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以來,對《越絕書》校勘、譯注及翻譯等方面的著作不少。本文以張仲清先生的《越絕書校注》為底本,以李步嘉先生《越絕書校釋》為主要對校本,以張仲清先生《越絕書譯注》及俞紀東先生《越絕書全譯》為參校本,采用本校、對校、他校等方法,商討里面的十點不足,以更好地明確其中的意義。
關鍵詞:越絕書 注釋 校注
張仲清《越絕書校注》(以下簡稱“張校”)、李步嘉《越絕書校釋》(簡稱“李注”)、張仲清《越絕書譯注》(簡稱“張譯”)、俞紀東《越絕書全譯》(簡稱“俞譯”),四家版本均對《越絕書》作了深入的研究,但不免出現失誤之處,在此擇十點辨析補正,以期就正于方家。
1.子貢一出,亂齊,破吳,興晉,彊越。(越絕卷第一·越絕外傳本事第一/1.1第4頁)
張校:【彊】按,樂祖謀校本均誤作“疆”。今書中除個別具有“疆域”意義的“疆”字外,均為“彊”,“彊”同“強”,此處為使動用法。(7[7])(注:7[7]為書中第7頁,注釋7,下同。)
張譯:注釋同“張校”。(3[7])
俞譯:【疆】通“強”。下同。(2[4])
按:李注、俞譯原文直接寫的是“疆”,而張校(張譯)均寫作“彊”。愚以為“疆”當為“彊”之形誤,“彊”同“強”。《李注》《俞譯》悉當改。
《說文·弓部》:“彊,弓有力也,從弓,畺聲。”[1](P270)《說文·蟲部》:“強,蜥也,從蟲弘聲。徐鍇曰:‘弘與強聲不相近,秦刻石文從口。疑從籀文省。”籀文強從蟲蟲從彊。《說文·畕部》:“畺,界也。從畕;三,其界畫也。畺或從彊、土。”《釋名·釋言語》:“彊,畺也。”王先謙疏證補引王先慎曰:“彊,強之本字也。蓋古強弱字只用彊。”《廣韻·陽韻》:“彊,與強通用。”《詞詮》:“彊,即今之‘勉強著。”[2](P167)
書中共出現“彊”“疆”字形60處,以張校本為底本,只有以下三處為“疆”,釋為“疆界”之義:“大王將遂大義,則弊邑雖小,悉擇四疆之中,出卒三千,以從下吏,孤請自被堅執銳,以受矢石。”[3](P186)“今君悉擇四疆之中”[3](P174)“厥名有米,覆之以庚。禹來東征,死葬其疆。”[3](P363)
《李注》中“如此,則邦富兵強而不衰矣。”[4](P98)“強”應改為“彊”,以合全書繁體之通則。《俞譯》全書為簡體,除上述《張校》所指三處為“疆”,其余悉應改為“強”之形。
2.夫越王句踐,東垂海濱,夷狄文身,躬而自苦,任用賢臣,轉死為生,以敗為成。(越絕卷第一·越絕外傳本事第一/1.3第10頁)
俞譯:【垂】通“陲”,邊境。(4[3])譯文:而越王勾踐身居邊陲海濱之地……(5)
張譯:譯文:而越王句踐是處在大海之濱,文身斷發的夷狄之君,卻能夠刻苦自勵,任用賢臣(范蠡、文種等人),使行將滅亡的越國恢復生機,由失敗轉為成功。(6)
按:《說文·土部》:“垂,遠邊也。”[1](P289)《說文解字注》:“本謂遠邊,引申之,凡邊皆曰垂。俗書邊垂字作陲,乃又用垂為??矣。”[5](P693)“陲”應為“垂”之俗字。《字匯·土部》:“垂,疆也。”“垂”本身就有“邊”之義。《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坐不垂堂”,《文選·潘岳<寡婦賦>》:“進獨拜與床垂”,《王粲<詠史詩>》:“兄弟哭路垂”,《古文苑·左思<白發賦>》:“星星白發生于鬢垂”,《荀子·臣道》:“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漢書·谷永傳》:“方今四夷賓服……三垂晏然,靡有兵革之警。”《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符二年》:“夏人屢敗……詔許其通好,歲賜如舊。自是西垂民少安。”亦為證。《說文·??部》:“危也。從??垂聲。”[1](P306)無“邊”之義。故“垂”通“陲”,譯“邊境”,欠妥。但《俞譯》譯文中:“越王勾踐身居邊陲海濱之地”可從,《張譯》中沒有譯出“垂”之義,不妥。
3.越伐彊吳,尊事周室,行霸瑯邪,躬自省約,率道諸侯,貴其始微,終能以霸,故與越專其功而有之也。(越絕卷第一·越絕外傳本事第一/1.3第10頁)
