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斌
摘 要:隨著我國高校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以及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由國家統包分配向畢業生自主擇業轉變,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了不爭的事實。師范生的就業競爭越演越烈,本文就師范生就業現狀進行分析并就提高師范生就業競爭能力的相關路徑進行研究。
關鍵詞:師范院校 畢業生就業 競爭力
1.引言
據大學生就業網數據中心統計,我國2007年畢業的大學生就業率為69.3%,2008年到2011年的數據呈逐年遞減的趨勢,據專家預測未來幾年的就業形勢將會更加嚴峻。雖然就業率逐年遞減,但單從數據統計來看就業的絕對量還不算很低。但是,隱性失業表現得較為嚴重,專升本或者本考研的人數均統計在已就業的人數中,特別是對于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專升本人數占據就業人數的三成還多。
受就業率持續走低沖擊較大地體現在兩方面人員身上,一方面是大學專科畢業生就業率下滑較快。2008年畢業就業率為43%,然而第二年則迅速下降至低于40%。另一方面師范類院校的畢業生與其他綜合類高校相比較而言的畢業生就業率下降比例非常明顯,基本能達到20個百分點以上。特別是師范院校畢業生的從業技能局限性強所受的沖擊就更大。因此,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不容樂觀,應引起各師范類高校及各級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2.師范院校畢業生就業特點
師范類畢業生與其他專業畢業生有著很多的特殊性。師范生就業技能很單一。師范生在大學期間所學習的知識主要以專業基礎知識為主,并輔助學習一些教育理論、教學方法等方面的知識。從事教學工作相對而言需要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較強的工作能力,而從事其他其技術崗位的工作則顯得能力較弱。并且大多數的師范畢業生都期望畢業后能留在教育系統內工作,即便不能教授大學所學專業而改授別的學科或是去小學或邊遠山區授課基本也都能夠接受。師范類畢業生就業的這種局限性、一元化的擇業目標和方式會受限于當今人才市場的多元化需求。師范類畢業生的就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具有時效性,過了時效就很難就業。一般而言畢業生在畢業離校之前應落實工作單位。若是畢業生在當年沒有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一定時期后師范專業特點就會基本上失去了優勢,也就不得不去選擇其他專業工作與其他專業畢業競爭工作崗位。而且師范生就業很依賴于政策的導向,由于教育是我國的一項基礎性公共事業,師范類畢業生就業狀況不僅受到國家總的宏觀政策的影響,還受到地方政策的導向。地方教育規模擴大,則師范類畢業生就業形勢樂觀,反之則嚴峻。
3.影響師范院校生就業的因素
3.1很多年以前教師是由師范院校分配到各個學校,而如今職業化、社會化,導致職位的競爭日趨激烈。國家教育事業得到發展,將社會各界納入到教育職業的競爭當中,使原來師范畢業生獨自占有市場轉向各類具有教學資格條件的人員一同參與的市場。因此教師崗位的崗位競爭就顯得非常激烈。并且有一些貧困地區的財政收入制約了教育的發展,這些地區大多聘用工資較低的代課教師取代待遇較高師范類畢業生,從而影響了師范院校畢業生充分就業。尤其是專科畢業生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
3.2剛走出校門的畢業生缺乏實踐經驗。當今的用人單位大多數考慮到效益等因素不需要缺乏實踐經驗的應屆畢業生,他們需要的是能直接為他們創造價值的經驗豐富的員工,也不愿花費精力培訓初出校門的畢業生。很多師范院校都忽視了實踐教學環節,在這方面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都很少。大多數只是在最后一學期勉強安排一段時間實習,且還是學生自己找實習單位。甚至有很多學生都不知怎樣備課,就盲目地參加有人單位的試講,其結果可想而知。
3.3大部分的師范畢業生職業技能匱乏。師范院校的服務對象是基礎教育,要求畢業生應具備過硬的話基本職業技能。但是當今的師范類畢業生職業素養參差不齊,板書、備課等職業技能十分匱乏。普通話的合格率大多在百分之六七十之間,這個比例也是有水分的,特別是理科類畢業生更是低得可憐。
3.4自我定位模糊,目標方向不明確。目前,許多畢業生在面對多元化的人才市場時無所適從,不知道什么樣的單位適合自己的事業發展,什么樣的工作崗位是展示自己的平臺。其原因在于當今大學生缺乏對自己的了解,不清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也不知道自己的性格、興趣和氣質,不能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或是不重視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
3.5師范院校的就業指導相對薄弱,在就業渠道方面也日漸萎縮。就業指導對于高校而言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恰當的就業指導能對大學生擇業觀、擇業技巧起到教育和引導的作用。就業指導也包括對學生作為教師職業生涯設計的指導培訓。
4.提高師范院校生競爭力的方法
4.1制訂職業生涯規劃,建立清晰的成才目標。
