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欣

胡鞍鋼先生對中國奇跡、中國道路以及中國崛起所做的描述和展望令人振奮。眾所周知,關于國情研究,胡鞍鋼先生是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對中國社會存在的各種大的矛盾和問題有著獨到的認識和系統的研究。中國的經濟學者,包括我們媒體人,不僅要了解西方的經濟理論,而且特別要對中國的國情有清醒的認識。同時,還要注重找到理論和實踐的結合點,而不是生搬硬套、生吞活剝。那些形形色色的理論和模型,哪些是能用的,哪些是不能用的,哪些是可以借鑒的,哪些是可以變通的,又怎么去變通,如何洋為中用?這些問題百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一代代的中國人。從康梁變法、李鴻章洋務運動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再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直至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無不是在這樣一個結合點上去進行艱苦卓絕的實踐與探索。
胡鞍鋼先生的研究,特別著重于中國社會面臨的重大社會矛盾和挑戰。他提出了五大課題的研究,其中包括城鄉差距、地區發展差距、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不協調、資源環境與發展不協調、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不協調。他的研究表現出了知識分子的憂國憂民情懷和服務社會的介入。
我以為,發出中國聲音,爭取話語權這是毫無疑問的,這需要我們做出努力,而有的問題可以切磋。一是應當避免比較極端的思維。我去年曾經參加了一個著名的論壇,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在發言中引用了當時朱镕基總理的一句話:過去講“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現在不同了,在經濟全球化、市場高度融合的情勢下,“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未見得能“一天天好起來”。中國自強問題,中國崛起問題,離不開國際貿易這個大的平臺。
二是要摒棄冷戰思維。比如美國的次貸危機,以及之后的金融危機、經濟危機,還有歐債危機,有其深層次原因,也有操作層面的問題,但它不失為一種金融產品創新,創新當中存在一系列不完善不合理的問題,但說它就是無可挽回、一箭封喉的問題,為時尚早。經濟形勢(投資、就業等等)非常復雜,經濟政策(包括金融操作)也非常復雜,這里更需要的是理性和數據分析。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背景下,還是要多講一點對話和合作。
責編/艾蕓周曉燕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