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云川
藝術作品的創作風格,指的是作品中表現出的獨特的藝術特色和藝術個性。在美術作品中,通常指藝術家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與眾不同的視覺特色和藝術性格。
本文所討論的并不是藝術作品中的個人藝術風格,而是在學前教育美術創作中如何運用風格元素,引導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創作中形成風格化的美術作品。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美術基礎相對薄弱,他們的創作往往是想到哪兒畫到哪兒,受到表現手法的局限,一幅畫包含了五花八門的方法,各種方法堆積于一幅畫上,作品顯得雜亂而缺乏表現力。
對于他們而言,“風格”就是創作中的一種統一的、可以辨識的印象,這種印象可以是與情感相關的,比如快樂、浪漫、憂郁;也可以是一種純視覺效果,比如黑白、淡彩、白描;也可以是一種技術風格,比如厚涂、薄染、刀刮……雖然這樣的風格化創作僅僅是一種統一的印象,但是如果能讓學生理解這種風格化的作品的魅力,并通過恰當的方法使學生掌握這種風格化創作的能力,他們就能運用自己有限的美術知識,創作出動人的作品。
在教學中,我嘗試了一些方法,這些方法有益于學生理解風格化的創作,能運用自己有限的美術能力,創作出風格化的美術作品。
一、實現創意
在創作課教學之初,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雖然都已經十六七歲了,但是他們在創作上的表現還不如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幼兒園大班的小朋友只要讓他們畫一個主題,他們馬上就可以拿起畫筆,在紙上歪歪扭扭地畫出自己頭腦中的圖像,但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卻往往說:“老師,畫不來?!?/p>
這個現象是很有趣的。學前教育專業的創作課是在三年級才開設的,這個階段的學生已經接受了兩年的美術專業教育,他們儲備了一定的造型基礎、色彩基礎、技法基礎知識。為什么會說“畫不來”呢?
其實,“畫不來”只是一種假象,真實的原因是他們對于創作的一種畏懼。畏懼的原因在于,他們頭腦中的創意需要現實的技術手段完成,而他們頭腦中的創作畫面是完美的,他們對于用有限的技術手段完成這樣完美的創作缺乏足夠的自信。這就是他們畏懼創作的原因。
發現了癥結,解決問題就相對容易了。在第一次的創作教學中,我沒有出示任何成功的創作實例,也不談任何技法,僅僅是討論了創意。我給出了一些創作命題,對部分創作命題提出自己的不同創意。比如《雨》這個題目,我提出了四個截然不同的創意,一個是小城的十字街頭突然下雨了,人們嬉笑著四處奔跑的歡快景象;一個是兩片樹葉為小甲殼蟲遮風擋雨的溫馨景象;一個是江南的雨巷,一個少女雨中獨行的唯美而憂郁的景象;一個是湖邊樹下,一對情侶雨中偎依的浪漫景象,我只為這些創意畫了一個簡略的構圖。這些對一個主題的多樣創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想象,而簡略的構圖也使他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自信。在接下來的主題創作中,他們紛紛拿起畫筆,畫出了自己的創意。不少學生的創意十分獨特,以新穎的思路表現了創作命題。
最初的創作,雖然完全談不上風格化,但是學生們由“不會畫”到“敢于畫”,這勇敢的第一步是十分關鍵的。這一步為以后的風格化創作做好了準備。
二、理解創作中的風格
能表現創意,只是創作的開始,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是未來幼兒的老師,他們應該能獨立進行優秀的兒童美術作品創作,還應當對幼兒的創作起到啟示作用。這就要求他們自身的創作作品是優秀的,是完整的,是風格化的。
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就要從理解風格化創作開始。