張校:【率道諸侯】遵循霸道來統率諸侯。率,循。道,霸道。指率領諸侯尊事周天子。(12[9])
張譯:【道】霸道,即尊周室,安天下。(7[8])
俞譯:……,以此來率領諸侯各國……(5)
按:《張校》《張譯》釋“率道”為“遵循霸道”不妥,《俞譯》譯文中體現為“率領”之義近是。正如金雙燕《<越絕書校注>誤釋辨正》[6]所說:“若依作者所注,則‘統率之義不能落實到具體的字詞,有增字強釋之嫌。其實,從句子結構成分來看,‘率道當是動詞。‘率‘道皆有‘領導義,此處構成同義復詞,意為‘率領‘領導。”《廣韻·質韻》《集韻·質韻》:“率,領也。”《文選·曹植賁躬詩》:“元兇是率。”《春秋元命苞》:“律之為言率也,所以率其令達也。”中“率”,皆“導”也。“率”之“率領;帶領”義,先補充金雙燕所解之證:《書·顧命》:“成王將崩,命召公、畢公率諸侯相康王。”孔穎達疏:“使率領天下諸侯輔相康王。”《史記·吳太伯世家》:“越王句踐率其眾以朝吳。”韓愈《與祠部陸員外書》:“喜(侯喜)率兄弟操耒耜而耕于野。”《說岳全傳》第二二回:“即著來京受職,率兵討賊。”亦為證。另《漢語大詞典》釋“率道”為“猶領導”,所舉之例正是“越伐彊吳,尊事周室,行霸瑯邪,躬自省約,率道諸侯”,還有“《漢書·成帝紀》:‘朕既無以率道,帝王之道日以陵夷,意乃招賢選士之路郁滯而不通與,將舉者未得其人也?”顏師古注:“道,讀曰導。”故《俞譯》確。
4.謂其舍人曰:“去,此邦堂堂,被山帶河,其民重移。(越絕卷第一·越絕荊平王內傳第二/2.2第24頁)
張校:【被山帯河】山河環繞。“被”通“背”。(25[2])
張譯:【被山帶河】背山面河。被,背。(20[3])
俞譯:【被山帯河】猶“表里山河”,指有山河可為屏障,自守無虞。“被”同“披”。(16[5])
按:《張校》:“被”通“背”,此用法于古文獻中無確鑿證據。“被”同“披”,有“靠近、依傍”義。《戰國策·魏策一》:“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滏,前帶河,后被山,有此險也,然為政不善,而武王伐之。”王引之《經義述聞·通說上》:“《魏策》曰:‘殷紂之國,前帶河,后被山。則被非帶也……《上林賦》曰:‘被山緣谷,循阪下隰。皆謂傍山也。故徐廣曰:‘披,旁其邊之謂也。披、被古今字耳。”賈思勰《齊民要術·葍》:“葍蔓生,被樹而升。為證。
《漢語大字典》釋“帶”為“環繞”之義。《戰國策·楚策一》:“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之三:“浩浩洪流,帶我邦畿。”王昌齡《九日登高》詩:“青山遠近帶皇州,霽景重陽上北樓。”魏源《圣武記》卷二:“黃巖憑山帶江,賊水陸扼險。”
故愚竊以為“被山帶河”應釋為:“依傍著山,被河環繞,即‘山水環繞。”張、俞二人所釋皆有不妥之處。
5.曰:“日昭昭,侵以施,與子期甫蘆之碕。(越絕卷第一·越絕荊平王內傳第二/2.2第24頁)
張校:【施】(yí,夷),通“迤”,斜行。(25[6])
張譯:【施】施行,行動。(20[6])
俞譯:【施】張宗祥《校注》云:“‘施讀曰‘移,見《荀子·儒效篇注》”(16[9])
李注:【施】張宗祥《校注》云:“‘施讀曰‘移,見荀子·儒效篇注”;又馳,施也,見文選·神武女賦序注;吳越春秋正作“侵以馳”。(20[22])
按:《張校》釋“施”通“迤”,斜行,意思確,但此通假用法不見于古書。“施”本身就有“yí”之讀法,《李注》《俞譯》皆引張宗祥注“‘施讀曰‘移”可。《集韻》余支切,平支,以。但李、俞僅作音解而沒有作字釋。“施”,謂太陽西斜。《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單閼之歲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裴骃集解:“徐廣曰:施,一作‘斜。”司馬貞索隱:“施,音移。施,猶西斜也。《漢書》作‘斜也。”《說文·人部》:“侵,漸進也。”[1](P165)《玉篇·人部》:“侵,漸進也。”《廣韻·侵韻》:“侵,漸進也。”又“侵,漸也”,《易·謙》:“利用侵伐”,焦循章句。作副詞,譯為“漸漸,逐漸。”《列子·湯問》:“帝憑怒,侵減龍伯之國使阨,侵小龍伯之民使短。”“以”作為助詞,沒有實在意義。故“侵以施”當釋為“(太陽)漸漸西斜”,按文意應該指“太陽西斜直到落山之時”。
