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征
摘要:從2009年開始,我國電子書如同朝陽般開始向世人散發出它蓬勃的朝氣,迅速的發展了起來。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子書單一國家市場。然而,新的產品,新的技術,新的平臺不斷地挑戰著我們的想象力,然而我們讀到的內容卻并沒給我們帶來多少新鮮感,內容源的問題,反而令讀者產生困惑,從而阻礙了電子書的發展。本文將結合內容源的問題深入探討國內電子書遇到的瓶頸。
關鍵詞:電子書;電子書內容源;內容源瓶頸;資源整合
中圖分類號:F76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2)12-0102-02
一、國內電子書內容資源發展現狀
電子書是指將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訊息內容數字化的出版物以及植入或下載數字化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訊息內容的集存儲介質和顯示終端于一體的手持閱讀器。電子書是一種便攜式的手持電子設備,專為閱讀圖書設計,它有大屏幕的液晶顯示器,內置上網芯片,可以從互聯網上方便的下載及購買數字化了的圖書,并且有大容量的內存可以儲存大量數字信息,一次可以儲存大約30本傳統圖書的信息,特別設計的液晶顯示技術可以讓人舒適的長時間閱讀圖書。它具有便攜、容易使用、大容量的特點,因此非常適合現代生活。
從2009年開始,我國電子書如同朝陽般開始向世人散發出它蓬勃的朝氣,迅速的發展了起來。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子書單一國家市場。2009年,電子書閱讀器在國內銷量約為50萬臺如果按照平均每臺閱讀器售價2000元計算,這一年國內的整體銷售額就超過10億元人民幣。而IDC報告預測,2011年中國電子閱讀器市場總銷量將達到120萬臺,和2010年比較增長30.1%,銷售額將近2.3億美元。國外有機構預測,中國將在2015年前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電子閱讀市場。我們在高科技帶來的方便愉悅的閱讀中不斷地感受到欣喜和驚奇,也在不斷的想象未來的閱讀方式和數字出版者們會帶給我們更豐富的內容。新的產品,新的技術,新的平臺不斷地挑戰著我們的想象力,然而我們讀到的內容卻并沒給我們帶來多少新鮮感,如果有,也或許是因為閱讀方式的不同帶來的感受。而且由于資源平臺的分散,我們為用什么閱讀器和在哪里下載而感到非常的困擾。因此,國內電子書的內容源令人堪憂。目前國內電子書的內容源主要有五種類型:
1.終端廠商自建內容資源平臺
以漢王的漢王書城和盛大錦書為代表。這些企業不僅生產電子閱讀器也提供數字內容,并且在銷售的電紙書中就已經自帶了很多部沒有版權的書。這類提供方僅支持自身產品,并且獲取讀者喜愛的資源成本偏高。
2.以出版單位的數字內容資源為主[1]
委托硬件廠商提供硬件的出版集團。例如:中國出版集團的大佳閱讀器。內裝了來自其旗下16家出版社的108種暢銷、常銷精品圖書,分為暢銷讀物、文學藝術、政治、歷史、哲學、法律、經濟、科技人文、少兒休閑、其他共10大類,多數圖書是首次出現在在閱讀器上。這種內容提供方擁有優質的出版社資源,工具書,暢銷書等真正的出版方,能夠得到國家項目支持。盡管硬件技術開發不到位,然而大佳網的出現成為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倡導優質閱讀、打造作家與讀者交流平臺的又一重要體現。
3.互聯網內容整合商
例如,龍源期刊網,推出了龍源閱讀器,使用龍源閱讀器的用戶,可以到龍源期刊網更新自己喜歡的雜志,比如“青年文摘”、“北大商業評論”、“中國新聞周刊”、“新民周刊”等刊物。再比如最優質的原創文學的來源地盛大文學推出的云中書城,云中書城結合網絡、手機、IPOD、電視等平臺進行圖書的銷售。
4.移動運營商提供的手機閱讀
中國移動推出的手機閱讀基地已可以提供近10萬冊圖書下載;不收取上網流量費,可以用過手機綁定付費,目前能提供的書籍國內最多。但是該SIM卡僅能上中國移動的網上書城,而不能真正瀏覽互聯網。
5.網上商城提供的數字圖書內容
例如京東商城與當當網。兩者不同的是,當當網將會推出硬件設備,京東商城將會集中精力在平臺的建設方面。這類內容源最大的優勢就是圖書價格的低廉,然而不知道和終端閱讀器是否相容。
二、數字報刊內容資源的問題
正如比爾蓋茨所預言的那樣,電子書正在改變世界。雖然現在還不能斷言電子書何時能夠取代紙質書,但是這一領域正在上演類似數碼相機取代傳統膠片的一幕。不可否認,電子書取代紙質書已經進入倒計時。在中國,國內各大企業都摩拳擦掌的開始抓住這一重大商機。然而他們大多關心的是創新的終端而不是多與出版來說最重要的內容。我們在電子書時代的最開始就出現了種種問題:
1.內容資源平臺的分散[2]
目前,國內電子書生產廠商都是自建內容資源平臺,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資源平臺。而且由于版權原因,電子書不能兼容,比如超星的PDC和方正的CEB。不同的文件格式也只能用不同的閱讀器來讀。比如CAJ格式文件要用cajviewer來閱讀,PDF格式的文件用Adobe Reader來閱讀,移動開發的電子書只能下載G3閱讀器來閱讀。這就使讀者下載和更新內容受到限制,也使我國數字出版機構開發通用的數字出版物的難度大大增加。
