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成德
摘要:平武縣頻繁發生的山洪災害給人民的生命財產、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危害。本文從地理位置、自然氣候、地理條件以及經濟活動的角度對其成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
關鍵詞:平武縣山洪災害危害成因防治對策
中圖分類號:S4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4(c)-0134-01
平武縣位于涪江上游,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部邊緣,是典型的山區地貌。其氣候屬北亞熱帶山地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降水豐沛。全縣面積5974km2,耕地30.46萬畝,其中水田1.29萬畝。受特殊的自然氣候條件、自然地理狀況以及人為的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平武縣山洪災害嚴重,對人民的生命財產、社會的經濟發展、自然環境的持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1山洪災害的危害
山洪災害最為直接的受害者就數居住在當地老百姓,對老百姓最嚴重的危害,莫過于對他們生命的威脅。據平武縣歷史資料記載以及氣象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從建國初期截止到現在,平武縣從1955年到2011年,一共發生山洪災難7次,特大山洪災害2次,死亡人數是51人,受傷人數6人,失蹤人數4人。可見山洪災難帶來的是老百姓生命保障的不穩定性。當一個人的生命得不到保障,得不到安穩的情況下,人們的心理就會得不到足夠的安全感,這勢必會影響到人民的正常生活以及社會的平穩發展。此外,山洪災害對平武人民的經濟財產、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現讓我們來看看一組數據,1964年的山洪災難中,受災233個大隊,房屋倒塌328間。2011年8月9日至21日,平武縣受災鄉鎮達19個,農作物受災1720公頃,沖走大牲畜330余頭,房屋受損206間,直接經濟損失達1348萬元。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山洪災害對人民經濟上危害、對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的正呈日益嚴重的發展趨勢。平武縣原本就屬山區、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經濟收入很大來源于農業的創收,而山洪災害一般都發生在山區、發生在農業地區,可想而知山洪災害對農業地區農民、農業經濟上的危害,無疑會使這個縣的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帶來很大的障礙。
2山洪災害的成因分析
山洪災難的發生,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也受當地人們社會經濟活動的影響。在自然環境方面,平武縣地處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暖和,降水豐富。每年的7月份,當遇到高強度的持續降雨時,往往會形成暴雨,當暴雨所提供的大量水源遠遠超過平武縣內的溪河容量時,就會形成溪河洪水的泛濫,所以暴雨往往是山洪災難發生的直接原因。此外,平武縣地處于松平地震帶上,歷史上這里曾經發生過多次大地震,比如1976年的松潘平武7.2級大地震,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我們知道地震發生過的地方,往往也是山洪災害頻繁發生的地方,從科學的角度分析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平武縣地處山區,溪河流域寬廣的地區,土壤主要是以石子和沙子混合為主的酸性土壤。地震的強烈震感,會導致沙石混合的土壤在土質的密度方面比原來稀松得多,這勢必會泥石流發生的概率大大提高。此外,由于平武縣地處山區,山區地勢比較陡峭,當遇到強降雨時,持續的雨水供給,會沖刷著沙石質的土壤,陡峭的坡度再次增加了雨水、沙石往下快速移動的速度,當它們超過一定的額定容量和承受力時就會爆發泥石流。
與自然氣候、地理條件所導致的山洪災害相比,因人類為生存發展所從事的社會經濟活動,所形成的山洪災難要嚴重得多,可以說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是導致山洪災難發生的主要原因。人民為發展經濟,大量砍伐森林,大量原始樹木的減少,導致地表植被的減少,導致水土流失日漸嚴重。人們砍伐原始的樹木導致植被的減少、水土流失嚴重。因為建國到現在,森林的覆蓋率并沒有很大減少。可是這只是考慮了一個方面,還有另一個方面的問題我們尚需考慮。人工的快速林在栽植無疑會填補原始樹木的所占的森林覆蓋率。人工快速林的栽植會導致,樹木品種的單一,植被的單調,這也是導致水土流失的一大原因。此外,大量的工程開發也是導致山洪災害的一大原因之一。平武縣為發展經濟建了很多水電站,由于當時的技術條件和如見的經濟條件,有些水電站的大壩已經存在安全隱患,每逢雨季,水庫容量還沒達到安全警戒線,就開閘泄流,這無疑會失去水庫對洪水的攔截作用,徒增山洪爆發的危險性。還有,建國后特別是近幾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大修公路或者對原有的公路進行擴寬,再加上人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偏弱,把大量的土方亂丟,雨季以來,這些土方就會被沖進河床里,囤積河床,時間一長,河床就會提高,一遇暴雨,河床容納不了雨水,就會一瀉千里,嚴重者就會造成山洪災害。以上是從自然條件、人為條件去分析山洪災害發生的原因。原因找到了我們就應該采取對策彌補或者糾正防范于未然。
3山洪災難的防治對策
山洪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類對自然環境過度的開發,因此,我們首先必須從人,從人的思想觀念上去防治山洪災害的發生。我們常說“發展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因此,我們應該對提高民眾可持續發展經濟的意識,提高民眾保護環境的意識,利用電視、廣播、圖片等媒介,對民眾進行環境保護的教育,提高他們山洪防治、水土流失、山洪災害逃離等方面的意識。其次,對山洪危險區域,可以采用新技術,對有滑坡的區域可以采用鋼筋水泥等工程措施進行處理,對已經存在安全隱患的水庫大壩,進行定期檢查定期維修,對已經堵塞或者明顯提高的河床要進行定期清理,保證河道通暢、提高河床的行洪能力。再次,提高執法力度,對破壞森林、破壞植被,隨便開墾的不法行為予以法律制裁。用經濟和法律相結合的手段,鼓勵人們多栽培樹木,保護植被,防治水土流失,對這方面做出貢獻的居民給以經濟上或精神上的獎勵。最后,對處于山洪危險區的居民要進行及時疏散,廣泛宣傳山洪災害嚴重性,做好民眾的思想工作,把他們遷居到安全的區域去居住。對有可能存在山洪災害發生的地區,要痛斥規劃,劃分責任區域,責任落實到小組和個人,一旦發生山洪災害,各級部門要迅速疏散群眾,保證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 何欣.基于西南山地水源地生態補償研究—— 基于平武縣余家山案例的分析[D].四川省社會科學學院,2009.
[2] 劉杰.平武縣生態示范區可持續發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