6.伍子胥父誅于楚,子胥挾弓,身干闔廬。(越絕卷第三·越絕吳內傳第四/4.1第82頁)
張校:【干】事,任事。這里有依附、追隨的意思。(83[2])
張譯:同張校。(63[2])
李注:步嘉謹按:“伍子胥父誅于楚,子胥挾弓,身干闔廬。”句,春秋公羊傳(原豎排改橫排,要改為書名號。)定公四年作“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干闔廬。”春秋谷梁傳定公四年作“子胥父誅于楚也,挾弓持矢而干闔廬。”新序卷九作“楚平王殺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挾弓而干闔廬。”(77[4])
俞譯:【干】求,干謁;指有所求而去請見。(73[2])
按:張說殆非,俞說甚是。《爾雅·釋詁》:“干,求也。”《書·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孔傳:“干,求也。”《初學記》卷二引《錄異傳》:“大雪,人皆餓,不宜干人。”沈德符《野獲編·著述·類雋類函》:“《類雋》全資朱邸,以故易成;《類函》則遍干朋友,以及妓女、方外,靡不捐貲助之,大為時流所厭。”皆為“求”之義。《漢語大字典》:“干,義項④正為‘干謁之義。”《公羊傳·定公四年》:“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干闔廬。”何休注:“不待禮見曰干。”金雙燕《<越絕書校注>誤釋辯正》:“時子胥正處于落魄之境,當是以卑微之身求見闔廬,則‘干釋為‘干謁、求見比‘任事更為符合語境。古時表示地位或身份卑微者因有所求而請見居高位者時多用‘干。”[6]所言極是。遂補充一例證如下:皎然《送顧處士歌》:“安貧日日讀書坐,不見將名干五侯。”正如金雙燕所言:《越絕外傳記范伯第八》“子胥以是挾弓干吳王”以及《越絕篇敘外傳記第十九》“子胥以困干闔廬”中之“干”亦當釋為“干謁、求見”為妥。[6]
7.范蠡值吳伍子胥教化,天下從之,未有死亡之失,故以天道未作,不先為客。(越絕卷第三·越絕吳內傳第四/4.2第85頁)
李注:錢培名曰:“‘故以天道未作,‘以疑當作‘曰。”(84[57])
俞譯:【故以天道未作】錢培名《札記》:“以疑當作‘曰。”譯從“曰”。(77[8])
按:《李注》《俞譯》皆引錢培名注“‘以疑當作‘曰”,不可從。上文中范蠡陳述了“越王勾踐欲伐吳王闔閭”不可的原因,是“天道未作,不先為客”,此處點明范蠡的“諫”是正確的,乃“范蠡值吳伍子胥教化,天下從之,未有死亡之失”,也就應了上面的“諫言”,“以”有“為,是”之義,“故以……”可譯為“因此也就是(上面所說的)……”,和上文呼應,于文意通。“故曰”是“因此說”,愚謂其說未明,故“以”不煩改。
8.周公以盛德。(越絕卷第三·越絕吳內傳第四/4.10第100頁)
張譯:盛:撫育。《尚書大傳·金縢》:“周公盛養成王。”(81[1])
俞譯:周公旦依靠大德為天下所擁戴。(91)
按:張說殆非,俞譯近是。“盛”有“大、盛大”義。《孟子·公孫丑上》:“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也。”《史記·春申君列傳論》:“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北齊書·幼主紀》:“遂自以策無遺算,乃益驕縱,盛為無愁之曲。”“盛德”乃“品德高尚;高尚的品德”。《易·系辭上》:“日新之謂盛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岑參《故仆射裴公挽歌》之一:“盛德資邦杰,嘉謨作世程。”《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后來我家岳選了典史,安慶的鄉紳人家,因他老人家為人盛德,所以同他來往起來。”為其證。