在進入大學校門的時候,就要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充分了解今后要從事的行業。根據這樣的定位,才可以做充分的準備,千萬不能到了要離開學校的時候,才抱怨大學四年白白浪費了。
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學四年中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大一,重點要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積極參加社團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發掘個人潛力。大二,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為自己制定一個明確的職業目標,特別是要考慮清楚是就業還是繼續深造。大三,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比如模擬面試,制作簡歷等;了解社會需求情況,掌握一定的求職技巧,利用多種渠道收集與就業相關的信息。大四,對于大部分選擇就業的學生而言,就是要總結過去的學生生活,完善求職材料,了解就業政策、就業程序,參加畢業實習,報考國家公務員,以及參加各種招聘會,等等;無論是就業還是繼續深造,同樣都還有一個職業生涯再規劃的問題。比如就業,到單位后對自己的職業發展要有很清晰的規劃,對未來充滿理想。結合社會實際,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定位,從而可以激發自身內部的動力,不斷地完善自己。
4.2掌握師范的專業知識,熟悉教師的基本技能。
學習學科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教師授課技巧的基本訓練,具有運用指示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和運用教學技巧與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4.2.1掌握所教學科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知識;
4.2.2掌握教學手段的基本方法和技術;
4.2.3了解教育行業的導向前沿和隊伍建設的趨勢;
4.2.4熟悉當地教育局的相關政策;
4.2.5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的能力。
4.3參加相關職業資格培訓并通過認證
作為完善就業市場機制的重要手段,職業資格證書已開始在勞動力市場中發揮“就業通行證”的作用,職業資格證書已經被視為大學畢業證書之后的第二塊“敲門磚”。示范專業畢業生建議參加這些職業資格培訓和認證,四六級英語、計算機二級、駕照、教師資格證等。
4.4參加各種社會實踐,盡早了解社會。
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由于用人單位普遍看重實踐經歷工作經驗,因此缺乏工作經驗是高校畢業生相對于社會求職者最大的劣勢。因此,我們從進入學校起就要有意識地進行就業規劃,通過各種途徑尋求實踐機會,為將來的就業競爭增加砝碼。要在加強專業學習的基礎上,重視校內和校外的社會活動,這些活動特別是社會兼職、社會實習等可以引導大學生走向社會,加強實踐學習,熟悉工作流程,豐富社會經驗,拓寬人際關系,是把知識從理論轉化為實踐的重要途徑。
4.5進行正確的自我價值評估,端正求職心態。
在求職過程中,難免會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和打擊,但切忌悲觀失望一蹶不振,人人都應該從失敗中積累經驗教訓激勵自我。頹廢的因素會打擊人的積極性,混淆人的判斷,使人喪失斗志,阻礙其積極前進的道路。在任何情況下,求職者都應該保持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在求職過程中,我們要能正確地給自己定位,估計自己的綜合素質和各方面的能力,將自身優勢與職業信息、市場環境有效結合,從而對自己的職業取向作出正確的自我判斷,最后做到既符合自己的特點或興趣愛好,又滿足社會的需要。面對激烈競爭,我們只要能未雨綢繆,找到適合自己的“充電”方式,不斷提高自身能力和競爭力,再利用這些優勢拓展自己的就業門道,則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并不難。
5.總結
大學生就業難是整個社會的問題,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我認為最重要的就在于大學生自己,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也在于提升大學生自身能力,只要我們是合格的人才,就肯定會有企業愿意要我們,企業永遠需求優秀的人才,自身沒能力,誰也不能救你。由衷希望大學生都能夠從自身實際出發,腳踏實地地培養和提升自身的素質和能力,努力打造自身的競爭力,不斷完善自身綜合能力職業生涯規劃,這是提升就業能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秦克鑄.加強學校內涵發展全面提高教學質量.淄博師專學報,2006.4.
[2]全國大學生就業公共服務立體化平臺.http://www.ncss.org.cn/
[3]在線調查社區網:http://www.51poll.com
[4]齊志敏.當代大學生就業政策解析.當代高等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