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鳳

摘 要:營養風險是指現存的或潛在的營養因素導致患者出現不良臨床結局的風險。主要包括:現存的、與手術或疾病相關的可能影響患者臨床結局的潛在的代謝和營養改變。如何進行營養風險評價,有很多營養篩檢和營養評估工具,但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2002)是第一個從循證醫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基于128個隨機對照研究的風險篩查工具,2002年被歐洲腸外腸內營養學會推薦為住院患者營養風險篩查的首選工具,通過它發現有營養風險的住院患者,其并發癥發病率、死亡率均增高,住院的天數延長,表明營養風險可以獨立地預測不良的臨床結局。針對營養風險如果采取有針對性的合理營養支持,可以有效地改善臨床結局。因此,2005年中華醫學會腸內腸外營養學會分會將NRS2002推薦為對中國住院患者進行營養風險篩查的工作。
關鍵詞:臨床營養風險篩查報告
中圖分類號:G1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b)-0235-01
本文采用NRS2002調查吉林省白城市醫院肝膽胰內科患者的營養風險,營養不足的發生率,為營養支持的合理開展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對象
入選標準:18~90歲住院1天以上,神志清醒,次日8時前未進行手術,獲得患者知情同意。
2011年3月10日至2011年9月30日期間在肝膽胰內科新入院且符合NRS2002評定標準的268例住院患者,其中男性192例,女性76例,平均年齡48.3歲,超過60歲有81例,18至59歲有187例。
1.2 篩查方法
患者入院第二天清晨完成NRS2002營養風險篩查,包括體重指數(BMI)、近期體重減輕、飲食攝入量減少和疾病嚴重程度4項基本內容。
評定包括:
1)營養狀況評分;疾病嚴重程度得分;如果患者年齡超過70歲,再加1分作為年齡調整得分。以上三項得分為營養風險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為有營養風險,小于3分為無營養風險。
2)BMI評定標準:BMI小于18.5,并結合臨床情況判斷營養不足,也可以評3分,有營養風險;BMI大于等于24.0小于28.0時為超重,BMI大于等于28.0時為肥胖。
如果患者因無法站立或嚴重胸腔積液、腹水無法得到準確的BMI值,可以使用血清白蛋白來評定,當血清白蛋白小于30g/L時為3分。
3)統計分析方法:使用SPSS14.0軟件,以a=0.05為標準判斷差異的統計學意義。
2 研究結果及討論
2.1 不同年齡組營養不足與營養風險發生率分析
表1中268例患者中,營養不良和營養風險的總發生率分別為20.5%和37.3%,其中大于60歲年齡組營養不足和營養風險的發生率分別為32%和55.6%,與其它兩組差別較大(P<0.05),可以看出老年患者營養風險發生率偏高,應給予高度重視并實施臨床營養支持。
2.2 不同疾病間營養不良與營養風險發生率分析
表2中268例患者中,分為肝硬化、肝腫瘤和其它項,肝硬化患者營養不足和營養風險的發生率分別為18.8%和39.6%,肝腫瘤患者營養不足和營養風險的發生率分別為23.8%和45.2%,其它疾病的營養不足和營養風險發生率分別為20.6%和34%,通過X2檢驗,得P>0.05,三組間差別無顯著性,兩兩比較差別也無顯著性。
通過以上調查研究分析后證明,肝膽胰內科疾病的患者存在營養不足和營養風險,老年患者相對比較嚴重,還能得出肝膽胰內科的不同疾病患者之間營養不足和營養風險是大致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