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婧
摘要:創新是近年來我國各界普遍關注的話題之一。隨著經濟發展,社會的進步,大量外國建筑師的設計作品在我國誕生。而我國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建筑師還不是很多,因此,本文提出應加強建筑設計專業在校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提出建筑設計創新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創新能力建筑設計方法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c)-0197-01
創新是近年來我國各界普遍關注的話題之一。作為從事設計專業的人員來講,創新意識更是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作為高校建筑學專業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專業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大量的優秀建筑應運而生。這其中不乏有許多設計來自于國外的優秀建筑師的創造,隨著這些沖擊人的眼球與精神的建筑的崛起,也帶動了國內建筑業的發展與進步,特別是喚醒了建筑師的創新意識。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創新意識應從小抓起。因此,我國高校建筑設計創新教育的比重也在逐年加大。在課程設置中陸續的設立了啟發學生創新思維的內容。鼓勵學生的新想法、新思路。試圖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
建筑設計創新的具體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三方面內容。
1環境創新
環境創新指的是以建筑存在的周邊環境為主要方面而進行建筑設計創新的方法與途徑。
任何建筑都不可能離開環境而孤立存在,只有建筑與環境有機、和諧的融入在一起,才能真正的發揮建筑的價值與意義。而從另一方面講,沒有絕對相同的環境,這就為建筑的創新創造了條件,對環境的深刻理解與把握,為建筑設計創新設下伏筆,甚至會因此而產生杰作。
2意向創新
意向創新是依靠建筑學所研究的形象、空間、功能等方面作為理念基礎形成概念或意向,從而進行建筑設計創新的方法與途徑。與環境創新不同,意向性創新往往指的是建筑設計之初的創新性構思立意,可以是“天馬行空”的,甚至是概念性的,不以建成為目的。意向性創新常常體現在形象、空間和功能三個方面。
(1)形象創新主要是指對建筑外部形象的創新立意。主要考慮的是建筑外部形態的突破。建筑形象創新依附于社會的進步,新材料的發展。同時建筑形象創新也不能完全脫離內部功能空間而獨立存在,深層次的形象創新應與內部空間結合,通過形式體現建筑內涵。只重視建筑外部形象的創新可能會使建筑限于庸俗甚至是拜金的囧地。
(2)空間創新主要研究的建筑內部空間的創新。這里所說的內部空間指的是人們為了某種目的而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從自然空間中圍隔出來的。空間和人的關系作為密切,關系最大。我們常常將空間創新歸為單一空間創新和多空間組合兩種創新形式。單一空間中,我們可以通過空間的體量與尺度,形狀與比例、空間的圍透關系及分隔處理來進行空間創新。而多空間組合創新中更強調的是空間的重復與節奏、銜接與過渡及空間的對比與變化等方面的創新。
(3)功能創新是伴隨著科技的發展與人類的進步而產生的。隨著網絡、信息及新的生活方式的變化與發展,建筑師所面臨的新環境下的新功能問題也應運而生。而這些新問題的解決方法并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這就有待建筑師們進行不斷的探索與創新。
3科技類創新
有關科技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新結構、新材料、新設備、新技術的成果本身對建筑設計的創新;另一個是這些材料的靈活運用給建筑設計帶來的創新。
除此之外,人類的思維對建筑設計創新是及其重要的。新想法的產生對于新作品的誕生顯得更加重要。而這種以“想法”為主要方面的創新方法,我們把它稱其為“思維型”創新方法。同時,把這種創新方法還細化為“邏輯型”創新和“非邏輯型”創新兩種。邏輯思維是人的思維的一般規律,是基礎的思維方法,可以效仿。而非邏輯思維是一種更加復雜的思維方式,它涉及到人的情感和潛意識里的東西。當然思維型創新要求設計者有豐富的知識和良好的文化修養,主觀能力強,這樣的人才能更好的操縱思維創新。
綜上所述,從我國建筑界的現狀來看,建筑設計創新型人才還很缺乏。高校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今的本科院校在這方面做得較好,學生的培養方向大多定位在方案與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因此,畢業后的學生方案能力較強。而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由于學制三年,很難按照本科院校五年制建筑學專業那樣進行多方案系統的學習與訓練,因此,高職高專院校大都將學生定位在施工圖繪制及工程技術人員,希望學生能夠更快更好的適應工作,但是,忽視了學生工作幾年后的長期發展。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對學生今后的發展非常有利,使得我們的培養方向具有長效性。因此,高校教學,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體現教育的延續性與發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