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麗麗 左菊林
摘 要:培養學生在探索、研究、創新的實踐訓練過程中,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在《砌體結構》課程的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采用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砌體結構教學改革任務驅動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5(a)-0172-01
在當前我國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新形勢下,如何引導學生在探索、研究、創新的實踐訓練過程中,學會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課題。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目的是培養一大批創新能力強、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各類工程技術人才,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證。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是這項計劃的基礎,砌體結構課程的教學如同其它課程一樣也需要進行改革。從運用現代教學方法,結合實際,整合教學內容等方面入手,筆者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運用任務驅動法的一點心得。
1 任務驅動法
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運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產生一種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將傳統的老師為主動施教者,學生為外界刺激的被動接受者,主線為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將再現式教學轉變為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每一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對當前問題的理解,運用共有的知識和自己特有的經驗提出方案、解決問題[1]。它包括創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效果評價等幾個主要環節。“任務驅動”教學法最根本的特點就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
2 任務驅動法的教學設計環節
過去課堂50分鐘大部分是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往往是被動接收者,而50分鐘之間學生的注意力不可能完全集中,大約在25~30分鐘左右時很多同學會走神。如果把教學模式稍作轉變,從“以教為主”轉變為“以學為主”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課堂教學效果和氣氛。因為此時學生已經從被動變為主動,積極參與分析討論問題,在興趣驅動、目標引導、問題導向下,完成知識的學習。在砌體結構教學過程中,筆者采用以下的實施方法。
2.1 明確任務目的
每一堂課老師布置一個或多個學習任務,整堂課圍繞解決這幾個任務展開。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認真地分析教材,確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點和難點,才能準確、科學的設計一個任務。同時,每堂課任務的設計要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出發點,以滿足學生的探究欲望為主觀愿望,以完成教學任務為最終目標[2]。以砌體局部受壓的教學為例,首先引出實際房屋結構中砌體局部受壓的例子,然后設問局部受壓分為幾種?為什么砌體局部受壓范圍內砌體強度會有所提高?通過提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明確完成學習任務后達到的目標。
2.2 任務驅動法的實施
任務提出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實施。老師提出問題后,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搜集和思考,然后以個人或小組的形式作答。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和交流,明確問題的核心點。例如在2.1中提到砌體局部受壓的幾個問題,聽懂老師對于砌體局部受壓應力狀態分析后,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套箍強化”和“應力擴散”兩種作用導致局壓提高的原理。在講完梁端砌體局部受壓承載力的計算方法之后,布置1道課堂習題,讓學生在課堂完成,學生將綜合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點解題,點名將個別學生的解題過程進行當場點評,通過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完成習題的解析。
2.3 任務驅動法的效果評價
通過實施這種師生互動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生在每堂課都要完成預定的任務,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學們在解決同一問題時能夠用不同的方法,防止思維的單一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也會大膽質疑、判斷,并逐步發展他們的創新能力。同時每堂課建立相應量化的學生表現分,這個成績和期末成績掛鉤,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激勵作用。實踐證明,這種方法不僅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而且很適合砌體結構這種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教學特點。
3 總結
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進行教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是圍繞如何完成具體的任務進行的。教師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及實踐作為載體,以任務為線索,精心組織教學內容。教師教學思路清晰,容易使整個教學過程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順理成章;學生目的明確,更加容易掌握學習內容;授課順序就是完成任務的順序,有針對性地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由于教學內容都蘊涵在任務之中,學生必須學會自己思考問題的答案。對學生的要求也不求一個標準,根據學生自身的學習水平可以有多解,這必然有助于學生的自信心的建立。從中可以看到,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之間的觀點、方法得以交流,大家利用集體的智慧一起去完成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現出了團隊協作的精神,為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在新教學法實施的過程中也會遇到新的問題,在今后不斷深化課程體系改革過程中要不斷發現、分析和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努力提高教學水平,為培養更多的“卓越工程師”而奮斗。
參考文獻
[1] 付山明.任務驅動法在《建筑工程測量》課程中的應用探討[J].科技信息,2011,21:239,287.
[2] 馮毅.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應用[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3,17(7):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