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峰

李忠杰主任就中國話語體系科學化、大眾化、國際化的問題做了十分精彩的闡述,蘊含著很多理論創新,讓我們認識到當代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有著更高的追求、更高的境界。他在這里講了三個層面的問題:
一是學術研究的科學性問題。做學術研究,包括辦學術期刊是一件非常嚴肅、非常嚴謹的事情,要用科學的精神、科學的態度、科學的風氣去探尋事物規律,去追求學術的真諦,讓學術扎根于科學的沃土。
二是要注重觀點創新表達和學術傳播大眾化、貼近性問題。學術研究忌諱模仿、抄襲,而應探索創新;同時,任何學術研究都是為了指導實踐,因此學術表達應注重深入淺出,讓學術走出象牙塔,讓更多受眾能夠對理論喜聞樂見。
三是中國話語權如何國際化的問題。要讓世界傾聽中國的聲音,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中國不僅要成為經濟大國,也要成為理論大國,成為向全世界輸出中國主流價值觀的思想工廠。
這里面第一個層面的科學化問題,參與的主體應該以學者為主,而對于第二、三層面問題,也就是大眾化和國際化的問題,媒體傳播作用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了。因此,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媒體就顯得十分緊迫,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這也是文化強國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媒體當中的學術期刊不僅是學術交流與學術傳播的重要載體,也是構建中國話語權的重要陣地。因此,中國的學術期刊如何在世界理論格局中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并擔負起自己的使命,很值得傳媒界思考。這將有很多問題需要研究,比如,如何尊重傳播規律,不斷創新表達方式,盡可能多地滿足海內外多層次受眾的閱讀需求等等,都需要去深入探索。《人民論壇》在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嘗試,20年來在促進理論創新方面不懈努力,從一個只有一本理論刊物的雜志社邁向多媒體、多業態、多元化經營的媒體群,影響力和傳播力都得到了市場認可,一個主流傳媒集團雛形正在形成。正因為這樣,去年《人民論壇》榮獲中國出版政府獎優秀期刊提名獎,這也是行業主管部門對《人民論壇》的充分肯定。
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要求中國的學術期刊能夠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信仰,內外兼修,特色鮮明,不斷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從而獲得參與國際對話乃至引領國際學術潮流的重要地位。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道路、中國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日益吸引著世界的目光,我們迎來了建構當代中國話語體系的難得機遇。建構當代中國話語體系是一個艱難而長期的任務,也許要經過幾代中國學人以及中國傳媒人的不懈探索,希望學界和傳媒界的同志們攜手共勉。
責編/杜鳳嬌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