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我從他們已有的創意入手進行分析。比如一位同學以《小熊的家》為主題,畫出了一間房子的一角,里面掛著小熊一家三口的照片,這個創意很好,但是畫面上一些局部是線描,一些局部被涂黑了,有些部分還分別用了彩色鉛筆和蠟筆表現出色彩效果。這些不同手法的堆積使畫面顯得花哨、雜亂。于是我把她的構圖重新描了一遍,讓她只使用鋼筆勾線,并用鋼筆或疏或密地裝飾了這些線。處理過后,畫面的效果煥然一新,顯得十分完整。這樣簡單地技術處理所獲得效果使學生深受震動。一種單純的技術手法和多種技術手法相比較,單純的技術手法居然遠遠勝過多樣的技術堆積,這就讓“風格”這個概念深深刻進了學生的腦海,使他們在實際的操作中懂得了“風格化”所帶來的現實創作魅力。
有了這樣的認識,對風格化的講解和分析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我運用了大量學生的創意實例,或修改,或深化,用單純的技術手法,表現一種具有視覺統一性的創作畫面,這些課程讓學生們對風格化創作有了嶄新的認識,從而在他們心中種下了“風格化創作”的種子。
三、風格化創作的實踐
風格化創作對學生的創作能力是一種質的提升,這種飛躍需要大量的實踐活動,也需要大量的優秀作品拓寬他們的思路。
在這個階段,我用了多種方法,讓他們不斷試驗,在實驗中體驗成功和喜悅。
首先是技術的體驗,學生們具備的技術手段,包括簡單的素描效果、黑白效果、勾線淡彩著色、水粉或丙烯平涂漸變、水彩著色、簡單的版畫技術等,這些技術對于他們的創作應用來說其實已經夠了,關鍵是風格化的整合。
在技術體驗上,我讓他們對主題的創意用一兩個詞匯進行簡潔的歸納,比如:熱鬧、懷舊、感傷、激情、動蕩……然后在自己現有的技術中選擇一種技術去匹配這種感覺。這種感覺與技術的匹配,學生經過一兩次實驗,通常就能找到一種最佳的搭配方式,從而表現出自己的創意所需要表現的感覺。比如一位學生的創作主題是《鄉土》,最初他試圖用彩色鉛筆的褐色和黃色涂出一種漸變效果,表現出“厚重”的感覺,但是實踐表明,彩色鉛筆涂出來的效果不明顯,最終的給人的感覺像云彩那樣輕飄飄的,并非他需要的“厚重”感。于是他改用粗黑線勾勒和干墨搽邊,最終獲得了類似于版畫那樣的風格明確、感覺準確的“厚重”效果。
其次是風格表現,學生們理解了風格化,也在學習中體驗到了風格化創作的樂趣,接下來就是要他們學會使用多樣的風格進行創作。
在風格表現上,我讓他們盡可能對一個主題進行多種風格的表現,并爭取作品風格極端化,單純化。比如《回家》這個主題,我就讓他們提煉出至少三種感覺,一個學生提煉出了“悲痛”“思念”“快樂”“團圓”四種感覺的創意,并對四種創意設計了不同的表現風格,其中“快樂”的主題運用了輕快的線描,結合水彩染色;“團圓”的主題運用了素描淡彩的手法,都很好地表現出了主題。另兩種風格和主題不太契合,但是通過兩次新的嘗試,最終也獲得了滿意的創作效果。
最后是細節的深化,這一點也是學生的弱項。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習慣于一幅畫從構思到完成遵循一個固定的模式,比如從勾線,到配色,到修改,到最后形成作品,一幅畫從最初的醞釀就決定了完成的時間和最后的效果。為了打破這種思維定式,我設計了專門的訓練讓他們理解什么是“細節”。比如創作中需要畫一把椅子,我分別設定了5分鐘、10分鐘、20分鐘、40分鐘的時限,讓他們在這幾個不同的時間段內畫完同一把椅子。隨著時間的延長,對細節的描繪越來越深入,學生們在更多的時間中思考怎樣深入刻畫,嘗試表現更細膩的細節,最終理解了深入刻畫的魅力,懂得了時間在創作中的意義。
這些多樣的實踐,使學生不斷地獲得創作成功的喜悅,充分懂得了創作中的風格元素對于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性,使他們在主題提煉、技術運用方面駕輕就熟。盡管他們的基礎有限,手法稚嫩,但是他們創作出的美術作品主題明確,效果明顯,在視覺上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重要的是,技術作為創意的橋梁,在他們的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從此他們的創意不再受技術的約束,他們的想象能夠天馬行空,在畫紙上自由飛翔。這不僅對于學生現有的創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而且對于他們今后從事幼兒教育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