三峽重慶段產生的影響。
廖秀云:退耕還林對長江三峽的影響是巨大的。通過工程的實施,目前,三峽庫區重慶段水土流失減少了23.9%,形成了“小雨水不下溝,大雨泥沙不下河”;長江輸沙量從1999年的4.04億噸減少到2004年的1.29億噸,土壤侵蝕模數由實施前的5000噸/平方公里·年,降低到3642噸/平方公里·年;滑坡、洪(旱)災、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明顯減輕,滑坡比退耕前減少30%以上。長江沿岸基本形成了“山頂喬灌戴帽,半山果樹纏腰,山下農田林網,村莊竹林環抱”的美麗畫景。不少區縣從中獲利:奉節縣土壤侵蝕模數由1998年的5110噸/平方千米以上減少到3260噸/平方千米,每年滯留泥沙779萬噸,增加蓄水3744萬立方米,累計減少土壤有機質損失16.83萬噸、氮磷鉀損失0.43萬噸,全縣森林覆蓋率由1998年的27.4%提高到2008年的36.7%。涪陵區北山坪緊靠長江邊,該地段山高坡陡、坡度達40度以上,土壤瘠薄,水土流失嚴重,每到下雨時就有滑坡、滾石等情況發生。自2003年啟動退耕還林以來,現已面貌一新,形成枝繁葉茂、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一片蔥綠的景象,過去光禿禿的山坡變成了森林公園,還建起了登山步道、觀景亭等基礎設施,成為人們旅游觀光的好去所。巫山縣對小三峽陡坡進行耕地綠化,培植了新的森林景觀,實現了景區提檔升級……
綠色中國:下一步工作打算是什么?
廖秀云:今年是落實“十二五”退耕還林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全市將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八精神,以國發〔2007〕25號和“全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第二次部際聯席會議暨現場會議”精神為指導,以實施“五大行動”保障森林重慶建設為措施,以著力解決成果鞏固及退耕戶生計為目標,強管理促增效、強產業促增收,穩步推進退耕還林工程實施,為我市率先建成統籌城鄉現代林業改革發展試驗區作出貢獻。
我們的目標任務是:全面完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林業專項年度任務、退耕還林工程配套荒山造林及封山育林年度任務,實現退耕戶依托退耕還林人年平均增收300元,力爭國家在重慶三峽庫區及武陵山區繼續實施坡耕地退耕還林,助推森林重慶年度目標盡早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