本節中除了說“周公撫養成王”是事跡,還講到周公攝政時的大好作為,但因為遭受污蔑辭位出去,后由成王迎回國,最后“周公反國,天應之福,五谷皆生,樹木皆起,天下皆實。此周公之盛德也。”稱頌周公的事跡為多面,如果僅釋為“撫育周公的美德”難免以偏概全。故“周公以盛德”應為“周公旦(靠)高尚品德(為天下所擁戴)。”
9.王興師以年數,恐一旦而亡。失邦無明,筋骨為野。(越絕卷第四·越絕計倪內經第五/5.1第108頁)
張譯:以:已。(85[25])譯文:“大王想興師征伐吳國已有好幾年,(如果準備不充分)恐怕國家將會滅亡。……”(84)
俞譯:以數年:猶“以一二年數”,言唯求迅速。(95[7])譯文:“君王興兵伐吳,如果只想求快,我擔憂遲早有一天要失敗的。……”(95)
按:據上下文,細譯文理,愚以為張說近是,俞說不妥。“以”通“已”,已經。《國語·晉語四》:“其聞之者,吾以除之矣。”《北史·宇文護傳》:“吾念十九入汝家,今以八十矣,凡生汝輩三男二女。”蘇舜欽《答范資政書》:“乃知君子理身格物之道,自有本也,險難以萌而不之見,宜其悔焉。”是為證。上文計倪論述現在不能攻打吳國是因為準備不充分,此處“大王想興師征伐吳國已有好幾年”意指越王已經忍了這么多年,想要攻伐吳國,只是時機還沒有到,不在乎這一時,如果沒有準備充分,必將導致國家滅亡。俞認為“以數年,猶以一二年數”,此釋義不多見,當為順應自己的翻譯強加而得,不妥。
10.得世之和,擅世之陽,王無忽忘。(越絕卷第四·越絕計倪內經第五/5.2第112頁)
張校:【無忽忘】不要忽視忘記。(113[5])
張譯:同張校(88[10])
俞譯:同張校(96)
按:諸家皆譯為“不要忽視忘記”,竊以為不妥。《說文·心部》:“忽,忘也。”[1](P220)金雙燕《<越絕書>誤釋辨正》中指出:“‘忽‘忘互訓,都是忘記義。‘忽忘,是同義連合的復音詞,其用例在漢以后較為多見。”[6]其說甚是。試為補正如下:《玉篇·心部》:“忽,忘也。”《廣韻·沒韻》:“忽,忘也。”《廣雅·釋詁二》:“忽,忘也。”《漢書·陳湯傳》:“何單于忽大計”,顏師古注:“忽,忘也。”《文選·張衡<東京賦>》:“忽下叛而生憂也”,《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適己物可忽”,亦為證。《漢書·食貨志下》:“奈何而忽”,顏師古注:“忽,忽忘也。”可見“忽忘”即為“忽”“忘”,兩者互訓。故“無忽忘”當釋為“不要忘記”。
參考文獻:
[1]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
[2]楊樹達.詞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3]張仲清.越絕書校注[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4]李步嘉.越絕書校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5]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
[6]金雙燕.越絕書校注誤釋辨正[J].新余學院學報,2011,(2).
[7]張仲清.越絕書譯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袁康、吳平輯錄,俞紀東譯注.越絕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
出版社,1996.
[9]郭在貽.訓詁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0]孫永選,闞景忠等.新編訓詁學綱要[M].濟南:齊魯書社,
2007.
(孫崇飛 山東曲阜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 273165)