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剛
生成于西方文化語境中的西方理論,有其理論發揮作用的界域,并非完全適合中國的實際。只有基于中國的國情與現實,概括和創造出適合中國實際的學術話語,才能打破、改變學術話語權一直為西方理論壟斷的現狀
一個時期以來,文化自覺和理論自覺成為學界的熱點話題,這表明中國文化發展的自主意識和學術話語權意識不斷增強,也表征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不斷成熟。
主流理論話語不能缺席和空場
理論自覺的前提是民族文化的自覺,任何一種理論都是植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都或顯或隱地體現民族文化的價值訴求。自費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覺”,要求對民族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以來,“文化自覺”不但成為學界的普遍共識,亦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追求和使命擔當。對此全黨全社會各民族都要有一種使命意識和責任感,要在多元文化思潮的相互激蕩中弘揚社會主流價值觀,在實踐中深入貫徹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一方面要使其走向大眾、走入人心,成為大眾日常生活踐履的參照;另一方面要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理論自覺,使其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在此過程中,祈向一個好的、至善的人文價值與現實關懷的統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理論自覺的動力,其內涵包括以人為本(人文價值向度)、科學發展(社會向度)、現實關懷(民生問題)等三個維度。
理論是文化的系統化形態,是對文化現象的提煉、概括,作為一套普遍性的話語體系,理論自覺要有思想性和精神深度,還要有時代的體溫。理論要貼近現實,與社會現實互動,這樣的理論才能有效地對社會發言,才不會失語。失語是因為我們的理論對這個時代失去基本的價值判斷,缺失理論的洞察力。生成于西方文化語境中的西方理論,有其理論發揮作用的界域,并非完全適合中國的實際。只有基于中國的國情與現實,概括和創造出適合中國實際的學術話語,才能打破、改變學術話語權一直為西方理論壟斷的現狀。在時代的思想前沿上,主流理論話語不能缺席和空場,主流理論話語要參與到現代人的精神成長。而沒有思想高度和精神深度的理論話語,則很難影響現代人的精神價值重構。
理論的自覺不能缺失文化理想與文化信仰,更不能無視大眾的訴求
理論自覺意味著要用理性的方式把握世界,此理性非工具知解理性,而是在理性的清醒和洞察世界的理論意識中有形而上的人文價值祈向,堅持人文關懷與現實關懷的統一,既要仰望星空、高揚文化理想,又要腳踏實地、關注現實民生。以此為理論的價值貞定和發展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才能有效地對現實“發言”,而不是在實踐中被束之高閣或棄之一旁,在形神兼備的現代傳播中,用理論武裝大眾的頭腦,指導大眾做正確的事、正確地做事,自然會成為大眾的一種思想追求和精神狀態。
形成理論自覺要有現代性的價值追求和開放的胸襟,在理論發展中要以平等包容的態度融合多元化思潮,以學理為支撐,在與各套話語體系的對話中豐富自己,而非唯我獨尊和妄自菲薄,要“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理論自覺”須有眾多提煉自己特色的本土學派的支撐,這些不同風格的本土學派構成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廈的基石。“多一點學派,少一點宗派”,是促進中國學術健康發展的理念。“理論自覺”是形成中國理論學派的巨大動力,真正的學派是理論自覺的高層次形式——學術共同體的共識。文化研究的中國理論學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支撐點。形成有影響力和原創力的文化研究的中國學派,是對中國問題和發展道路獨特性的理論定位,是文化自覺的理論顯現,正是這種內容基礎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具有了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顯現出獨具特色的理論形態。中國國情和文化的獨特性,使中國的“和平發展”彰顯出復數的現代性意味。有此理論的自覺,才會有與作為世界大國形象相匹配的話語權,才有溝通和對話的自主,才能相互傾聽和平視。
“理論自覺”的追求,必須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本土價值立場。舉凡學術思想史上,有創造力和影響力的理論,其內核都有著清晰的價值訴求。可以說,理論的根基在于某種正面價值觀的確立,惟此,“理論自覺”才在與所謂“時代精神”相稱的高度上自覺到它的本然命意。作為中國當前主流學術思想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必須在思想層面有明確的價值主張,在學術層面有深厚的學理支撐。
理論的自覺不能缺失文化理想與文化信仰,更不能無視大眾的訴求,在人民的苦難、困頓、遭遇不測、面對貧富差距不斷拉動的不公、誠信缺失、正義面前移開眼球,不能在官二代、富二代的驕奢面前無動于衷。簡言之,就是要勇于介入現實、直面問題。如同文學、美學,理論作為人類掌握世界的一種精神方式,它不是冷血、不是無情,而是情感熾烈的內斂和凝煉,要帶著人的體溫“接地氣”,有人性之光的理論才會有自主和自尊。
因此,我們要反思理論,更要反思自己。作為理論話語建構的主體,要胸懷敬畏之心,要尊重基本的人類價值,說到底,理論之間的交流、交通,是一種價值的表達,是對人類精神境界的一種祈向,是對民族精神家園的守護。
當下時代是理論式微還是理論過剩
面對“理論終結”的甚囂塵上,以及“小理論”、“地方理論”的流行,中國當下的歷史進程和特定歷史方位要求我們要有宏大敘事的吁求。相對于西方后現代的解構,現代性的建構依然是我們的主導訴求。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基于本土現實發出中國的聲音,關注對現代化進程中中國問題的思考;在理論自覺中堅持現代性價值,而非返回傳統抑或原地踏步,更不是成為西方強勢理論的注腳和爬蟲;在理論的開放性建構中融合幾套話語體系,在包容中彰顯主流文化話語的力量,在“雙百方針”的貫徹中發揮主流話語的強勢影響力。
話語體系的理論自覺必須注重文化的力量,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先導。近年來學界對歐洲文藝復興的研究表明,是文化的力量推動歐洲國家進入現代社會(文明)。建立在人文主義之上的基礎研究轉化到應用研究,提升了國家的現代化力量。繼而通過思想解放使文化和科學精神進入到決策層面,促進政府為民執政,體現政治決策的理性化和現代化,從而為現代社會奠定基礎,由此幫助意大利由衰及興,較早地過渡到現代社會。這從深層次上表明: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決策研究都需要提升文化,同時,必須在這三者之間建立互動機制。這啟示我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理論自覺,必須同時在這三個層面用力,才會一氣呵成自成一體。這要求我們必須摒棄獨斷的普遍主義真理觀,超越物質主義價值觀,以民主和寬容的精神進行學派之間的對話和溝通。作為理論自覺,首先要自我批判防止獨斷論傾向;其次,要有理性辨析能力,追求理性的自由,堅信“道不遠人”、“人能弘道”。
理論話語的自覺要有形而上的不懈追問,要有對真理無止境的追求,要與特定的時代和現實境遇相關聯,從而表現出民族的精神品格,和善于沉思的旨趣,要顯現出民族的求真向善。在理論自覺的追求中不回避生活中大眾的苦難、痛感、不公,而閃耀出人性的光輝、亮色,要有精神的引導力。不斷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公眾認同度,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凸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生命力、有效性,及其對和諧社會建構的引導功能,以之為內核來整合各種社會思潮,并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認同力轉化為社會大眾的認同感。作為有生命力的話語體系要有哲學思維能力,能夠整體性、系統性、綜合性地把握世界以及世界和人的關系,既要有知識的厚重,又要有智慧的輕盈。作為最先進的思想理論體系一定要閃耀中華民族的智慧。理論自覺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應有之意,更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靈魂和定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論助推力!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
責編/李逸浩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