2.內容與終端閱讀器的脫節
現在出現了一窩蜂投資開發手持閱讀器,只抓終端,不建平臺。而對于并非閱讀器制造商的其他內容提供商來說,他們所擁有的盤大的資源由于版權和競爭等的因素。造成了電子書無法在統一的公司體系和開放的平臺上發展。而當技術提供商加緊向內容商滲透或轉向時,將內容視為核心資源的出版社卻不再輕易出讓手中的數字版權。因此,電子書出版資源的整合出現了巨大的障礙。消費者總是會有這樣的疑問,到底需要購買多少臺不同廠商的閱讀設備才能看到市場上主流的圖書。
3.內容資源數量少且雷同
國內良莠不齊的眾多企業紛紛進入電子書領域,對于那些終端閱讀器廠商自建的內容資源平臺,每個平臺的內容資源數量有限,而讀者喜愛的資源太少。我國的電子書,例如漢王,與國外的不同,外國的電子書并不預裝內容,而中國的電子書都預裝了大量的數字圖書。但是多數資源都是沒有版權的,已經進入共有領域的作品。例如古典作品,內容也雷同。而且原創內容不足,編校質量低劣。國內的圖書市場,除了教材課本和專業出版,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大眾出版份額。一旦冒出一本引起讀者關注的暢銷書,馬上就會有相近和相似的圖書出現,在數字出版商眼中,為了好的圖書版權他們會花大量資金去購買,包括跟風作品,即使他們知道這些圖書即便購買了版權也下載量不高。
4.數字圖書版權問題
我們總是羨慕美國電子書迅速且完善的發展。但從本質上看,美國電子書市場的繁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完整的數字內容平臺以及完善的版權保護措施,但這是中國所缺乏的。在目前的數字版權與資源共享界限不太明晰的情況下,數字盜版現象十分嚴重。目前,除少數新聞出版單位生產的電子書外,其他大多數電子書都是分出版單位生產的,因此出現了版權和分銷權的問題。然而這卻是制約電子書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而且,傳統版權人進入互聯網后,角色并未做出改變,而運營商和新媒體服務商不肯拿出收入與作者利益分成。所以,當作者和出版社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時,自然就對內容的創新和發展造成了制約。電子書原本是要給讀者以更大的閱讀空間和閱讀選擇自由,現在的閱讀器因受版權所限,都是預先植入一些內容強加給讀者,實際反而限制了讀者的閱讀選擇。
5.內容形式化
大多數傳統出版社只圖形式參與,不圖利益回報。一些出版社僅僅把自己已有的紙質圖書電子化,或把現有內容資源用數字技術儲存附帶贈送,或把已出版的圖書放到網上傳播,沒有贏利模式,更沒有產業發展構思。而且出版社自身的資源比較單一又缺乏有效整合,無法滿足數字出版對海量內容的要求,只能把數字出版僅僅看做紙質圖書的一種輔助手段和內部資源聚合措施。對于出版社而言,大多是各自為戰。有了好的暢銷書,主要是從紙質圖書中賺取利潤,最后了才會想到把書進行“數字化”。
6.內容源在產業形態轉化中難以實現增值
內容資源管理平臺的開發,個性化增值服務的延伸還需要長期的摸索。而單純的網絡商店所提供的圖書又受到如閱讀器不相容等種種因素的影響,使讀者在選擇時受到限制,所以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發展。
7.內容市場混亂
造成這一困擾的原因主要是盜版內容充斥網絡,沒有好的品牌內容。絕大多數的用戶會選擇不要錢的盜版書籍下載,而且平臺上沒有用戶必須要下載的圖書。不同于艾斯維爾等國際巨頭,他們的圖書無論是學術水平或是內容題材都是世界尖端的水平,很多讀者購買kindle閱讀器是為了方便閱讀艾斯維爾出版的圖書,國內目前沒有一家出版社能達到這樣的高度。由于缺乏內容的吸引,用戶購買閱讀器后更多選擇下載網絡盜版資源。
三、對于電子書內容資源發展的建議
數字出版僅僅是出版變革的一種形態,內容永遠是核心,而無論采用哪種技術對內容進行加工;采用哪種技術進行傳播;傳播的終端采用哪種技術產品閱讀,內容的價值都不能被改變。技術只是內容的載體而已。隨著網絡化、數字化趨勢的不斷加強,電子書正成為未來的圖書閱讀終端。對中國電子書企業來講,在全球電子書產業格局尚未形成之前,構建完善的內容運營平臺,形成自主的標準體系,才是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知名產業戰略咨詢機構帕勒咨詢公司分析認為,國內電子書產業必須從內容運營平臺以及上游核心資源兩個維度上進行突破,一方面,在國家相關部門的引導與支持下,構建完善的數字內容運營平臺,從根本上解決電子書發展中可能遭遇的內容危機;另一方面,通過整合產學研的力量進行自主技術創新,掌握上游核心資源電子紙的相關技術,從而建立有利于國內企業發展的行業標準。
1.完善數字版權監管機制;
2.加大著作權人的利益;
3.建立整體性的內容平臺;
4.出版社與新媒體公司的融合;
5.建立專業數據庫。
參考文獻:
[1] 龔捍真,匡文波,王權.中國電子閱讀器發展的現狀分析[J].中國傳媒科技,2010(6).
[2] 張立,石坤.電子書產業發展狀況及趨勢[J].現代出版,2010(9).
[3] Going Mobile: How Publishers Are Solidifying Strategies and Adapting to the Mobile Market[M].Executive Summary November 2010 from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