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金谷


地處廣西南部的博白國有林場具有厚重的企業文化和光榮的發展歷史。在2009年由于種種原因,進行了多個項目的扣除和移交,導致林場面積大幅度減少,嚴重地影響了企業后續爆發力,使企業在競爭發展中遇到前所未有的阻礙,但博白林場并未因此消沉,反而對組織戰略進行一系列重構,借助7S要素規則,實施“綠色”發展戰略,使企業重新煥發了生機與活力。
所謂7S要素,具體是指:結構、系統、才能、風格、員工、目標、戰略。博白林場的場長劉濤就按照此模型對林場進行戰略重構,以誠信、創新、拼搏、奉獻為博白之魂,以重賞、嚴罰、目標、執行為博白之法,以產量、質量、能耗、人才為博白之形,整體重塑博白林場精神,形成博白林場風格,在戰略上采取通過造林完成國有企業的“綠色使命”,通過縱向一體化戰略選擇實現產業升級。
文化在經濟發展、政治變革、制度演進過程中處于不可取代的位置,其內在向心力往往能夠極大程度影響事物發展進程的方向、軌跡和速度,故企業發展首先要使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博白林場在面臨經營困難時,整個企業自上而下被籠罩在破產倒閉的氛圍之中,企業增長停滯、盈利乏力,員工收入得不到保障,企業陷入惡性循環之中。劉濤上任后,確立了誠信、創新、拼搏、奉獻的博白林場之魂,在林場形成了重賞、嚴罰、樹立目標、強力執行的博白林場制度,關注產品的產量、質量、能耗,并要求形成有能力的人才隊伍。有了這樣的企業文化,員工的工作熱情被激發出來,盡管一窮二白,但是信心滿滿,群情激昂。孫中山說,“人能盡其才則百事興。”可見在健康陽光的文化下,所造就的歸屬感讓員工充分發揮自身潛能,為博白林場的復興埋下了伏筆。
人才是核心競爭力。為了讓員工擁有安全感、歸屬感和集體意識,博白林場做足了功夫。
首先,完善用人制度。采取公開招聘,陽光操作,杜絕任人為親,保證每個新進員工忠實可靠、德才兼備。
其次,關注員工生活、健康。2009年以來,博白林場為全體干部職工進行健康體檢,使廣大員工了解掌握自身健康狀況,同時提高職工醫療費用報銷最高額度,并為困難黨員和職工發放慰問金和困難救助金。
再次,打造溫暖工作家園。博白林場為全體員工辦理住房公積金,林場和職工各負擔一半費用,緩解了職工購房、維修等困難問題,為職工順利落戶提供了良好保障,并逐步推進危舊房改造工程。
博白林場員工在解決看病、住房等問題后,實現了真正的安居樂業,在林場工作起來也無后顧之憂,劉濤場長通過營造博白大家庭實現了林場的空前團結,凝聚力和戰斗力都強于一般企業,在殘酷的商業戰場上打造了一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精英隊伍。
系統發展的關鍵在于通過合理的組織架構實現組織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實現組織內員工目標選擇與組織目標選擇的一致,最終實現共同
目標。
近年來,博白林場在做好黨風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的同時,充分調動班子成員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建立健全了民主監督制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三年來,對全場的重大事項、重大決策進行研究決定,讓職工擁有參與權、議事權和決策權。對職工關心和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如人事任免、重大項目建設、重大物資采購,林產品銷售等事項都在場務公開欄上公示,讓職工有知情權,接受干部職工的監督。
博白林場采取了縱向一體化的戰略道路,在面臨企業虧損、瀕臨倒閉的狀況下,2009年,毅然收回了浩林公司全部股份。林場干部職工憑著團結拼搏的精神、堅韌不拔的毅力、永不服輸的干勁,背水一戰的決心,挑戰極限的勇氣,通過加強管理、降低成本、開拓市場,迅速了扭轉頹勢,創造了扭虧為盈的奇跡。
同時,為了把博白林場打造成“生態環境優美、森林資源豐富、林產工業發達、服務體系完善、林場經濟繁榮”的現代化新型林場,實現產業鏈和林業產業生態鏈的完美對接,博白林場在博白縣城征地300多畝用于建設博白縣林產品綜合交易市場。目標是把該交易市場努力打造成環境優美、設施齊全、風格獨特的商業和生活小區,使其成為全區乃至全國林業系統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林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拋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作用,林業還有凈化空氣、儲存二氧化碳、保持水土等功能。博白林場近三年扭虧為盈、涅重生的整體“綠色戰略”告訴我們:林業要發展也需要眾人翁的責任意識、集約化的生產管理、人性化的員工關懷、制度化的組織架構、前瞻性的戰略謀劃,尤其對于國有企業和林業企業,現代科學管理理念和戰略規劃更不可缺。在林業產業化和現代化過程中,博白林場通過打造企業文化、重塑企業戰略,厚積發展實力,實現綠色發展的路徑過程將會對其他林業企業的發展起到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